在绵阳科技城建设部际协调小组联络员会议上的讲话
(2006年1月25日 北京)
(根据录音记录整理)
科技部副部长 尚 勇
�
���
同志们:
�刚才听了中共四川省委甘书记、绵阳市委谭力书记、市长唐利民同志的讲话,以及各位联络员的发言,很受启发。这次绵阳科技城建设部际协调小组联络员会议,是在一个特殊的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这次会议是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大会精神的一个重要举措,也是检查落实绵阳科技城建设部际协调小组第七次会议和国务院有关批复精神的一次重要会议。科技部作为绵阳科技城建设部际协调小组组长单位,徐部长对开好这个会议非常重视,会前提出了具体要求。本来是马颂德副部长来参加这个会议,因有其他事,所以徐部长指派我来主持召开这次会议。在此,我代表科技部及冠华部长向四川省委、省政府,绵阳市委、市政府,和参加这次部际协调小组联络员会议的各部委表示感谢。现在,我谈几点体会。
�第一点体会,绵阳市已经成功地奠定了科技城建设和发展的坚实基础。2000年,岚清同志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宣布了建设绵阳科技城的重大战略决策,这一决策得到了各部委,中共四川省委、省政府,特别是绵阳市委、市政府的热烈响应。大家同心协力,积极支持绵阳科技城的建设。特别是中共四川省委、省政府把绵阳科技城建设摆在党委和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当作一个大事来抓。我陪徐部长去会见张书记、张省长(编者注:指中共四川省委书记张学忠、四川省省长张中伟)的时候,他们都非常强调绵阳科技城建设在四川工作中的重要性。这次全国科技大会张书记的发言,也特别把绵阳科技城建设作为一个重点。各个部委发挥各自优势,给予了政策倾斜和特殊的支持,并且不断地加大支持力度,通过部际协调小组会议和联络员会议,形成了资源的集成和力量的集成。特别是在绵阳市委、市政府历届领导班子把绵阳科技城建设作为振兴绵阳的一个重要机遇,全力以赴,以开拓创新的精神,积极抓好这项工作,短短几年内取得了重要的突破和骄人的成就,引起了全国的关注。在很多方面为科技体制改革,依靠科技进步振兴经济,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促进军民科技的结合,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等方面提供了很多好的经验。这些实践,充分证明党中央、国务院建设绵阳科技城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绵阳科技城建设的意义决不限于把绵阳市的经济和科技搞上去,它是在为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依靠科技进步加速经济结构调整,加强军民结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等一系列方面进行示范,而且要通过绵阳科技城的建设推进西部大开发。所以我认为,这几年的发展,我们已经走出了一条成功的路子。虽然很多同志说,下步我们的任务还很艰巨,特别是2006~2010年的发展规划已经原则上经过国务院批准,这个目标都定得非常宏伟。所以我认为,通过这几年的实践,已经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走出了一条成功的路子。
�第二个体会,就是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大会精神,努力实现科技城建设的新跨越。应该来说,党中央、国务院召开这次全国科技大会,不单是我国科技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而且对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也是一个重要的战略转折点。特别是胡锦涛总书记关于“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讲话,振奋人心,提出了我们国家的发展战略要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的战略转变。建设创新型国家可以说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和振兴,这是一个非常宏伟的目标和重大的战略举措。美国有位专家跟我谈的话让我很受启发,他说发达国家未必是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国家是依靠智力、依靠创新来形成的发达国家。所以这次全国科技大会在世界上也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举世瞩目。创新型国家是由一个一个单元来形成的。绵阳作为党中央、国务院决策建设的科技城,在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方面担当着更加重要的责任。所以,我们应该率先建设成为创新型的城市。
�下一步科技城建设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紧紧围绕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个主线来展开。首先应该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企业为主体,形成高科技产业的新优势。这次提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对国家如此,对一个区域、一个市也是如此,对绵阳科技城更是如此。也就是说,我们绵阳的经济发展首先要转入依靠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的轨道,真正把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作为绵阳市发展的主要驱动力。这次科技大会还有一个新的突破点,就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把主体放在了企业,同时还强调了一句,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绵阳有很多好的企业,这些年在培育中小企业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如何利用我们的优势,来提高我们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真正地把我们的科技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形成我们在国内和国际的竞争力,我认为这是我们贯彻落实科技大会精神要抓好的关键问题。很多同志都谈到这点,我非常赞同这个观点。我们现有的企业不是一个简单的扩张或延伸,不是一个规模扩张的问题,而是要更新提升的问题。原来我们有很多企业,包括长虹这样的大企业在内,虽然有些产品如电子信息产品,技术含量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抓住机遇、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是现代企业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这次总书记、总理对创新能力阐述得非常清楚,包括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能力,也包括集成创新能力,也包括原始创新能力。这些企业通过自主创新,要真正地形成在产品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方面的自主知识产权,这才是在国际市场激烈竞争的形势下,能保持我们这些企业、我们民族工业竞争优势的关键。
�其次,目前从发达国家来看,真正的创新的竞争是在大量的中小企业兴起和快速发展。因为在当今,无论是新一轮的信息技术,还是生物技术,还是其他方面的技术,真正有创新活力的是中小企业。很多成果,以转化成果为载体,转化、转移和外移这些成果为载体,要产生大量的中小企业,这些中小企业又跟现代的金融和其他的资源相结合,产生快速爆炸式的增长,加速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更新换代。所以我们千万不要小视了中小企业。现在很多国际上500强的大企业,都感觉到了挑战。谁能想到像google,原来是很不起眼的,现在很快成了世界信息产业界的小巨人,很快就要变成大巨人,包括微软都感到了巨大的压力。那么我们绵阳在这方面,差距就很大了。我们讲产学研结合的机制,如何把我们的工程物理研究院,其他的大学,不光是在绵阳市的大学,要把在四川境内的大学,把国内的大学,甚至把国际上的科技资源充分利用起来,最后形成我们自己企业的创新能力,形成我们自主的知识产权,我认为在这个方面,我们更要扩大开放,抓住企业创新这个主体,抓住产学研结合这个机制,利用开放式的、全球化的国际环境,最后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形成我们的经济发展能力和经济竞争能力。
在绵阳科技城建设部际协调小组联络员会议上的讲话
�第三,要以体制创新为动力,营造创新创业的新环境。体制创新对绵阳科技城建设来讲,第一步是如何把人才的优势形成创新人才的优势。因为绵阳市在人才方面藏龙卧虎。首先我们第一个目标,怎么样来激发现有人才的创新激情,这个激情和积极性还不一样,要真正地有重大科学发现、发明,要真正地有重大的创新,科技人才没有激情不行。什么是激情?有人的定义是这样,发了疯似的想着创造,要全身心地投入,不单要出成果,还要把成果怎么样推向市场,形成产业竞争的优势。我们现在无论从科技体制来讲,经济体制来讲,和其他体制来讲,我认为还有很多制约人才创新的障碍。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来破除体制的障碍,来激发现有人才的创新热情。第二点,要吸引一大批高水平的创新人才,包括科技人才,也包括其他经营管理人才。毕竟我们目前的人才结构还不能完全符合下一步高技术产业发展的要求,现在这个机遇正好是吸引人才的机遇。如果在体制创新、在环境营造上走在前头,就很可能吸引一批在国际上的一流人才,国内的一流人才。现在有人讲形成“人才高地”,绵阳这个地方的自然环境也是不错的。虽然比不上大的城市,好像吸引力没那么强,我看未必。深圳当时的情况也不怎么样,但就是在体制创新走在前头,在吸引人才方面取得了突破,最后形成了它的创新优势。绵阳在这方面也完全可以形成自己的优势。第三点,加快培养急需的人才。刚才大家都谈了很多,我不想再谈。另外,要通过体制创新,加速研究开发和产业化的有机衔接。我们原来在这上面是存在缺陷的,我理解岚清同志提出建设绵阳科技城的一个很大的意图就是加速大量的军工先进技术向民用转化,所以成果转化到现在来说还是我们的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如何把现有的成果加速转化,如何针对市场的需求把研究开发和产业化紧密结合。所以说需要整个创新链条,从研究开发、选题到整个的市场竞争,最后到服务,这个链条的有机连接。第四点,就是以军民结合为特色,为全国提供新经验。绵阳科技城本身的鲜明特色就是军民结合,我们在促进军民结合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根据刚才汇报的数据显示,军民结合方面的产品比重已经不小,但是我认为潜力是很大的。军民的结合,在我们国家怎么结合,大家都提到从立项开始,到政府采购,到产业化整个的环节的结合,绵阳既然有这么好的基础,就应该先突破,探索出促进军民结合的路子。大家都知道,伊拉克战争和海湾战争,仔细看一下,是发生了质变,就是说美国在这10多年的时间里,它的军事变革上了一个大台阶,从这个重大的技术创新和进步来讲,来自于它的军民融合、寓军于民的政策,据了解,现在美国人也基本上认可这一点,就是美国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直接或间接地,直接的不多,特别是间接地为军事技术服务的占80%,美国的军用技术有80%是从民用采购过来的,它整个国家研究开发经费的52%是用于军用技术,从民用技术采购的还不算内。我们现在,在这些高技术条件要形成战斗力情况下,很多要从民用技术来突破。我认为,这种双向的机制,就是军用技术向民用技术转移,和民用技术为军用技术服务,这才是军民结合在这方面的核心问题。绵阳科技城在这个方面要突出特色,先走一步。所以通过规划的重大专项,重大项目优先组织实施,从科技部和其他的部委,包括发改委、财政部、科工委,包括总装等,从部委的结合,省里、市里来开始结合。
�第三个体会,要凝聚支持的合力,把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落实到位。第一点,国务院决定建立部际协调小组,各个部委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我们的联络员,功劳是首当其冲的,我也了解部委的决策机制,在很多政策落实方面,联络员做了大量工作。因为有的时候虽然在一个司,它涉及一个部委的好几个司,落实起来也有难度。大家也磨了不少嘴皮子,协调工作还是比较难的。我们这个机制是个很好的机制。我感觉到这个会议形式,一年两次会议,一个协调小组的高层领导会议,一个联络员会议,这个很重要,我建议应该形成经常性的协调机制。如需支持的项目,各个部委在下面打个电话,不一定十二个部委坐在一起,可以涉及的哪些部门,大家多沟通沟通,形成工作的协调。这样协调之后,通过绵阳这个平台,我们大家都会成为朋友了。第二点,我建议应该用好现有政策。现在提的很多政策,特别是这次国务院要颁布的知识创新的配套政策,这些政策的含金量很高,那么这些政策在绵阳科技城建设上,首先要落实到位,要利用已有的渠道,我倡议各个部委加大支持的力度,在已有渠道上加大支持力度。第三点,现在各部委也依法行政,对申报项目的支持基本上是掌握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原则,但是我想各个部门的负责同志都说了,在坚持这个原则的基础上,应该同等条件下对于绵阳科技城要给予优先。我们科技部在这方面,作为组长单位,我们也带头。第四点,在支持方面,除了要给一般的政策之外,还得要给绵阳科技城一些特殊的政策,有些方面还要争取突破。因为作为试点,没有一点突破也不可能,突破了再实践,实践成功的我们就推广,不成功我们再总结经验教训。特别是这次以四川省领导小组的名义给各个部委提出了一些建议,我仔细看了一下,包括刚才各位同志的发言也提出的,我认为这些请求比较符合实际,有些项目大家也表态了,要尽量努力,能满足的尽量满足。虽然这次会议比较仓促,但是会后我们还要进一步落实。也希望四川省、绵阳市的有关部门和对口部门,要加强沟通,各个联络员回去也和各个有关的司局加强沟通,因为有些事情也是需要沟通的,还需要时间的。最后一点,我认为,上边千条线,下边一根针,作为部委的资源,省里的资源,包括绵阳市的资源,真正集成的是绵阳市委、市政府。这些资源,绵阳市已做很好的规划,通过资源的集成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我现在特别欣赏的是赵司长讲的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效益,有些时候不在于投入数量的多少,关键是看产出,怎么用好,特别是作为试点来讲,在效率和效益这方面也要做出试点。
�总之,参加这次会对我本人说来也是很受教育,很受鼓舞。最后,祝愿在座的各位,春节愉快,谢谢大家。
绵阳科技城2005~2010年发展规划
�����
2000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建设绵阳科技城的重大决策。2001年7月,国务院批复《绵阳科技城发展纲要》。
�经过3年不懈奋斗,绵阳科技城建设在体制创新、产业发展、教育事业、城市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积累了宝贵经验。到2004年,科技城建成区面积60km�2,人口60万,其中有各类科技人员17万人、两院院士26名,有大中型骨干企业118家、科技型中小企业821家,GDP实现212.8亿元,人均GDP3.46万元,财政总收入16.8亿元,具备了加快发展、再上台阶的较好基础。
�2005~2010年,是绵阳科技城加快发展关键时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制定并组织实施绵阳科技城发展规划,十分必要。本《规划》是在广泛征求绵阳科技城建设部际协调小组成员单位意见基础上,借鉴国际国内有益经验,经反复研究讨论形成。
�一、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科技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产业发展为核心,创新为灵魂,对外开放、政策保障为支撑,军民结合、科技创新为特色,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壮大具有比较优势和鲜明特色的产业集群,节约、集约利用自然资源,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科技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二)主要目标。把绵阳科技城建成以科技为先导、以工业为核心、以产业经济为支撑、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重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科技城;建成国防科技潜能充分释放转化的军民结合体系,建成人才资源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中国西部重要的创新示范基地;建成中国西部以电子信息产品研发与生产为主导的产业化基地;建成百万人口大城市、四川省副中心,成为西部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的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大城市之一,基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现代化城市水平。
�到2010年,绵阳科技城GDP达到600亿元,城市人口100万,人均GDP达到6万元,一、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为1∶50∶49,工业增加值达到260亿元,财政收入达到60亿元,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体制创新、对外开放、教育事业与人才支撑、城市现代化水平、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上台阶。
�二、产业发展重点与布局
�统筹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合理布局科技城产业,大力发展和提升电子信息、军事电子、冶金建材、汽车零部件及特种汽车制造、生物医药及食品五大产业,延长产业链,壮大产业群,力争产值过百亿元的特大型企业4户以上,产值过亿元的科技型企业达到100户。
�(一)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建成国家重要的电子信息产品研发制造基地。以长虹为龙头,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集群,通过投资扩张、引资合作、择优扶强、积极参与国际分工等途径,建成中国重要的电子信息产品研发制造基地。到2010年,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达到58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140亿元。大力促进长虹集团整体竞争力的提高。巩固发展现有产业,推动长虹迅速介入数字高端产品和关键部品部件领域。到2010年,长虹集团销售收入达到400亿元。加快发展长虹配套产业集群。以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主要聚集区,培育新型通信产品、空调部件、特种化工等配套产业。到2010年,长虹配套产业集群销售收入达到130亿元。积极培育软件产业。大力发展九洲国际软件园,重点开发和引进微波器件、通用IC及消费类集成电路、计算机应用软件等技术和项目。到2010年,该产业销售收入达到50亿元。
�(二)大力发展军事电子产业集群,建成国家重要的军工产品制造基地。依托九洲集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军工企业、科研院所,充分发挥绵阳现有国防和民用工业基础的作用,开发信息安全、数字安防和军事高技术及产品,大力发展军事电子产业集群,实现“军民一体化”,建成中国重要的军工产品制造基地和国家民技军用示范基地。到2010年,军工产业销售收入达到130亿元,工业增加值30亿元。
�(三)大力提升冶金建材产业水平,建成四川重要的冶金建材产业制造基地。以攀长钢公司为龙头,重点开发生产取代进口的特殊钢材、管,加快实现百万吨特种钢生产能力;围绕攀长钢发展大型机械装备产业,建成冶金建材产业集群。突出抓好钢铁、建材等重点耗能行业和企业节能。到2010年,全行业销售收入达到150亿元,工业增加值40亿元。
�(四)大力发展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建成四川重要的汽车发动机及配套零部件制造基地。以新华公司、方向机厂等企业为重点,大力发展汽车发动机、方向机、转向器、汽车电子电器设备等产品及零部件。到2010年,全行业达到销售收入110亿元,工业增加值35亿元。
�(五)大力发展生物医药和食品产业集群。抓好生物专业孵化器建设,重点发展多肽及蛋白质药物、基因工程药品、现代中药、生物工程制品等产品。积极开发生产天然及生态绿色食品,促进食品生产营养化、方便化、系列化。到2010年,生物医药和食品行业销售收入达到60亿元,工业增加值20亿元。
�(六)大力发展新材料、精细化工、环保装备、数控、核技术应用等高新技术产业,打造科技城新的支柱产业。大力发展科技城具有比较优势和鲜明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到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销售收入达到150亿元,工业增加值35亿元。
�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微纳材料、磁性材料、超硬材料、绝缘材料等技术设备。
�精细化工产业。重点发展植物油脂化工、高效低毒新型农药、相关医药中间体、脂肪酸系列产品。
�环保装备产业。重点发展城市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烟气脱硫脱硝工程化、环保电池等设备。
�数控产业。重点发展机床数控技术、传感技术及器件等。
�核技术应用产业。重点发展同位素生产及应用、加速器及工业CT、材料辐射改性及制品等。
�(七)大力提升第三产业水平。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中介、信息等现代服务业。积极构建大中小结合、内外贸一体的现代化流通体系。重点发展信用担保、资信评估、科技咨询、产权交易、招投标、市场调查等要素市场。大力发展通讯、电信等现代服务业。
�积极发展金融、旅游业。积极利用资本市场筹措资金,推进股票、企业债券、可转换债券发行上市等直接融资业务。创建金融安全区,改善金融生态环境,积极吸引中外金融机构来绵阳设立分支机构,健全和完善科技城金融组织服务体系。建好全国优秀旅游城市,把绵阳旅游业打造成支柱产业,争创中国最佳旅游城市。
�积极发展文化产业。整合文化资源,引导和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进入文化产业,扶持优势文化产业集团,努力建成社会化、市场化和产业化程度较高的新型文化产业群。
�三、重点工作任务和主要保障措施
�(一)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投资环境。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结构调整。按照“积极稳妥推进、公开公平运作、充分尊重职工意见、严格程序、科学决策”的思路,引进有实力的战略投资者,促进国有资本从一般竞争性行业和领域退出,完成9户重点国有企业的改革。
�创新军民结合体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突出军民结合特色,深化科技管理体制和科研院所改革,努力消除体制性障碍,整合科技资源,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立开放式区域创新体系,加快国防科技潜能和科技人才资源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进程。
�创新投融资体制,优化投融资环境。完善金融组织体系,鼓励支持各股份制商业银行到绵阳科技城设立分支机构。以股权投资方式吸引内外资,大力发展风险投资机构和信用担保机构,建立银行信贷风险分散机制。
�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加强软环境建设。继续办好行政服务中心,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建立健全各种预警和应急机制,积极构建法治政府、诚信政府和高效服务型政府。
�(二)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开放型经济。全面加强对内、对外经济合作。坚持“引进来、走出去”战略,积极融入成渝经济圈和成(都)德(阳)绵(阳)高新技术产业带,推进国内外知名科技园区与绵阳科技城开展合作。
�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努力建好“绵阳出口加工区”,把引进世界500强企业、引进大型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引进外商投资研发中心作为重点工作,积极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推动科技城各类企业全面对外合作。
�促进内外贸的融合与渗透。实施科技兴贸战略,鼓励有实力的各类所有制企业进行跨国投资与经营,建好绵阳科技城国际商务服务中心。抓好内外贸一体化和现代流通体系试点城市建设工作。
�(三)加快园区建设,发挥集聚辐射作用。切实推进科技产业园区建设。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的原则,加快园区建设。充分发挥科技园区的集聚、示范和辐射效应,形成科技城特色鲜明、功能互补的产业格局。园区功能设置避免“大而全”,注意工业、科研等产业用地与公共设施用地的分区。要从投资强度、容积率等方面着力提高工业用地的土地利用强度,严禁将各类园区用地用于商品房等经营性房地产开发。绵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着力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产业集群,成为抢占国内高技术产业制高点的前沿阵地;绵阳科技城科教创业园暨国家军转民科技园区着力发展军事电子产业集群,建成军工高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基地,军民两用技术研发基地,高新技术成果孵化基地和军民结合体制创新的试验示范基地;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着力发展长虹配套产业集群和汽车及其零部件产业集群;绵阳科技城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着力建设优质动植物良种、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生物技术三大产业集群;绵阳仙海旅游风景区着力建成集生态旅游、休闲度假、会展等功能为一体的生态旅游经济区;江油工业开发区着力发展建材、机械及冶金产业集群。
�发挥科技城辐射带动作用,统筹科技城建设与周边城市、县域经济的发展。统筹协调科技城与成都、德阳等周边大中城市产业发展,避免重复建设和产业同构;统筹规划科技城和县域经济的产业布局,注意发展一些能够辐射带动周边落后地区发展的产业,围绕科技城产业规划,引导区市县积极发展科技城配套产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业,进一步发挥资源优势和民族地区政策优势,切实抓好水能、旅游和矿产资源开发,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和生态经济,形成科技城辐射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县域经济助推科技城建设,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协调并进、联动发展的新格局。
�(四)大力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实现量的突破和质的提升。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政策扶持体系。积极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的环境,建立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工作协调机制,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动态的监测和分析。放开市场准入,制定、落实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和发挥非公有制经济特殊而重要作用的有关政策措施。
�加强科技型中小企业孵化及中介服务。加大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支持力度,不断完善社会服务体系。继续发展创业服务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和产权交易所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搭设公共信息平台,抓好技术创新试点企业和重点企业技术中心建设。
�积极拓宽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着重加大对民营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财税金融支持,支持民营科技型中小企业设立商业性或互助性信用担保机构。四川省和绵阳市每年安排财政专项资金,支持设立绵阳科技城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基金专项,促进绵阳科技城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
�(五)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建设科技强市。以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建设一批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工程研究、企业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重点推进以企业为核心的“产学研”联合,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体系。积极开展科普活动。到2010年,全社会R&D经费投入占GDP比重达到5%。
�建设教育强市。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进一步巩固和提升绵阳科技城基础教育水平。把西南科技大学尽快建成教学研究型大学,把绵阳师范学院建成多科性大学。面向企业发展需要,与企业行业紧密结合,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成人教育和培训,努力提高劳动者素质。以绵阳职业技术学院为依托,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技能型、实用型人才,把绵阳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职业技术教育基地。吸引更多知名大学到科技城举办分校或独立学院。
�建设人才强市。建立和完善人才市场体系,促进人才合理流动。推动国防科研单位人事管理制度改革,鼓励科研人员以多种方式参与绵阳科技城建设,建立突出贡献人才奖励制度、人才保障制度以及福利制度。
�(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现代化程度。按照科技城核心层、紧密层、辐射层的建设规划,做好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衔接,贯彻节约集约用地原则,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科学合理地确定城市产业布局和用地功能分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编制绵(阳)江(油)经济走廊发展规划、绵阳综合交通规划、绵阳城市供水排水规划、绵阳至江油快速通道规划、成德绵区域发展规划等。依托电子政务公用平台,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全面提升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服务和应急反应能力。
�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突出科技城特色,统一规划、精心布置城市景点、景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生态城市,着力提升城市绿化、美化、亮化水平。完善科技城商业功能布局,规划建设和完善专业市场,繁荣城市经济。
�加快建设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加快城市快速通道、主次干道网建设,基本建成和城市交通量相适应的城市道路网络。重点建设绵阳―成都轻轨、绵阳―遂宁高速公路、绵江大道、绕城高速、二环路、现代物流基地、现代化集装箱火车站。建设资源节约型城市,节约、集约利用自然资源。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尽快建立健全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的体制和机制。加快节水型社会试点城市建设,加快城市燃气扩容工程和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实现城市污水与垃圾资源化。
�四、实施有利于推动科技城发展的各项政策
�建设好绵阳科技城,需要进一步制定和落实具有足够支撑作用的政策措施,这是成功实施上台阶发展战略的关键。
�(一)产业发展。国家部委尽可能将有关政策创新在绵阳科技城先行试点。国家有关部委和四川省在大的产业布局上尽可能向绵阳科技城倾斜,推荐跨国公司、国内外知名科技园区与绵阳科技城广泛开展合作。
�支持长虹快速发展。科技部集中力量支持长虹集团“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试点工作;国防科工委、信息产业部、海关总署帮助协调支持长虹进入军工领域,做强做大军事电子产品。国防科工委动员、协调有关院校入驻绵阳军转民科技园,开展军民两用技术研发、高技术成果孵化以及实施高科技产业化、军转民体制创新试验示范等活动;国家发改委支持长虹、九洲、东材、新晨四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关键实验研发设施的建设;支持绵阳全国技术创新试点城市中介服务体系能力、平台建设;信息产业部支持绵阳科技城建设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园区;国土资源部支持绵阳完成新一轮《绵阳市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绵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审批和实施。
�(二)财税金融。设立绵阳科技城产业投资基金。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国发[2004]6号)关于“修改、完善并适时出台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优先在西部地区组织试点,支持西部地区以股权投资方式吸引内外资”的文件精神,为拓宽绵阳科技城建设资金渠道,请国家发改委组织开展绵阳科技城产业投资基金试点工作。在认真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和支持绵阳科技城建设相关政策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的有效方式,加大对绵阳科技城的信贷支持力度。国家有关部委对列入国家计划的绵阳科技城科技、教育、文化等项目,加大支持力度。积极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鼓励全国或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外资银行在绵阳科技城设立分支机构或拓展业务,鼓励支持国内外创业投资机构、金融租赁公司、信用担保公司等机构到绵阳科技城发展业务,完善金融服务功能;做好相应金融业务在绵阳的试点工作,继续深化企业和个人信贷征信体系建设试点,建设诚信科技城。支持绵阳科技城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或再融资。
�(三)人才智力。绵阳科技城建设部际协调小组成员单位继续与绵阳科技城互派干部挂职锻炼,并形成制度。
�支持西南科技大学基础实验室建设和关系绵阳科技城发展的重点学科专业实验室建设。鼓励、引导、组织一批国内著名高校对口支援绵阳师范学院、绵阳职业技术学院等在绵高校,支持绵阳科技城构建职业教育高地。支持组建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和绵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五、规划的组织实施
�建设绵阳科技城的主体是四川省和绵阳市。部际协调小组成员单位要统筹协调,形成合力,共同推动。要切实完善部、省、市三级联动机制。中共绵阳市委、市政府要结合实际,全力组织实施《规划》。在绵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企业要把建设绵阳科技城作为增强自身造血功能、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有利机遇,积极投身科技城建设。中共四川省委、省政府进一步加强对绵阳科技城建设的领导,将科技城建设工作作为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统筹和协调省内各方面的力量,强力推进绵阳科技城建设。
��(此规划根据国务院《批复》意见修改审定)
再接再厉 乘势而进 为推进绵阳发展新跨越而努力奋斗
�――在中共绵阳市五届三次全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2005年12月28日)
谭 力���
同志们:
�现在,我受市委常委会委托,向五届市委全委会报告工作。
�今年以来,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不断强化忧患意识、机遇意识、进取意识、责任意识,坚决落实“两个面向”,紧紧围绕“一心为人民,全力谋发展”的工作主题,抓住“三大要务”,干好“十件大事”,全市上下形成了政通人和、人心思干的良好政治局面。
�2005年工作回顾
�2005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也是绵阳发展的重要转折之年。这一年里,我们经历了风风雨雨,遇到的大事多、困难多、矛盾多。但是,在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四套班子和全市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克服了比预料更多的困难,取得了比预料更好的成效。
�一、经济发展度过最困难时期
�近年来,绵阳经济持续低迷。2004年,GDP增幅、工业增加值增幅、利润总额、利税总额等主要经济指标均排在全省倒数一二位。面对这样严峻的形势,我们没有悲观失望,而是迎难而上、知难而进,坚持产业强市不动摇,狠抓了工业发展、农业产业化和旅游精品景区打造工作。经过一年时间的努力,经济发展呈现出低开高走、逐月攀升的良好势头,已经度过最困难的时期。一是从经济总量看。全年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实现470亿元(新口径)以上,同比增长12%,一举扭转了GDP增幅全省倒数第一的不利局面。二是从工业发展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预计完成工业增加值117亿元,同比增长22%,增幅在去年倒数第一的基础上跃居全省前列;利润总额预计实现10亿元,利税总额预计实现24亿元,两项指标均已摆脱了去年负增长、名列全省倒数第一的不良状况。三是从财政收入看。预计实现38亿元,同比增长10%,净增4亿元。同时,全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05亿元,同比增长40.7%;到位外资1.1亿美元(含间接到位外资),同比增长23%。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0亿元,同比增长21%,招商引资和固定资产投资两项指标均创历史新高。旅游总收入完成45.03亿元,同比增长24.94%;全市新增年加工经营销售收入1000万元以上的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5个。全面完成年初制定的目标任务。
�二、科技城建设走出新路子
�今年,我们把科技城建设作为“三大要务”之首,强力推进,按照“五年上台阶”的目标要求,形成了新的工作思路,重点抓了科技城未来五年发展规划的制订、军转民和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城园区建设、科技城产业发展,科技城建设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取得了明显成效。科技城范围全年预计实现GDP299亿元,同比增长15%,高于全市平均增幅;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实现285亿元,同比增长26%;工业增加值实现75亿元,同比增长27%;企业技改投入达到23亿元,同比增长38%;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8亿元,同比增长15.6%。
�(一)明确加快发展新思路。一是确定了科技城发展的目标和定位。把绵阳科技城建成以工业为核心、以产业经济为支撑的绵阳科技产业城,建成中国西部重要的创新示范基地与制造业基地;建成百万人口大城市,初步形成中国西部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城市之一。力争到2010年,绵阳科技城生产总值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达到600亿元。二是理清了工业发展新思路。工业发展坚持抓“两个拳头”,一手抓长虹、攀长钢、九洲、新华、江电等大企业的扩张,打造一批产值过百亿元企业;一手抓六大产业集群和中小企业发展。三是科学划分了科技城的三个层次。将区市县划分为科技城的核心层、紧密层、辐射层,科技城建设成为了全市各区市县的共同行动,成为全市上下推进新跨越的共同旗帜。四是充分整合了科技城的园区资源。完成了科创园与园艺工业园、经开区与南郊工业园的区划调整和资源整合,科创园文化新区建设顺利推进,园区发展目标更加清晰,方向和定位更加准确,彻底结束了恶性竞争的历史,呈现出良性互动的发展局面。
�(二)产业发展取得新成效。一是创百亿企业快速发展。长虹3G手机已经上市销售;攀长钢50万t棒材生产线将于明年10月投产,钛材已成功试生产;九洲国际软件园一期500万台机顶盒项目将于明年3月竣工投产;江电60万kW燃煤机组已经投入商业运行,60万kW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等级工程、100万kW江电四期技改工程将于“十一五”期间先后投产运行;东材、华丰等大中型企业发展势头良好。二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长虹、中物院、九洲、空气动力中心、西科大等单位实施的30余项国家“863”、“973”和科技攻关计划项目纷纷完成,共获得科技成果210余项,新发展高新技术企业3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36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8%以上,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156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40%以上,远远高于四川和西部各省平均水平;一大批科技型中小企业100余项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三)军转民工作取得新实效。产学研结合更加紧密,区域创新体系、自主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国防科研院所、大专院校、金融机构和地方政府共同建设科技城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与国家开发银行合作建设的军转民内迁工业园正在规划之中;组织申报了军转民高技术开发专项7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1项,条件保障建设、技术改造项目1项,国防科研基础预研项目17项,其中6项已列入“十一五”国防科研基础预研项目计划。
�(四)百万人口大城市建设取得新进展。按照“三个提升”的思路,高水平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标准管理、高效益经营,与国家开发银行成功签订《开发性金融合作框架协议》,共同将绵阳打造成“西部明珠”。一是城市规划全面启动。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要求,根据绵阳长远发展需要和与周边城市时空距离变化趋势,结合当前实际,正确预测未来发展方向,在专家的指导下对绵阳城市进行重新定位。按照建设百万人口大城市的要求,借鉴海口等先进城市经验,近学成都,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高水平修编工作全面启动,城市重要地段的详规修编正与总规同步加紧实施。启动了行政区划调整工作。二是“三个提升”成绩突出。步行街景观、磨家入城口、文化广场景观等提升改造工程前期准备就绪,待方案成熟后加紧实施;绵江快速通道正在按照工期、质量要求加紧建设;临园干道等一批城区道路提升改造工程已经完工并投入使用。大力发掘城市文化内涵,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关注与大力支持下,“两弹一星”科技博物馆建设不断加快,总体规划和一期馆藏陈列正抓紧进行;中华科技园建设已完成选址,正在成为绵阳的新亮点。城市管理进一步规范,中心商务区的环境水平明显提升,人居环境更加优良;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成效突出,被评为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三是经营城市实现突破。城建投融资体制创新不断加快,城建投融资平台打造初见成效,成立了城建投融资公司统一经营开发城市资源和无形资产。有计划地组织了四批城市公共资源拍卖,成功打造了滨江啤酒广场等一批特色街区。
�三、县域经济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
�坚持把县域经济发展作为“三大要务”之一,切实加大了支持力度,建立了市级部门联系区市县制度,市财政今年共投入5.6亿元用于支持区市县发展,并从政策、产业项目等各个方面加大对区市县工作的支持和指导力度。目前,我市县域经济发展呈现出多年来少有的,与科技城建设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一是发展速度加快。1―11月,区市县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其中,工业增加值均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平武高达64.9%,涪城、盐亭都在30%以上,北川、安县、游仙都在25%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平均在20%以上,游仙和北川固定资产投资超过了30%;地方财政收入平均增长速度超过20%,北川和安县超过了45%,涪城增长达33.7%。二是涌现了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各区市县利用比较优势和地方历史遗留品牌,围绕多年形成的积累优势,延长产业链,并围绕产业链做强做大产业集群,涌现了涪城天晨公司,游仙高达科技,江油李白故里酒业,安县银河建化,三台纺织公司,梓潼华西动物药业等一大批新的增长点。三是精神面貌发生根本性变化。各区市县领导干部都保持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出现了你追我赶、竞相发展的喜人局面。四是工作作风更加务实。一心为人民、全力谋发展,说实话、干实事、求实效、创实绩蔚然成风。
�四、改革开放实现重大突破
�坚持把对外开放摆在经济工作首位,稳步推进各项改革,不断创新对外开放的载体和形式,拓宽开放领域,抓好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搞好项目的规划、筛选和包装工作,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方式,充分利用科技城品牌,通过高水平活动,提高招商引资实效。预计全市全年实现进出口贸易额6亿美元,同比增长14.5%。
�一是国企改革攻坚破难。按照“积极稳妥推进、公平公正运作、充分尊重职工意见、严格程序科学决策”的工作思路,东材公司、方向机厂主体改制基本完成,国有产权实现转让,职工分流安置平稳实现;双马集团国有产权成功溢价转让给世界500强企业法国拉法基集团,职工安置工作基本完成;从维护职工利益的角度出发,冷静应对、稳妥推进,730厂破产清算工作正有条不紊进行。
�二是投融资环境进一步优化。按照把绵阳建设成为“效率高、作风实、成本低、服务好”的中国西部投融资环境最好的城市之一的目标,市委、人大、政府、政协认识一致、决心一致、步调一致,扎实开展“三清理、回头看”活动,现已初步清理出8732亩城市闲置土地;市场环境、政务环境、投资环境进一步优化,绵阳已被列为四川省首批创建金融生态环境模范城,被人行成都分行纳入“借款企业资信评级试点城市”,先后获得开行、农行、工行、农发行共计352.7亿元的授信支持,创造了绵阳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良好局面。
�三是对外开放成效明显。我们成功举办了3・28投资合作洽谈会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论坛、第17届中国西部商品交易会,以及北京、青岛、成都的投资推介会等大型活动,代表四川参加了深圳高交会,对外开放取得了重大突破,一批重大项目开始启动。长虹以第一大股东的身份参与对美菱电器的全面经营管理;投资捷克的第一期100万台电视机生产线,将于明年7月建成投产;投资8亿美元的PDP项目和CRT项目进展顺利。新华公司100万台发动机、10万辆汽车整车项目已达共识。
�五、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问题扎实有效
�紧紧围绕构建“和谐绵阳”,坚持“两个面向”的执政方略,坚持以民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牢牢把握群众切身利益这个关键,在“实”字上狠下工夫,扎实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弱势群体得到广泛关注,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农民人均纯收入可望达到3100元,增加200元以上。
�一是扶贫攻坚迈出坚实步伐。把扶贫攻坚作为“一号工程”来抓,按照“市上帮扶、以县为主、镇(乡)村负责、落实到户”的思路扎实推进。将扶贫攻坚全部纳入微机管理,充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严格督查。全市全年共落实扶贫资金5141.9万元,实施新村扶贫55个;年初确定的1万户3.5万人的农村贫困人口解困脱贫任务已全面超额完成,以实实在在的成绩得到了群众的称赞。
�二是着力解决失地农民的问题。出台了27条政策措施,不仅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全部支付了各项征地拆迁补偿费6.68亿元,而且还将于年内全部清偿1999年以前所欠的5亿多元补偿款;本着实事求是、真心为民的态度,深入扎实地对失地农民进行了全面排查,准确排查出失地农民18.9万人;在全省率先对失地农民生活费实施上卡直发,把征地后人均土地0.3亩以下的失地农民全部纳入低保,1999年以来全市9399户失地农民将于年内全部搬入新居。
�三是认真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新一届市委第一次常委会专门讨论制定18条措施,投入近6000万元认真解决困难群众看病难、看病贵这一突出问题。预计全年通过惠民医疗体系直接受益的群众达55万人,减免医疗费用462万元。
�四是努力实现为民办十件实事的庄严承诺。今年确定的十件实事已全部解决。我们针对失地无业农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上学难问题,实施了“城镇贫困学生困难补助计划”,大量免除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借读费。五是弱势群体得到广泛关注。城市低保工作规范有序,全市符合条件的5万余户、10万余人实现“应保尽保”,预计全年发放低保金6600余万元;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成效明显,预计全市全年城镇新增就业3.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可控制在4.2%以内。
�六、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强劲有力
�我们坚持用解决问题的办法维护稳定,严格排查不稳定因素,千方百计化解各种社会矛盾。今年以来群众上访频繁,对此,我们在全市集中开展不稳定因素的排查调处活动,共排查出各种大的不稳定因素115件。采取定责任单位、定工作要求、定解决期限、个案跟踪督查等措施,加大解决处理的工作力度,目前除基金会问题之外,其余基本解决。使一大批不稳定隐患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特别是在处置最为棘手的、拖了多年的新益大厦集资案中,通过多方努力、两次公开拍卖,终于以2.6亿元的价格拍卖成功,维护了群众利益。同时,我们把做好群众上访和企业军转干部的解困维稳作为重要任务来抓,建立了领导干部联系老上访户制度,组成若干工作组深入下去,变上访为下访,着重解决问题、避免激化矛盾。按时兑现了各类企业军转干部生活困难补助,认真落实有关政策,完善特困救助机制,确保企业军转干部息访息诉。
�七、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的进展
�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全年预计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0亿元,创历史新高。一批重点项目进展顺利,绵成峨城际轻轨明年即将开工建设;绵遂高速、绵江快速通道、武引二期大坝工程正式开工建设;九洲体育馆、市疾控中心主体工程等一批工程已经完工并部分投入使用;临园干道绿化景观提升改造、城乡一体化路网建设一期等工程已经完成;东方红大桥等四座桥的改造装饰工程、城区道路“黑色化”工程以及市容市貌整治正顺利推进。各区市县以“两会一节”召开为契机,加大城镇建设力度,全面启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乡面貌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预计全年全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完成投资5.6亿元,占年度目标的104%;全年共建成水泥路190km,沥青路180km,为省厅目标的148%;建成通乡油路、水泥路100km,内地通村公路310km,完成目标任务的105.1%。
�八、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宣传思想工作力度加大,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文明城市创建再创佳绩,被授予“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称号。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今年高考再传喜讯,高考万人上线率和本科硬上线再次名列全省第一;积极学习广州大学城经验,构建科技城高等教育新格局,与国防科工委下属7所高校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西北工业大学绵阳技术转移中心已正式挂牌,西部职业教育基地打造工作已全面展开。体育事业取得新的进步。成功举办了第13届世界拳击锦标赛,展示了绵阳的办会能力、提高了绵阳的知名度、锻炼了干部队伍、坚定了投资者的投资信心、增强了绵阳的凝聚力、强化了市民对绵阳的自豪感。爱国统一战线进一步巩固,民主党派、工商联工作取得新的进展,民族、宗教和外事侨务对台工作取得新的成绩。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作用进一步发挥。科技、文化、卫生、广播电视等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政法工作取得新成效,公检法司机关和干部作风进一步转变,社会稳定出现新局面;纪检监察工作扎实推进,反腐败斗争取得新进展,人民群众对党委、政府的信任度和满意度进一步提高。
�九、先进性教育成效明显
�今年以来,我们按照中央、省委的部署,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红线,紧紧围绕推进绵阳发展新跨越,以找准问题为突破口,以寻求解决制约绵阳改革开放与加快发展的措施办法为重点,从而推动绵阳党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思想观念进一步解放,经济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一是党员的理想信念进一步增强。通过开展先进性教育,党员受到了一次普遍深刻的教育,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宗旨意识进一步增强,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在我市涌现出了抗洪英雄刘湘云等英雄群体。二是冲破了干部的自我感觉良好思想。通过学先进、找差距,突破思想障碍、消除认识误区,多年来绵阳干部身上存在的自我感觉良好的思想受到全面冲击,全市干部的机遇意识、忧患意识、进取意识、责任意识明显增强,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三是作风进一步改进。通过广开言路,组建突出问题专访组“查”问题、开展“千人评风”活动“点”问题、职能部门“找”问题、省市督导组“访”问题、各地各部门“排”问题等多种渠道和方式,深入查找了领导班子、机关党组织、党员队伍和党风政风行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得到切实整改,全市党风、政风、行风明显转变。四是广大人民群众真正得到实惠。我们动真碰硬地解决了一大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广大人民群众在就业、就医、就学、饮水、救助等方面普遍得到了实惠,先进性教育活动真正成为人民的满意工程。五是构建了先进性教育的长效机制。坚持着眼长远、注重制度建设,出台了《关于突出“四个经常”构建先进性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针对先进性教育活动期间查找出来但还未完全解决的突出问题,在全市开展了以“三清理一整顿”为主要内容的先进性教育“回头看”活动,坚决治理领导干部陷入非法利益格局,得到了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十、政通人和的政治局面开始形成
�根据省委的安排部署,我市“三会”胜利召开,取得圆满成功,分别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领导班子和法检两院,圆满完成了省委交给我们的任务。同时,我们利用市上这次换届的契机,抓好“一把手”工程,坚持把选准配强管好“一把手”作为重中之重,大力加强区市县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我市在顺利完成中组部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成功完成了105个市级部门和单位一把手、8个区市县党政正职的调整,一大批靠得住、想干事、能干事、能干成事的优秀干部得到提拔重用。全市共交流市级部门和区市县“一把手”61名。市委班子自身建设进一步加强,建立健全了《十条准则》和《市委工作报告制度》,市委坚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管全局、管方向、管大事,不断改进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更加注重解放思想,更加注重创新理念,更加注重调查研究,使市委班子的各项决策和部署更加符合绵阳实际、更加符合人民的利益、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同时,市委也更加支持人大、政府、政协的工作,更加注重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市委核心领导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市四套班子真诚团结。全市上下形成了团结一心、共谋发展、思干进取、政通人和的良好政治局面。
�2005年工作的基本经验
�一年来的工作,加深了我们对绵阳改革发展稳定内在规律的认识,增强了我们驾驭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应对各种复杂局面的本领。回顾2005年的全部工作,实践证明,我们取得的成绩,都坚持了“八个必须”的结果。一年来的建设发展和实践探索,使我们对“八个必须”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体会。
�第一,必须不断地解放思想,坚决冲破自我感觉良好的落后认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精髓。一年来的实践证明,只有不断地解放思想,冲破自我感觉良好的落后认识,我们才能在辨证地看待优势和劣势的过程中形成超常规发展思路,并通过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做强做大产业,通过产业发展积累更多的优势,同时促进劣势向优势转化,不断推进绵阳发展的新跨越。
�第二,必须坚持“两个面向”,自觉实践党的宗旨。面向群众、面向基层,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集中体现。实践证明,只有坚持面向群众、面向基层,我们的决策才能代表群众利益并符合基层发展需要,我们的工作才能得到群众拥护并在基层真正落实,我们的政绩才能经得起干部群众的检验和评判。
�第三,必须树立市场理念,提高领导发展的能力。牢固树立市场理念,既是现代领导者提高执政能力的具体体现,也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推动发展的思想基础。一年来的实践证明,只有坚决破除计划经济的思维定式,牢固树立市场经济的发展理念,我们才能形成加快发展的新思路,产生解决难题的新办法,建立促进开发的新机制,规范经济运行的新秩序,进而以灵活多样的市场经济方法推进绵阳发展新跨越,从根本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第四,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内外结合拓展发展空间。改革开放是活市之源,是推进绵阳发展新跨越的必由之路。改革就是盘活存量,开放就是扩大增量。一年来的实践证明,只有坚持深化改革,革除一切阻碍发展的体制弊端,我们才能有效激活现有基础,在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顺;只有坚持扩大开放,发挥比较优势多途径多方法招商引资,我们才能真正拓宽发展空间,使跨越的征程越走越宽广。
�第五,必须端正用人导向,选好配强“一把手”。事业发展,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核心在“一把手”。一年来的实践证明,只有按照“举旗帜、抓班子、带队伍、促发展”的总体思路,坚持强化主干线和从主干线上选人用人的正确导向,选准配强各级“一把手”,坚持公道正派选人,选有本事、靠得住、作风正的人,选想干事、能干事、能干成事的人,坚决刹住讲关系、讲亲疏、讲圈子、讲利益的选人用人不正之风,我们才能以公平公正的环境激励各级干部干事创业,形成谋工作、谋发展、谋群众利益的良好风气,真正做到谋一方发展、兴一方事业、富一方百姓、保一方平安。
�第六,必须坚持奋发有为,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奋发有为,是具有强烈事业心和责任感的外在表现,是推进绵阳发展新跨越的不竭动力。一年来的实践证明,只有坚决破除不思进取、畏首畏尾的惰性思维,始终保持面对困难感到是机遇、遇到矛盾认为是挑战的精神状态,我们才能以善于抢抓机遇的非凡智慧攻坚克难,以敢于加压驱动的工作热情干事创业,以忠于党的事业的鲜明态度碰硬执行,用一流的工作业绩抢占新一轮经济社会发展的制高点。一年来的工作已经说明了精神状态的重要性。精神状态既包括开拓进取的意识,还包括勇于面对矛盾,勇于面对挑战,甚至勇于面对各种风险。如果是一事当前,私利在先,瞻前顾后,人民的利益就会被放在第二位,也就不可能产生敢闯敢拼的精神。
�第七,必须树立正确的廉政观,始终做到警钟长鸣、防范在前。树立正确的廉政观,既是反腐倡廉的思想基础,又是推进绵阳发展新跨越内在要求。一年来的实践证明,只有树立正确的廉政观,才能教育干部明辨是非,真正爱护党的干部、发展党的事业;才能做到警钟长鸣、防范在前、堵塞漏洞,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腐败;才能理直气壮地依法依纪惩治腐败,达到治病救人、惩前毖后的目的。从一年来的情况看,很多不稳定因素与干部身陷非法利益格局有关系,因此,廉政建设上,必须要预防在前。很重要一点就是要制约权力,要强调集体决定,要防止个人说了算,从源头上防止腐败。
�第八,必须坚决维护市委的领导核心地位,营造和衷共济的政治局面。一个圆只能有一个圆心。市委的领导核心地位,既是实现党的领导的政治需要,也是《宪法》这一根本大法所决定的。一年来的实践证明,只有坚决维护市委的核心领导地位,才能确保市委发挥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才能在全市上下营造出重大决策一致、重大部署一致,具体工作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尽所能的生动局面。
�2006年工作要点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绵阳发展新跨越的关键一年。做好明年经济工作,意义十分重大。明年全市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八届六次全会和市第五次党代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一心为人民、全力谋发展”为主题,抓住“三大要务”,突出六个重点,做好各项工作,奋力推进绵阳发展新跨越,为顺利实施“十一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
�明年的经济工作目标,我们初步确定了一套考核目标。这套考核目标是根据“十一五”规划和绵阳发展新跨越目标确定的。这套考核目标,对大家既有压力,它必须通过努力才能实现;同时又有动力,只要大家努力了,我们就完全能够实现的。因此,这套考核目标是必须完成的,也是纳入了对各地各部门年度考核的目标。2006年主要目标:GDP增长工作目标11%,考核目标12.5%;财政收入增长工作目标12%,考核目标18%,达到45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达到17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200元以上。
�要实现上述目标,必须抓住“三大要务”,突出六个重点,做好各项工作。“三大要务”是推进绵阳发展新跨越的总目标和总任务,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工作的主要抓手。抓住“三大要务”,明年必须要有新举措,要取得新�突破�。
�第一,科技城建设要有新突破。科技城就是科技产业城。产业发展是科技城建设的主攻方向和根本任务,产业发展水平是检验科技城建设的成败标志。必须集中一切力量,促进科技城产业的发展,尽快增强科技城综合实力。一要在构建“三个中心”上下工夫。要积极发挥比较优势,切实构建现代制造业中心、现代企业研发中心、现代企业服务中心;要依托长虹、新华、九洲的优势,集中力量重点建设电子信息产品研发制造、机械装备及汽车制造和军工制造三大工业基地,把绵阳建设成为中国西部重要的现代制造业中心;要依托和发挥4个国家级、12个省级、22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的平台作用,大力引进各类创新人才和创新实体,推进科技城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能力和省级企业技术创新项目建设,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把绵阳建成中国西部重要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中心;要进一步增强为企业发展服务的观念,自觉树立大环境、大服务意识,做到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个个都要搞好服务,要把整个科技城建设成为一个现代企业服务中心。二要在聚集产业上下工夫。要充分发挥科技城的聚集作用,把电子信息、汽车发动机和整车、环保、核技术应用、冶金、建材、精细化工、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纺织等一批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聚集起来,要围绕优势产业进行招商引资,形成聚集,做强做大一批优势骨干企业。要以高技术装备、新一代绿色制造流程和装备、制造业信息化为重点,全面提升我市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为绵阳科技城建设奠定雄厚的产业基础,着力把绵阳科技城建设成为以工业为核心、以产业经济为支撑的科技城。三要在体制机制创新上下工夫。抓好园区和科技城三个层次建设,继续推动园区向各区市县开放,发挥园区对科技城建设的辐射带动作用,深入推进科技城核心层、紧密层、辐射层的快速协调发展;要创新利益分配机制,突破军转民体制性障碍,进一步调动国防科研院所、大专院校、金融机构和地方政府共同建设科技城的积极性。要积极探索,大胆创新。比如与长虹联办园区。四要在军转民上下工夫。要积极建立绵阳和中物院在军转民工作上的互动双赢机制,成立联合工作委员会,充分整合中物院技术、人才、科研、项目的优势和绵阳招商引资、打造金融生态模范城的优势,通过地方、金融部门、科研院所、企业的共同合作,把中物院的新项目推向市场,把优势产业做强做大。明年要启动绵阳“军转民内迁工业园”建设,力争引进一批企业,建设好军转民平台。五要在自主创新上下工夫。要不断强化自主创新体系建设,逐步建立以科研院所和高校为源头、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中介组织为纽带、政府为保障,产学研有机结合的具有科技城特色的创新体系。要以军工高技术转民为主,发展军民两用高技术;以生产具有高额利润和高附加值的军转民产品为主,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以促进军工自身的科技成果开发转化为主,抢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制高点。六要在百万人口大城市建设上下工夫。努力打造科技城产业发展平台,扎实推进百万人口大城市建设。围绕提升城市现代化程度、文化品位、环境质量水平和产业发展,进一步完善城市规划,积极推进行政区划建设,建设一批城市基础设施,着力构筑现代化组群式百万人口大城市框架。突出科技城特色,统一规划、精心布置城市标志性建筑,打造城市精品景观。加快生态城市建设,推进城市环境综合治理。抓好现代物流、中介服务、现代金融和城郊经济,进一步提高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切实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加强西科大重点学科、师资、实验室建设,支持绵阳师院申报硕士点,做好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和绵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组建工作。要借鉴广州大学城的经验,启动科创园区职业教育园区一期工程建设,搞好“三通一平”,力争2006年10月首批学生入园学习。
�第二,县域经济发展要开创新局面。县域经济是我市发展的薄弱环节,也是潜力所在。要认真贯彻落实全市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会议精神,重点要在七个方面“加大力度”。一要加大“工业强县”力度,切实做好工业、农业、旅游业“三篇文章”,做强做大产业经济;二要加大城乡统筹力度,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三要加大发掘比较优势的力度,深化对外开放;四要加大城市建设力度,营造良好人居环境;五要加大领导班子建设力度,建设一支一流的干部队伍;六要加大消除不稳定因素的工作力度,维护社会稳定;七要加大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工作力度,明年市上的支持区市县主要是四个方面:一是加大政策倾斜力度。主要在为产业发展提供贷款贴息、担保和扶贫攻坚三项上给予财政支持;二是重视对区市县干部的选拔和使用。明年初评选出的10名优秀乡镇党委书记,原则上作为提拔县级干部的首选对象;三是要完善县域经济评价考核机制。要区分城市近郊、丘区、山区等不同类型,研究制定科学的考核办法,进行公平考核;四是要加大奖励力度。明年区市县工作,要根据年终考核结果,对获得前三名的区市县分别给予50万元、30万元和20万元的现金奖励。明年,我们还要召开第二次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会议,召开丘区、山区工作会议,检阅区市县发展成果,努力形成你追我赶、竞相发展的县域经济发展新局面。
�第三,和谐绵阳构建要有新举措。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总体要求,明年要强化四条措施,积极构建和谐绵阳。一是要争创中国最佳人居城市。巩固各项创建成果,启动创建中国最佳人居城市工作,力争明年获得全国节水型城市称号,2007年向建设部申报中国最佳人居城市。抓好宣传舆论工作和思想道德建设,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加快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发展,推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二是要办好“10件实事”。继续确定为民办好“10件实事”,让全市人民享受到更多的实惠。三是要继续打好扶贫攻坚战。今年抓了3.5万人,明年要抓好1.2万户、4万人的解困脱贫工作;巩固扩大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看病难、上学难等成果,要建立和落实城乡社会保障、社会救助体系,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四是要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巩固四套班子团结协作的政治局面,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提高全民法律素质,深入推进依法治市;稳步推进乡镇综合机构改革,抓好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建设,努力深化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三大要务”是我们工作的总体要求,“三大要务”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内容和重点。2005年市委确定了“十件大事”,顺利推进,取得了明显成效。市委根据当前形势,确定了明年要突出抓好对外开放、工业强市、社会主义新农村、旅游发展等六个重点。这六个重点,既是明年抓住“三大要务”的具体实施内容,也是明年我们必须全力推进、必须实实在在见成效,要考核的工作。
�一、深化对外开放,扩大招商引资
�开放是一个增量扩大的过程,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对外开放。没有大开放就没有大发展。凡是经济工作搞得好的地方,一定是对外开放搞得好的地方。搞好对外开放,关键是抓好招商引资。做好招商引资,必须坚持以现有产业、资源为基础,以具体可行的项目为载体,积极探索招商引资的多种途径和方法,采取市场化的运作手段,吸引产业链上各类配套协作企业的集聚,最终形成产业集群发展的格局。一是要发掘比较优势。北川、平武等山区县要发挥水能资源丰富优势,三台、盐亭、梓潼等丘区县要发挥农产品丰富优势,科技城建设要发挥中物院等科研院所项目优势和有长虹等大企业的配套优势。要通过发掘比较优势,提高绵阳和区市县的吸引力。二是要推出好的项目。招商引资的核心在项目,明年在项目上必须狠下功夫。要不断探索创新对外开放的载体和形式,拓宽开放领域,抓好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搞好项目的规划、筛选和包装工作。三是要营造良好的投融资软环境。人民创造财富,政府创造环境。要加快发展,就必须下决心营造好发展的环境。只要是影响投资环境的人和事,我们都要坚决处理;只要是支持投资环境建设的人和事,我们都要不遗余力地支持。这是对绵阳529万人民负责任的态度。我们要进一步加大“三清理、回头看”工作力度,坚决纠正违规行为,努力规范国企改革、土地矿产资源市场,努力营造公平、公开的良好发展环境。要加大创建金融生态模范城市工作力度,进一步改善投融资软环境,努力把绵阳建设成为“效率高、作风实、成本低、服务好”的中国西部投融资环境最好的城市之一。四是要进一步增强招商引资的责任感。招商引资要有责任感,必须务实。要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方式,充分利用科技城品牌,在“两会一节”期间,通过高水平活动,提高招商引资实效。明年要力争到位内资130亿元,到位外资�1.3�亿美元。
�二、坚持工业强市,建设科技产业城
�绵阳要打翻身仗,出路在工业,关键在工业。省委作出了工业强省的重大战略调整,并且把绵阳确定为明年3月召开的省委工业强省工作现场会的重要参观点,这既是对我们2005年抓工业实现升位工作的充分肯定,也是对我们明年工业发展的重要推动。我们一定要以迎接省委工业强省工作现场会胜利召开为统率,大力推进工业强市战略,紧紧抓住“两个拳头”,坚持打造“百亿企业”不动摇,坚持发展中小企业不动摇,确保明年工业经济再上新台阶。明年要重点抓好工业发展的四个层面:一是5户创百亿企业项目要抓紧落实,明年要发展2户以上进入30亿元企业行列;二是发展2~3户进入10亿元企业行列,近三年内要增长10户;三是新增产值过亿元企业20户;四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要新增130户以上,力争突破150户。我们既要培育骨干企业参天大树,又要建设产业集群生态绿洲,要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工业梯次结构发展新格局。要继续完善市级领导联系重点企业制度,建立工业经济目标考核体系,支持企业技改和技术创新,搞好生产要素保障服务,努力把绵阳科技城建设成为以工业为核心、以产业经济为支撑的科技产业城。
�三、围绕“六个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总的要求,坚持规划先行,抓好试点示范。2006年全市要建成一批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点,这些示范点建设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搞一哄而上,不能搞形象工程,更不能搞一刀切。有条件的可以在基础设施、农房建设等方面下更大的功夫,没有条件的也可以在农村卫生、村风民俗等方面做文章。总之,我们全市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围绕“六个新”方面努力探索,走出新路子:一是培植新优势。培植产业发展新优势是建设新农村的经济基础。各地要因地制宜,在农产品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乡镇企业、农村二三产业和劳务输出等方面,找准培育产业发展新优势的着力点和增长点。明年要筹集2800万元担保资金,用好52.5亿元农业产业化专项贷款,支持各地培育产业发展新优势。二是培育新农民。要把培育新农民当作一项根本措施来抓,加大以农村实用技术、务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的农民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为增产增收和改变乡容村貌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明年全市要搞好30万人次的农民工劳动技能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转移农村劳动力110万人,实现劳务收入45亿元。三是发展新组织。要鼓励发展各种类型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通过组建新经济组织来提升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全市要重点放在30个市级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上,着力打造10户带动作用突出的大型龙头企业,力争新增30户销售收入上千万的龙头企业。四是形成新机制。要支持农村发展二、三产业,要为农民进城就业创造更多的机会,逐步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新机制。要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决定》,加大项目支持、财政扶持力度。五是资源新配置。要继续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切实增加对农田水利、乡村道路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改善农村医疗条件的投入,完善对农村困难群体的救助体系,加大公共财政支农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明年将继续抓好通乡、通村公路建设,解决“行路难”问题。解决5万人的“饮水难”问题,新建沼气池1.9万口,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90km�2。六是塑造新风貌。要大力开展“除陋习,树新风”活动,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水平、民主法制观念,加快乡镇综合管理体制改革,坚持村务公开等公开办事制度,不断增强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
�四、培育旅游支柱产业,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步伐
�明年是绵阳旅游业大发展之年。明年全市旅游收入要达到63亿元,增长40%。一要打造好“六大精品”景区。要牢固树立精品意识、质量意识、效率意识、争取意识和市场意识,抓紧抓好以“两弹一星”科技博物馆和中华科学家雕塑园为代表的科技城城市景观、李白故里、七曲山、温泉之都、西羌猿王洞、王朗白马“六大精品”景区建设。要确保“六大精品”旅游景区展现出全省一流、全国领先的新形象。同时,其他景区景点建设也要加强。目前,“六大精品”旅游景区正处于上台阶的阶段,但还不够注意细节。细节决定档次,希望各级各部门从打造精品和对子孙后代负责的角度出发,精益求精。二要办好“一节一会”。明年4月9~12日,我市将举办“一节一会”,市“一节一会”工作领导小组要落实分工责任制,做好各项筹备工作,要注重效率,抓紧开幕前的一百多天时间,确保“一节一会”取得圆满成功。要通过开好“一节一会”,使绵阳旅游在全国的影响力得到极大提升。三要活跃商贸经济。要充分利用“一节一会”机遇,搞好旅游产品开发,提升旅游配套水平,举办旅游购物节等活动,直接带动贸易和餐饮、住宿、娱乐等服务业全面发展,改造提升房地产业等传统服务业,拉动物流配送、金融、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要努力把旅游业打造成支柱产业,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步伐。
�五、化解社会矛盾,打造平安绵阳
�解决遗留问题、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是加快绵阳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我们要专心致志地谋发展、搞建设、甩开手脚干,就必须排除、解决影响发展和稳定的矛盾和问题。明年将进一步加大化解社会矛盾的工作力度,努力攻坚破难,切实打造平安绵阳。一是要着力解决不稳定因素。要按照分级负责、属地管理原则,把化解矛盾、解决问题作为维护稳定工作的根本出发点,要及时排查调处本地、本部门在征地拆迁、企业改制、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的问题。对排查出来的问题,要逐一落实解决的措施和办法。要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信访和人民调解工作。建立和完善公共危机和自然灾害的预警处置机制,依法惩处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全力维护社会稳定。二是要努力化解债务。绵阳的债务非常严重,各级领导干部必须要有紧迫感,牢固树立化解债务的观念。我市各级负债比较沉重,特别是县、乡债务已经严重制约了县乡经济的发展,影响了社会稳定。我们一定要以负责的态度对待负债问题,不要怨天尤人。要积极制定偿还计划,采取加快经济发展、精减人员降低支出等措施,努力化解各类债务。三是要妥善解决好失地农民问题。失地农民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我们一定要关心失地农民在生产生活方面的困难,要树立哪怕是砸锅卖铁也要解决好失地农民问题的意识。要通过采取财政直发生活费、低成本建房等有效措施。我们现在离真正解决还有相当一段距离,要力争通过三年努力把全市18.9万失地农民的问题解决好。
�六、抓好领导班子,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
�要按照“举旗帜,抓班子,带队伍,促发展”的思路,切实把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好,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一是要抓好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要在提高党员素质、解决突出问题、建立长效机制狠上下工夫,切实增强农村党员队伍的示范带动能力,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确保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取得实效,建成“群众满意工程”。二是要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要坚持在党政主干线培养选拔干部,让他们在使用中培养,在实践中锻炼,在工作中成长。目前,要抓紧做好市表彰评选优秀乡镇党委书记工作,明年各区市县也要评选表彰一批优秀乡镇党委书记。要把表彰与干部使用结合起来。符合条件的,该提拔的要提拔,该重用的要重用,这要成为一个鲜明的导向。同时要加大干部交流力度。三是突出抓好“一把手”工程。“一把手”既是班子中平等的一员,又在班子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着关键作用,负有全面责任。市委高度重视各级“一把手”的选配和管理,各区市县也要重点抓好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的选配和管理,要优中选优,绝不能有半点勉强,不行的、不合格的要马上换,不能为了一个人而影响一个地区的工作。四是要改革和完善地方党委的领导体制和领导方式。要进一步优化班子结构,积极推行常委分工负责制,这是提高地方党委执政能力的一项重大改革。各区市县的领导同志要坚决拥护和支持这项改革,认真细致地做好思想工作,引导干部从大局出发,正确对待进退留转,始终把精力放在抓工作、促发展上,切实做到思想不散、秩序不乱、工作不断。五是要弘扬“四种作风”,大力营造风正人和事业兴的局面。当前干部队伍作风方面总体上是好的,但也还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自我感觉良好等现象在一些地方还不同程度地存在。这些问题不解决,“十一五”发展蓝图乃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难以实现。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大力弘扬省委八届六次全会所倡导的“亲民为民、务实苦干、创新奋进、清正廉洁”四种作风,不断巩固和发展政通人和事业兴的良好局面。
�同志们,做好明年工作,意义重大。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省委八届六次全会和市第五次党代会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振奋精神,开拓进取,团结拼搏,扎实工作,为推进绵阳发展新跨越而努力奋斗!
绵阳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2006年1月22日在绵阳市五届人大二次会议上
唐利民���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05年工作回顾
�2005年是实施“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也是绵阳发展的重要转折之年。在这一年,我们牢固树立绵阳理念,大力弘扬绵阳精神,坚持“面向群众、面向基层”,抓住“三大要务”,干好“十件大事”,为完成“十五”计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提供了重要保障。
�一年来的成绩突出表现在:经济发展度过最困难的时期,科技城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呈现新局面,招商引资取得突破性进展,一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开始得到有力解决,社会事业全面进步,“风正人和事业兴”的局面初步形成。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82.5亿元,比上年增长(下称增长)13%,增幅高出“十五”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净增5.8亿元,达到40.1亿元,增长�16.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0.7亿元,增长14%;外贸总出口6亿美元,增长15.4%;引进内资到位105亿元,增长40.7%;引进外资到位1.1亿美元,增长23%;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0.3亿元,增长21%,其中技改投资达到44.8亿元,增长28.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201元,增加49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79元,增加277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0.12%以内。
�一年来,我们重点做了以下工作:
�――以产业发展为重点,狠抓科技城建设。围绕构建六大产业集群,坚持“两个拳头”抓工业,一手抓5户创百亿企业的扩张发展,一手抓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培育,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18.1亿元,增长24.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增92户,达到505户。《绵阳科技城2005~2010年发展规划》得到国务院正式批复。园区资源进一步整合,百万人口大城市各项规划工作开始启动。中物院、五八所军转民产业园、军工企业内迁产业园、韩国工业园、职业教育园等筹建工作积极推进,出口加工区即将封关验收。完成国家“863”和科技攻关项目30余项,新组建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军转民孵化中心1个。科技城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0.3亿元,增长15.5%。
�――以“三篇文章”为重点,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坚持分类指导,积极支持区市县抓好工业、农业、旅游业,各地在骨干工业项目、重点龙头企业、精品旅游景区和县城改造等方面出现了一批新亮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普遍增长20%以上。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积极推进,优质粮食产业工程认真实施,畜牧业发展步伐加快。农业标准化示范建设初见成效。新增年加工经营销售收入1000万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5户,总数达到107户;新增市级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41个,达到159个;完成劳务培训31万人,劳务输出106万人,劳务总收入达到43.1亿元,增长6.2%。成功承办了全省农民工技能大赛。
�――以旅游业为重点,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以筹办“一节一会”为契机,狠抓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全年旅游总收入达到45亿元,增长25%。全国流通体制改革试点城市工作进展顺利,物流配送、电子商务、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稳步发展。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544.6亿元,比年初增长10%;贷款余额305.4亿元,比年初下降2.8%。金融生态环境模范城市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同国家开发银行签订了“开发性金融合作协议”,同农业发展银行签订了授信金额达52.5亿元的“农业政策性合作协议”,同农业银行四川省分行签订了新增100亿元的授信协议。
�――以招商引资和国企改革为重点,深入推进改革开放。举办了2005年中国科技城―绵阳投资合作洽谈会暨长虹电子信息产业投资合作论坛、第17届西部商品交易会、第13届世界拳击锦标赛,在北京、深圳、青岛、成都等地举行了投资推介活动,引进了一批重大项目。长虹公司参股美菱电器以及投资捷克工业园、PDP平板显示器、新华公司100万台发动机、10万辆整车等项目可望成为新的增长点。实施了市县政府机构改革和农村信用社改革,基本完成市属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东材公司、方向机厂、双马集团成功引进战略投资者进行改制重组,涪江有线电厂破产清算积极推进。充分运用市场手段配置资源,切实推进“三个转变”,全年实现政府土地收益2.1亿元;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209.2亿元,增长17.4%;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步伐加快。
�――以项目建设为重点,切实加大投资力度。绵遂高速公路、绵江快速通道、三大路正式开工,省道302线、塘汛大桥、盐蓬公路二期建设加快,成绵峨铁路客运专线、绵安快速通道前期工作进展顺利;武都水库建设进入大坝填筑阶段,燕儿河水库和水牛家、木座、宝灵寺等电站建设按期推进,吴家渡电航工程开工建设;新体育馆、垃圾处理厂、市疾控中心主体工程等项目竣工,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即将投入试运行,城区市容综合整治工程进展顺利。全年完成重点技改项目19项,长虹公司GSM手机上市销售,3G手机研发成功;新华公司金杯越野、皮卡整车下线;攀长钢50万t棒材、九洲公司500万台机顶盒项目进展顺利;巴蜀电力2×30万kW燃煤机组投入运行。
�――以农村地区为重点,协调发展社会事业。切实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广播电视事业的投入,积极开展科技、卫生、文化“三下乡”活动。全年改造中小学D级危房13.8万m�2,高考本科上线率和万人比继续保持全省第一,绵阳医科校组建四川中医高等专科学校通过专家评审。农村卫生、城市卫生和公共卫生体系不断健全。城区基本完成数字电视整体转换。低生育水平得到巩固。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积极推进,芙蓉溪、安昌江沿岸污染源治理成效明显,12家污染企业限期整治任务按期完成,生态建设工程顺利实施。继续深入开展创建活动,被授予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称号。国防、“双拥”、保密、老龄、档案、地震、气象、民族宗教、国家安全、妇女儿童等工作取得新的成绩。
�――以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为重点,积极构建和谐绵阳。年初向市民承诺的10件实事全面完成,省市财政投入资金达1.7亿元。落实扶贫资金�5141.9�万元,�3.5�万农村贫困人口解困脱贫。城乡社会救助体系逐步建立,“两个确保”全面落实,城镇“低保”对象和农村“五保户”应保尽保。1999年以前所欠7200万元征地拆迁补偿安置费足额兑付,1999年以来征地拆迁补偿安置问题基本解决,住房安置全面完成,办理失地农民“农转非”11.2万人,对符合城市“低保”条件的26768名失地农民全部纳入保障,在全省率先实施失地农民生活费上卡直发。出台了解决困难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18条政策措施,为群众减免医疗费504万元。接听市长公开电话9万多个,真心诚意为群众排忧解难。积极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全市排查出的115件不稳定事项基本解决。认真开展“安全生产基础年”工作,26项市级重特大安全隐患得到整改,各项安全生产指标全部控制在省政府下达的目标以内。“四五”普法通过省上验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成绩突出。
�――以整顿机关作风为重点,进一步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27个市级重点部门对政务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落实了整改措施。认真抓好“三清理回头看”,对清理出的问题正逐一解决。坚持依法行政,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坚持科学民主决策,推进政务公开,进一步密切了同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的联系。改革行政服务中心工作流程,最大限度缩短审批时间,制定了投资项目“一章对外”办理实施意见。政府采购制度全面落实。在33个部门和行业中开展了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活动。建立健全预防腐败的长效机制,狠刹“五股歪风”,对违规干部进行了严肃处理。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是很不平凡的一年。在各种矛盾和问题十分突出的形势下,我们能够取得上述成绩是极为不易的。这是省委、省政府和中共绵阳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和社会各界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团结一致,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的全市各族人民,向为绵阳发展无私奉献的驻绵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向关心支持绵阳的国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过去一年励精图治的丰富实践,使我们在思想认识上得到升华。在推进绵阳发展新跨越的宏伟事业中,我们将认真坚持和把握以下几点:
�强化赶超观念,只争朝夕谋跨越。要不断解放思想,反骄破满,敢与强的比,敢跟快的赛,敢向高的攀,自加压力,奋勇争先,努力开创跨越式发展新局面。
�强化统筹观念,科学发展揽全局。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经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协调,努力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
�强化市场观念,三个转变聚资本。要切实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努力把绵阳丰富的人才资源、土地资源和民间资金转化为加快发展的重要资本。
�强化创新观念,与时俱进添活力。要瞄准国际标准,充分发挥后发优势,狠抓体制创新、机制创新、自主创新,努力把绵阳建成西部重要的创新示范基地。
�强化产业观念,抓住关键求突破。要坚持以产业发展为核心,全面实施科教兴绵和工业强市战略,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强化开放观念,善借外力促发展。要坚持以大开放推动大发展,大力引进国内外资金、技术和人才,借助外力,整合资源,不断提升绵阳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强化民本观念,牢记宗旨为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享受。要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努力把529万绵阳人民的利益发展好、维护好、实现好。
�强化全局观念,政通人和干事业。要始终坚持市委的核心领导,努力把市委的决策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政府工作,转化为绵阳的快速发展与全市人民的幸福生活。
�各位代表!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的工作中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结构性矛盾明显,经济发展速度不快,运行质量不高;城乡二元结构特征显著,县域经济发展滞后,实力不强;军转民体制性障碍没有实质性突破,科技潜能未能很好释放,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各级政府负债较重,财政风险显现;弱势群体比重偏高,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仍然较多,构建和谐绵阳任重道远。在政府自身建设方面,一些机关和干部的工作作风同加快发展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面对这些矛盾和问题,我们将切实增强忧患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进取意识,以高度负责的精神认真加以解决,决不辜负人民的希望与重托。
�“十一五”发展目标和总体要求
�认真总结“十五”时期的工作,是把握未来,谋划“十一五”发展的重要前提。过去五年,全市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科技城建设积极推进,体制创新、园区开发、城市建设、教育事业和产业发展取得重要进展;按照“三个层次”因地制宜发展县域经济的格局初步形成,县级财力不断增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城乡面貌发生显著变化;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对外开放迈出新的步伐;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人民生活逐步改善;可持续发展战略认真实施,基本国策得到落实;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维护社会稳定卓有成效。所有这些,都为“十一五”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可以自信地说,绵阳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推进发展新跨越的时机已经到来!
�综合分析各方面情况,根据市委《关于制定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市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编制了《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在《纲要(草案)》的编制过程中,我们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省委八届六次全会和市委五届三次全会精神,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力图较好地体现全市人民的集体意志和共同愿望。《纲要(草案)》已提交本次大会,请连同《政府工作报告》一并审议。
�未来五年,我们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坚持科教兴绵、工业强市战略,认真实施“三大要务”,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转变增长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加快产业发展,促进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努力把绵阳建成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文明和谐、城市繁荣美丽、生态良性循环、人民幸福安康的西部具有经济活力和竞争力的大城市。
�根据上述要求,到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50亿元,年均增长12%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5万元以上,提前三年在200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万元生产总值能耗较“十五”末下降20%左右;财政总收入超过80亿元,年均增长14.8%;科技城生产总值达到6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6万元,成为中国西部重要的现代制造业中心、现代企业研发中心、现代企业服务中心;县域特色经济格局基本形成,县级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良好局面;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生态环境状况明显改善,社会更加文明和谐。
�围绕上述目标,“十一五”时期,我们要集中精力抓好以下八项关系全局的工作:
�坚持工业强市,推动科技城建设再上台阶。认真贯彻《绵阳科技城2005~2010年发展规划》,加快建设以科技为先导、以工业为核心的产业科技城。打造5户百亿企业,培育一批优势企业,发展大批中小企业,优化全市产业布局,建设特色园区,构建六大产业集群。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名牌战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努力提高工业经济运行质量。精心规划、着力构建百万人口大城市。
�坚持城乡统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战略,促进三大产业和城乡之间联动发展。用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大农田水利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施农村综合改革,发展农村公用事业,全面提升农村教育、卫生、文化水平和民主管理水平。加快扶贫攻坚步伐。
�坚持区域协调,切实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按照核心层、紧密层、辐射层的梯次结构,支持区市县因地制宜做好“三篇文章”,大力发展县域特色经济。高起点、高标准搞好城镇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有序推进城镇化进程,着力构建以科技城为中心,以县城和重点小城镇为纽带,以一般建制城镇为基础的城镇体系。健全市县之间、县域之间扶持与合作机制,加大对区市县的支持力度,千方百计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坚持扩大消费,着力提升第三产业。积极实施有利于扩大消费的政策措施,引导消费预期,增加即期消费。以“走近两弹一星,体验原始山水,探源李白文化,休闲神奇绵阳”为主题,集中精力打造精品景区,把旅游业培育成绵阳重要的支柱产业。改造提升商贸流通等传统服务业,优先发展信息、金融、物流、中介等现代服务业,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创新经济社会发展机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科技教育体制和投融资体制改革,积极稳妥地抓好国有大中型企业和公用事业改革。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引进一批国内外500强企业和对经济发展具有推动作用的重大项目。充分发挥出口加工区的作用,打造特色产品出口基地,提高绵阳经济的外向度。
�坚持投资拉动,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以企业为主体,以招商引资为抓手,加大技改投资力度,建设一批重大工业项目。继续抓好城乡交通运输体系和城建、水利、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发展环境。
�坚持科教兴绵,下大力气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加教育投入,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学习体系。增大科技投入,搭建科技创新平台,整合产、学、研三方资源,努力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骨干企业,加快军转民和科技成果转化。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努力形成有利于人才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
�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构建和谐绵阳。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加强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切实增强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2006年工作安排
�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绵阳发展新跨越的关键之年。根据未来五年的目标任务,科学分析绵阳经济社会发展态势,今年必须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强力推进各项工作,彻底扭转在全省发展较慢的被动局面,让全市人民充分感受到发展出现的新变化,充分享受到发展带来的新成果。按照这一要求,今年的预期目标是:
�地区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9.8%,财政总收入增长11%(同口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4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200元,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3%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以内,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6%。
�按照抓好“三大要务”,突出“六个重点”的总体要求,今年要确保实现八个重大突破。
�一、坚持工业强市,确保科技城产业发展实现重大突破
�狠抓自主创新,积极构建“三个中心”。依托长虹公司、九洲公司等骨干企业和中物院等科研院所,着力发展具有技术优势和产业基础的电子信息、精细化工、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环保、民用非动力核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建设西部重要的现代制造业中心。抓好国家、省、市企业技术中心和国家、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力争在机床数控技术、新型环保技术等行业平台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与推广上取得新突破,建设现代企业研发中心。加快科技城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重点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产权交易所,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建设西部现代企业服务中心。
�培育合理的企业梯队,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对全市优势骨干企业,一户一户作规划,定目标,促发展。集中精力抓好5户创百亿企业和61户重点企业的发展,力争新增2~3户10亿企业、15户亿元企业。同时,大力发展中小企业,确保新增规模以上企业130户。在推进六大产业集群建设中,以长虹公司为主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以攀长钢为主的冶金产业集群、以新华公司为主的汽车及其零部件产业集群要率先突破,加大相关产业招商引资和技术改造力度,延长产业链,形成集群优势。
�加快军转民步伐,建设特色园区。积极建立地方政府、科研院所、优势企业多赢互动的军转民机制和技术创新体系,建立绵阳―中物院联合工作委员会,突破体制障碍,充分调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建设科技城的积极性,确保中物院、五八所军转民产业园、军工企业内迁产业园建设取得实质性突破。积极整合园区资源,完善园区功能,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动园区向区市县开放,充分发挥园区在科技城建设中的龙头带动作用。
�加大支持力度,保障工业经济健康运行。今年,市财政安排2000万元,用于企业技改贷款贴息;安排1000万元,用于中小企业贷款贴息。继续实行“周报月会”制度,加强工业经济预测分析和运行调节,切实抓好煤、电、油、运、用地、资金的综合协调。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妥善处理遗留问题。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确保县域特色经济发展实现重大突破
�发展县域工业。按照“三个层次”,统筹科技城与县域经济产业布局,因地制宜找准县域工业发展突破口,积极调整县域工业结构,支持各地培育壮大骨干企业和优势产业,发展1~2个特色支柱产业,形成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科技城与区市县产业互动发展。
�加速农业产业化。切实搞好优势农产品、特色优质产品和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继续实施优质粮油、蔬菜、蚕茧工程和千万头优质生猪工程,搞好奶源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畜牧业和水产业,健全动植物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着力打造10家核心竞争力强、品牌知名度高、经济带动作用突出的大型龙头企业,力争新增30户年销售收入上千万的龙头企业,新发展30个市级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充分发挥农科区的示范带动作用,打造“西部种都”。
�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全面落实鼓励和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努力营造有利于民间资金向民营资本转化的良好环境,积极引导民营经济进入工业、农业产业化和旅游业,着力解决民营企业发展中存在的融资难等困难和问题,不断提升民营经济发展的规模和水平。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坚持规划先行,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抓好10个农民新村试点。继续建好通乡、通村公路,解决5万人饮水安全、15万人饮水难,新建农村沼气池3万口,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90km�2。搞好30万人次的农民工劳动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转移农村劳动力110万人。继续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全面落实中央和省上各项惠农政策。加强以村民自治为重点的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精心准备全国第二次农业普查工作。
�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决定》,市财政筹集5000万元支持区市县发展特色产业。继续搞好丘区试点和农业产业化试点,认真落实民族地区发展配套资金等各项政策,提高山区县乡村公路建设补助标准,将移民扶贫、劳务培训扶贫工程重点放在山区县。筹措2800万元担保资金,用好农发行农业产业化专项授信贷款。
�三、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确保精品旅游景区建设实现重大突破
�展示旅游新形象。办好“一节一会”,集中打造科技城城市景观、李白故里、七曲山、温泉之都、西羌猿王洞、王朗白马六大精品景区,同时抓好嫘祖故里、云台观等其它景区建设,加快旅游产品开发,整顿旅游市场,从质量和数量两个方面着力提升绵阳旅游产业。全年旅游总收入力争实现63亿元,增长40%。
�繁荣商贸流通业。继续支持餐饮、商贸、娱乐等传统服务业的发展,打造特色街区,增加就业,促进消费。着力培育汽车、住房等新的消费热点。扎实抓好以连锁经营、三方物流园区和城乡商品市场一体化建设为重点的现代流通改革试点工作,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中介服务和文化、体育产业。力争引进有实力的大公司,打造川西北商贸中心。
�四、扩大对外开放,确保引进大企业和大项目实现重大突破
�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全年引进内资确保到位130亿元,引进外资确保到位1.3亿美元,力争引进1~2家世界500强企业,引进10家以上国内500强企业。集中抽调一批干部,以“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等地区和韩国等国家为重点区域,锲而不舍地开展招商引资。充分借助省内外、国内外各种招商平台,积极开展招商活动。以现有产业、资源为基础,精心包装项目,切实提高招商引资成功率。认真搞好引进项目的跟踪服务工作,促进企业良性发展,推动以商招商。
�进一步扩大外贸出口。支持长虹公司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发展海外投资业务,建好捷克工业园。确保出口加工区按期投入使用,积极引进一批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加工贸易企业。建立外贸发展基金,加大对出口企业的支持力度。进一步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充分发挥国际商务服务中心的作用,切实为中小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提供有力支持。努力实现全年外贸出口增长30%的目标。
�积极推进区域协作与合作。主动参与国际、国内区域合作与交流,充分发挥绵阳在成渝经济圈和成德绵高新技术产业带的重要作用,加强同周边地区在资本、人才、技术、能源等方面的资源共享,抓好“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示范园区建设。
�五、加大投资力度,确保构建百万人口大城市实现重大突破
�狠抓项目建设。今年是绵阳的“项目年”,要着力扩大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努力建设一批关系全局的重大基础设施和技术改造项目。建成绵江快速通道、塘汛大桥、盐蓬路、省道302线等道路桥梁工程,加快建设绵遂高速公路,开工建设绵安快速通道,做好绵成峨铁路客运专线前期工作;武都水库完成大坝基础处理,动工兴建发电厂厂房;继续抓好燕儿河水库、涪江二期防洪堤以及水牛家、木座、阴坪、吴家渡等电站建设,开工建设漩坪、红岩、古城、龙凤、仙女堡等电站;加快市中心医院改扩建等一批社会事业工程建设。全年技改投资要完成55亿元,增长22.8%,力争20项以上技改项目竣工投产,重点抓好长虹公司手机、PDP、空调压缩机项目,攀长钢棒材生产线、核电管、钛材项目,涪江有线电厂军用通信项目。
�积极构建百万人口大城市。围绕“三个提升”,高起点、高水平、高标准完成百万人口大城市各项规划工作,推进城市区划调整。突出科技城特色,统一规划、精心布置城市标志性建筑,打造城市精品景观,完成中华科学家雕塑园一期、“两弹一星科技博物馆”布展、文化广场改造、步行街街景整治、磨家入城口景观提升、三江亮化、市容市貌综合整治等城建工程,注重地下空间开发,充分展示科技城新形象。
�六、加大调控力度,确保财政金融支持产业发展实现重大突破
�坚持抓收入、促发展、保稳定、求平衡。严格依法治税,强化非税收入征管,努力完成全年财税收入任务。积极调整支出结构,在保机关运转、保社会稳定、增加公共事业投入的同时,通过贷款贴息等途径,大力支持技术改造、农业产业化和招商引资等工作。继续深化财政改革,树立过紧日子思想,进一步规范车辆、会议、接待、出国等方面的管理。建立政府债务管理及预警机制,积极化解乡镇债务。
�充分发挥金融的杠杆支撑作用。各家银行要加大信贷投放,确保全市贷款余额增长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建立金融机构参与政府调研、招商等重大活动制度,定期召开座谈会,加强银政、银企的沟通与合作,有效衔接项目建设资金和企业流动资金。继续深入开展金融生态环境模范城市建设,推进联合征信体系建设,搞好企业资信评级,完善失信惩戒和诚信激励制度,严厉打击逃废金融债务和非法集资。积极创造条件,引进更多的金融机构,特别要支持股份制银行、外资银行和产业基金到绵阳发展。发展信贷担保,提高担保额度。继续抓好农村信用社改革,鼓励商业银行在区市县设立网点。大力发展农村保险,促进保险业健康发展。
�七、构建和谐绵阳,确保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实现重大突破
�协调发展社会事业。巩固和发展基础教育成果,加快中小学危房改造,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收学杂费等政策,继续保持高考本科上线率和万人比全省第一;抓紧建设职业教育园一期工程,做好四川中医高等专科学校的组建工作。健全农村卫生、新型城市卫生、公共卫生“三大服务体系”,完成50个农村卫生院改扩建,抓好新型合作医疗试点。继续推进各类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抓好广播电视数字化建设和“村村通”工程,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组团参加全省第十届运动会。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搞好各种自然灾害的预测预报和预防。认真贯彻《公务员法》,加强机构编制工作。强化社区建设。实施“五五普法”。完成《绵阳市志》总纂。加大“双拥”优抚安置力度,狠抓国防后备力量建设。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推进计划生育综合改革,切实稳定低生育水平。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抓好矿产资源、工业废物的综合利用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把节能降耗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考评体系,搞好重点行业和企业的节能工作。完成全国节水型社会试点工作,年底力争达到节水型城市标准,积极创建中国最佳人居城市。继续推进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和自然保护区等生态建设。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力度,提高城镇垃圾、污水处理率,完成25家重点污染企业综合治理。巩固“三清理”成果,依法管理土地、矿产和水资源。推行节约、集约用地。
�切实关心群众生活。今年要继续为人民群众办10件实事,让全市人民享受到更多的实惠。打好扶贫攻坚战,确保4万人解困脱贫。继续做好移民安置工作。不断扩大社会保险参保面,强化各项基金征收,巩固“两个确保”成果,新增城镇就业5万人,企业退休人员社区化管理率达到80%。进一步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做好城乡“低保”和农村“五保户”等工作,全面落实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若干政策措施,下决心解决好全市18.9万失地农民的问题,继续加大法律援助的力度。
�着力打造平安绵阳。按照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抓好各类矛盾纠纷排查,加强新形势下信访、宗教和人民调解工作,认真解决影响稳定的重大问题。全面深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大力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坚持重基层、打基础、强监管,狠抓安全生产,加大专项治理和隐患整治力度,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继续加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切实保障人民群众饮食和用药安全。
�八、加强自身建设,确保提升政府形象实现重大突破
�坚持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主动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坚持“两个面向”,建设服务政府,以强烈的事业心为投资者服务,以高度的责任心为基层服务,以深厚的爱民心为群众服务;坚持奋发有为,建设效能政府,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高效工作,狠抓落实;坚持实事求是,建设责任政府,进一步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坚持与时俱进,建设创新政府,大胆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方法;坚持政务公开,建设阳光政府,自觉接受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普遍监督;坚持真抓实干,建设务实政府,切实做到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坚持信用至上,建设诚信政府,做到言必行,行必果,取信社会,取信人民;坚持同心同德,建设和谐政府,精诚团结,顾全大局,努力维护政通人和的良好局面;坚持一心为公,建设廉洁政府,做到教育、制度、监督并重,切实从体制和机制上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
�各位代表!全面完成今年各项目标任务,确保实现八个重大突破,必须采取切实有力的保障措施。让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扎扎实实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抢抓机遇,乘势而上;让我们继续发扬绵阳精神,努力增强应对困难、迎接挑战的能力,兢兢业业,创造一流业绩;让我们牢固树立绵阳理念,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群策群力,开拓创新;让我们始终胸怀大局,身体力行地维护政通人和的大好局面,形成合力,共谋发展;让我们紧紧团结529万绵阳人民,始终不渝地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坚定不移地为绵阳发展新跨越而努力奋斗。
�落实就是能力,实干就是水平,奋发才会有为。我们坚信,在中共绵阳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目标一定要实现!我们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附:
�有关名词及术语解释
��三大要务:2005年2月市委四届十一次全会通过的《关于推进绵阳发展新跨越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绵阳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要抓好“建设科技城、发展县域经济、构建和谐绵阳”三大要务。
�十件大事:《关于推进绵阳发展新跨越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2005年全市抓好十件大事,分别是:搞好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加快工业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打造旅游精品;稳妥推进国企改革;提升城市建设水平;改善投融资环境;打好扶贫攻坚战;争创首批全国文明城市;确保社会稳定。
�两个拳头:市五次党代会提出要两个拳头抓工业,一个拳头是抓好长虹、攀长钢、九洲、新华、江电等五户创百亿企业的发展,另一个拳头是抓好中小企业的培育。
�县域经济“三篇文章”:《关于推进绵阳发展新跨越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县域经济发展要抓好工业、农业和旅游业“三篇文章”。
�县域经济“三个层次”:《关于推进绵阳发展新跨越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把县域经济发展与科技城建设相结合,将区市县划分为科技城的核心层、紧密层、辐射层。
�“863”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的简称。属指令性计划,具有明确国家目标的国家科技计划,着重解决事关国家中长期发展和安全的战略性、前沿性和前瞻性高技术问题,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培育高技术产业增长点。
�一节一会:国际李白文化旅游节暨绵阳市第三届旅游发展大会,将于2006年4月9~11日举行。
�D级危房:经政府授权部门鉴定,坏损程度特别严重,且不能继续使用的房屋。
�双拥:拥军优属,拥政爱民。
�三个转变:2003年初四川省委、省政府作出推进“三个转变”,促进四川发展新跨越的决定,主要内容是:加大经营城市力度,推进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转变;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推进民间资金向民营资本转变;实施人才强省战略,推进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变。
�两个确保: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
�低保:城市居民平均最低生活保障。
�农村“五保户”:“五保”指保吃、保穿、保烧、年幼的保受到教育和年老的保死后安葬,简称“五保”。享受“五保”的农户统称“五保户”,对象是指农村村民中无法定抚养义务人、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的老年人、残疾人和未成年人。
�“三清理、回头看”:市委、市政府决定从2005年10月起,在全市开展清理城市土地和矿产资源、清理水能资源、清理国有资产活动,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回头看为契机,整顿干部作风。
�五股歪风:指领导干部收送现金、跑官要官、配偶子女经商办企业、干部参与赌博和利用婚丧喜庆事宜收钱敛财等不正之风。
�六个重点:市委书记谭力同志在市委五届三次全会上提出,2006年要抓好六个工作重点:深化对外开放,扩大招商引资;坚持工业强市,建设科技产业城;围绕“六个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育旅游支柱产业,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步伐;化解社会矛盾,打造平安绵阳;抓好领导班子,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
�六大产业集群:五次党代会和五届一次人代会提出,工业发展要依托龙头企业构建六大产业集群:即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冶金产业集群、建材产业集群、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生物医药及食品产业集群、纺织产业集群。
�三个中心:市委书记谭力同志在市委五届三次全会上提出,绵阳科技城要建成现代制造业中心、现代企业研发中心和现代企业服务中心。
�“周报月会”制度:2005年9月19日全市工业经济运行分析暨安全生产工作会提出,对工业经济运行实行“每周报一次进度,每月召开一次形势分析会议”的制度。
�三个提升:《关于推进绵阳发展新跨越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城市建设要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提升城市环境质量水平。
绵阳市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
――2006年1月22日在绵阳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杨步润���
各位代表:
�我受市五届人大常委会委托,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
�市五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的主要工作
�2005年是市五届人大常委会任期第一年,市人大常委会在中共绵阳市委的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市工作大局,切实履行职权,为推动我市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新贡献。
�一、决定权行使有新探索
�常委会围绕市委中心工作和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大问题,依法行使决定权,共依法作出决议、决定5个。
�依法审查批准财政决算。常委会第二次会议听取了市政府关于2004年市级财政决算(草案)及2005年1-9月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关于2004年财政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工作报告。会议批准了绵阳市2004年市本级财政决算;对审计报告中指出的问题,要求政府切实整改,严肃处理,适时向社会公布财政收支审计报告,向常委会专题报告整改结果,并指定有关工作机构跟踪审计整改情况,确保整改工作落到实处。
�切实做好“十一五”规划预审工作。“十一五”规划是确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后我市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也是引领未来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制定好、实施好“十一五”规划,必将使绵阳经济社会发展步入一个崭新阶段。为了把“十一五”规划制定好,常委会组织部分组成人员听取了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关于“十一五”规划编制情况的汇报,重点对工业及信息产业、交通、教育等发展规划编制情况进行了较为翔实的了解。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听取并审议了市政府关于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的说明,组成人员对制定“十一五”规划提出了许多建议意见,促进了规划的进一步完善,使之更符合我市改革发展的实际。
�推进科技城建设。常委会针对科技城建设中的体制创新、环境保护、科技城成果转化等工作,开展视察、调查、听取工作汇报;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保障和促进与科技城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实施;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听取了市政府关于城市规划执行情况的汇报,努力为科技城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监督工作有新突破
�市五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举行常委会会议5次,主任会议9次,听取和审议“一府两院”工作汇报12项,通过履行职权,促进了“一府两院”依法行政、公正司法。
�积极推动“三大要务”、“十件大事”的实施。常委会十分重视建设科技城、发展县域经济、构建和谐绵阳的进程,认真督促并积极参与2005年我市“十件大事”的落实。先后组织视察工业发展、园区建设、旅游精品打造、交通建设、扶贫攻坚等工作。11月,常委会就迎接“一会一节”、打造“两弹一星”科技馆的进展情况进行了视察。常委会领导同志还分别参与了打造旅游精品的督查工作,以及第十三届世界拳击锦标赛的筹备组织工作。
�加强“三清理、回头看”工作的督查。开展以清理城市土地和矿产资源、水能资源、国有资产和干部作风整顿为主要内容的“三清理、回头看”工作,是市委推进绵阳加快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去年下半年以来,为使这项工作落到实处,常委会加强督查,成立了三清理督查组,由常委会领导同志负总责。督查组在“三清理、回头看”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深入有关部门听取汇报、实地查看、调研,认真督促检查,确保“三清理、回头看”工作收到明显效果。
�坚持工业强市,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常委会十分关注全市经济发展态势,强化对经济工作的监督,推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9月,组织了对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及重点建设项目、工业经济运行及技改、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等情况的视察。常委会第二次会议听取了市政府关于全市1~9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汇报,会议认真分析经济运行情况,提出了注重工业发展的速度和效益、搞好重点工程建设、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等意见。常委会还视察了“3.28”招商引资活动签约项目落实情况,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了建议意见。主任会议先后听取了市政府关于部门预算编制情况、关于招商引资工作等情况汇报。
�密切关注“三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常委会十分关注“三农”问题,领导同志多次深入农村调查研究,掌握了解基层情况,指导当地理清发展思路,帮助解决实际问题。扶贫攻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为促进扶贫攻坚任务的完成,常委会组织部分组成人员深入三台、涪城部分乡镇走访贫困户,察看扶贫新村建设情况,听取市政府及区县扶贫攻坚工作情况汇报,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意见。生猪产业作为我市畜牧业的主导产业,在转移农村劳动力、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中起到很大作用。10月,常委会对我市生猪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视察。视察中充分肯定了成绩,同时也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积极的建议意见。市政府认真落实常委会意见,启动了“千万头优质生猪工程”,出台了生猪及奶牛发展补助政策,有力地推动了我市生猪和奶业产业化发展。
�加强对热点、难点问题的监督。禁毒工作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常委会高度重视禁毒工作。为推动禁毒人民战争深入开展,常委会部分组成人员和部分市人大代表对我市禁毒工作进行了视察。常委会第六次主任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市政府关于我市禁毒工作情况的报告,会议要求政府加大禁毒宣传力度,加大缉毒破案力度,推动我市禁毒斗争深入开展。针对推广有线数字电视在群众中反映强烈的问题,常委会组织部分组成人员深入市广播电视局、市广电网络公司视察,并与部分用户座谈。常委会第二次会议听取了市政府关于实施有线数字电视试点工作的情况汇报。会议要求市政府加大宣传力度,加快网络改造,提高传输质量,切实解决困难家庭的具体问题,把有线数字电视试点工作办成一项广电事业得发展,人民群众得实惠的“信息工程”和“民心工程”。
�重视决议、决定、审议意见落实情况的跟踪监督。武引工程是国家和省重点工程项目,市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市政府有关情况汇报,并作出了《关于加强武引二期武都水库建设的决议》。为确保决议得到认真贯彻执行,常委会对武都水库建设情况进行了跟踪督查,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主任会议听取了市武引管理局关于武引二期武都水库工程建设管理工作情况的报告,要求政府认真筹集资金,做好移民搬迁,确保工程质量。市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市政府关于贯彻实施《农村土地承包法》情况的汇报。为促进会议审议意见落到实处,2005年10月,常委会对贯彻执行情况进行了抽查。通过走访和座谈,对目前我市贯彻农村土地承包法、执行常委会审议意见的情况有了深入的了解。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市政府关于贯彻执行《农村土地承包法》审议意见办理情况的汇报。
�三、法制建设有新进展
�常委会把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作为重要任务,深入推进依法治市进程。
�开展执法检查。市五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常委会集中组织了多次执法检查。为推动《土地管理法》的贯彻实施,常委会组织部分组成人员,深入到绵阳高新区、科创园区、经开区和江油市进行检查,重点察看了各级政府纠正违法用地和清理处置闲置土地的情况,并听取了市国土资源局、江油市政府的情况汇报。通过检查,对全市国土管理工作的现状和问题有了深入了解。在此基础上,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听取并审议了市政府关于贯彻实施《土地管理法》的情况汇报。针对存在的问题,会议要求进一步开展对《土地管理法》及《四川省土地管理法实施办法》的宣传教育,严格实施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加大对闲置土地和违法用地行为的查处力度,提高市、县人民政府对土地市场的宏观调控能力。常委会还对我市贯彻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法》、《残疾人保障法》、《行政许可法》、《文物保护法》的情况进行了检查。通过执法检查,进一步增强了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对执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推动了法律法规在我市的全面实施。
�深入推进“四五”普法工作。2005年是“四五”普法检查验收年,常委会和市法建领导小组联合开展了对全市“四五”普法工作检查验收。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听取审议了市政府关于我市“四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情况报告。会议对我市“四五”普法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对今后深入进行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提出了意见。
�切实做好司法监督工作。常委会把司法案件备案审查作为司法监督的重要方式抓紧抓好,促进司法公正。市五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市人大内司委共备案审查司法案件93件。常委会第二次主任会议通过了《绵阳市人民代表大会内务司法委员会司法案件监督工作程序规定(试行)》,同时对司法机关部分案件备案工作和重要司法信访案件交办工作开展了检查,促进了《绵阳市人大常委会司法机关部分案件备案试行办法》和《绵阳市人大常委会重要司法信访案件交办试行办法》的认真贯彻执行。
�进一步加强信访工作。常委会高度重视信访工作,对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反映的问题,认真分析研究,督促问题解决。市五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共处理群众来信3189件,来访7738人次,其中30人以上集体信访41批,常委会领导阅批来信来访410件,省人大转来信555件。截至2005年底,受理的来信来访均已按要求转交相关部门办理,办理率达99%。通过办理信访,督促有关部门和地方解决了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如司法不公、执法不严,国企改制,房屋拆迁,失地农民的征地补偿,乱占耕地等问题,对维护群众利益和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进一步密切了与人民群众的�联系�。
�四、任免工作有新举措
�常委会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严格依法办事有机统一起来,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依法任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继续坚持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进行任前法律知识考试,制定了《绵阳市人大常委会人事任免工作程序规定》,对材料报送、简述任职作为、颁发任命书、就职宣誓等都作了明确规定,完善了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任免程序,进一步增强了拟任命人员宪法意识、国家意识、人大意识和法制观念,提高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的自觉性。市五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共任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65人次。常委会加强对被任命人员的监督,2005年底,市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任命的市级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向常委会呈交了年度述职报告。
�五、代表工作有新改进
�常委会认真贯彻《代表法》,不断改进和加强代表工作,充分发挥代表作用。换届后,根据《代表法》的规定和我市的实际情况,常委会对443名代表进行分组,建立了学习、视察制度,制发代表证,将常委会有关文件、重要工作情况等及时通报代表,既方便了代表在闭会期间参加活动,又拓宽了代表知情知政渠道。召开市人大代表工作座谈会,传达中央[2005]9号文件精神,研究我市2006年代表工作的主要措施和办法。
�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强代表建议办理工作。市五届人大一次会议上代表共提出建议158件。为办好代表们的建议,主任会议对办理工作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办理意见要求,确定了重点办理件。常委会及时召开了交办会议,向“一府两院”交办并提出了明确的办理要求。11月,常委会组织部分组成人员和代表对市政府办理工作进行了视察。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听取审议了市政府关于市五届人大一次会议代表建议办理情况的汇报。许多承办单位在办理过程中,注意加强与代表的联系和沟通,在答复之前,通过电话联系、走访、开座谈会等方式与有关代表沟通,充分了解情况,交换意见,力求在认真办理的基础上,详尽、具体地答复代表提出的问题,使代表满意。截至10月底,代表们提出的158件建议已办理完结,并书面答复了代表,代表满意率达98%。
�此外,常委会还组织全体市人大代表在市五届人大二次会议召开前进行了集中视察;组织在绵的全国人大代表,对我市旅游工作情况进行专题调研,组织在绵的省人大代表进行集中视察,并将调研、视察中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及时交“一府两院”办理。
�认真做好乡镇人大主席的调训工作。根据省人大常委会的要求,常委会组织了游仙、三台、北川、平武等区、县的27名乡镇人大主席、副主席参加第六期全省乡镇人大主席、副主席培训班学习,对提高乡镇人大主席素质,推进乡镇人大工作开展起了积极作用。
�六、自身建设有新成效
�常委会重视组成人员和机关工作人员思想、作风和廉政建设,抓住关键环节,不断加强自身建设。
�一是健全组织机构和各项制度,进一步加强机关建设。常委会第三次会议作出了《关于调整市人大常委会部分工作机构的决定》,调整了工作机构,充实了工作人员。加强人大专门委员会建设,建立了有关工作制度。健全常委会与党委的联系和沟通制度,定期报告重要工作,协调一致开展工作。加强廉政建设,扎实开展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加强机关建设,建设学习型机关活动深入开展,干部交流、竞争上岗等工作稳步推进,文明创建工作取得新成绩,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
�二是不断提高常委会会议质量,加大审议意见督办力度。常委会坚持会前做好准备工作,选好议题,组织有关人员学习相关法律法规,深入调查研究;会中认真审议,力求讲透情况、找准问题、阐明解决的意见;会后强化办理工作,督促和指导承办单位严格按照《审议意见办理办法》办理,并在规定期限反馈办理结果。
�三是认真贯彻落实市第五次党代会、市五届人大一次会议精神。常委会紧紧围绕市委提出的实施“三大要务”、干好“十件大事”这个工作重点,认真开展人大各项工作。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人大工作的思路,探索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的内容和方式,进一步增强监督意识,强化监督力度,注重监督实效。
�四是做好人大制度宣传报道工作。进一步完善制度,使人大日常宣传工作更加规范、更加科学合理。认真组织市级新闻单位和人大机关干部宣传报道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的情况,积极发挥常委会《公报》、《绵阳人大》等宣传阵地的作用,认真抓好基层人大宣传队伍建设。
�各位代表,常委会按照市五届人大一次会议的决议,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促进我市改革、发展、稳定做了大量工作。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如综合运用各种监督手段督促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的实际问题还是薄弱环节;闭会期间代表活动有待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如何行使人大决定权还需进一步探索。这些我们将高度重视,在今后工作中加以改进。
�2006年的主要任务
�2006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绵阳发展新跨越的关键一年。在新的一年里,常委会要在中共绵阳市委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贴近市委的工作部署、贴近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贴近绵阳改革发展稳定的实际,以“一心为人民,全力谋发展”为主题,抓住“三大要务”,突出“六个重点”,奋力推进绵阳发展新跨越。
�一、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依法决定重大事项
�重大事项决定权是宪法和法律赋予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权,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认真处理好党委对重大问题做出决策与人大对重大事项做出决定之间的关系。常委会要根据市委的工作部署,坚持以人为本,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的,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围绕事关我市全局性、根本性、长远性的重大问题,以及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和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行使好重大事项决定权,特别是关于落实“三大要务”,突出“六个重点”等方面的工作,适时听取“一府两院”工作汇报,依法作出决议决定,把市委的重大决策通过法定程序变成全市人民的共同意志。
�二、进一步做好监督工作,增强监督实效
�紧紧抓住“三大要务”,围绕对外开放、工业强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育旅游支柱产业、打造平安绵阳、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六个工作重点,听取和审议“一府两院”的工作报告。围绕建设法治绵阳、和谐绵阳,切实加强对“一府两院”的法律监督,促进其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依法开展对司法机关的工作监督,认真做好司法案件备案工作,选择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典型案件开展司法个案监督。组织代表视察法院庭审工作,监督案件审理,实施程序监督,促进公正司法。大力加强民主法制建设,适时听取并审议市政府关于制定“五五”普法规划的报告,并作相应决议,推进依法治市进程。继续做好群众来信来访工作,化解社会矛盾,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稳定。
�三、依法行使人事任免权,切实加强干部任后监督
�依法做好任免工作,为全面实施“三大要务”,推进绵阳发展新跨越目标的实现,提供重要组织保证。任免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党管干部、充分发扬民主和依法办事的原则,坚持任人唯贤和德才兼备标准,坚持任前法律知识考试制度,按照市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任免办法及工作程序,保证任免工作的依法进行。
�要把行使任免权与行使监督权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对市级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履职情况的监督,继续开展对选举、任命人员的述职评议工作,把落实“三大要务”的情况作为评议的重要内容,促进勤政廉洁、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
�四、切实加强和改进代表工作,充分发挥代表作用
�紧紧抓住“三大要务”,围绕“六个重点”,推动代表工作深入开展。要按照中共中央转发的《若干意见》和省委转发的《意见》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代表工作,努力提高代表工作水平,保证代表依法行使职权,更好地发挥代表作用。要拓宽代表知情知政渠道,及时向人大代表通报工作情况、提供信息资料。进一步规范代表在闭会期间的活动,加强对代表小组活动的指导,推广代表小组活动的新经验,不断提高代表小组活动水平。坚持邀请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制度,扩大代表对常委会活动的参与;精心安排和切实组织好代表参加常委会的执法检查、集中视察和专题调研等工作,为代表依法履职、深入审议各项报告和议案创造更好条件。继续坚持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专门委员会联系代表制度,进一步密切与人大代表的联系,经常听取代表的意见和要求,认真解决好代表反映的问题。加强和规范代表议案和建议办理工作,进一步加大督办力度,督促有关部门改进工作,切实解决问题。积极探索创新,加强制度建设,制定《绵阳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和规范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工作意见》、《绵阳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处理办法》。努力为代表知情、知政、履行职责创造条件。进一步做好代表培训工作,不断提高代表素质,增强代表依法履职的能力和水平。
�今年下半年,我市县乡两级人大将进行换届选举。常委会要高度重视,认真组织,精心指导,切实帮助和指导下级人大的换届选举工作,保证换届选举工作的顺利进行。
�五、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工作水平
�深入贯彻中共绵阳市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人大工作的意见》。坚持和依靠市委对人大工作的领导,坚持贯彻党的主张和依法行使职权的统一,确保市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人大工作的意见》落到实处;充分发挥人大常委会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进一步加强思想理论素质和业务能力建设。继续完善工作制度和学习制度,切实加强常委会思想政治建设和能力建设。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要牢固树立党的观念、政治观念、大局观念和群众观念,切实转变作风,加强调查研究,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真实情况,听取群众意见,不断提高依法履行职责的能力。大力加强常委会机关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为人大代表和常委会组成人员依法履职提供更好的服务。
�大力加强对人大制度和人大工作的宣传,不断改进宣传方式,拓宽宣传领域,丰富宣传内容,增强宣传效果,努力把人大宣传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加强与区市县人大常委会的联系和工作指导,注意听取区市县人大常委会、乡镇人大的意见,共同研究和解决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在依法履行职责中遇到的新问题,总结推广好的经验作法,共同推进地方人大工作迈上新台阶。
�各位代表,做好今年的工作,意义深远,责任重大。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中共绵阳市委领导下,切实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权,进一步解放思想,振奋精神,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为推进绵阳发展新跨越而努力奋斗!
政协第五届绵阳市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
――2006年1月21日在政协第五届绵阳市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
张世虎���
各位委员、同志们:
�我受政协第五届绵阳市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的委托,向大会报告工作,请各位委员审议,并请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宝贵的意见。
�(一)
�2005年是绵阳发展的重要转折之年,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取得了比预料更好的成效,政协工作也取得新的进展。五届一次会议以来,市政协在中共绵阳市委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及绵阳市第五次党代会精神,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牢把握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围绕“三大要务”,认真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为促进我市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为构建和谐绵阳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强化学习,转变观念,夯实政协工作基础
�组织和推动委员学习是政协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五届一次会议以来,市政协通过召开委员小组学习会议、中心组学习会议、主席会议、常委会议、专委会会议、向委员印发学习资料等多种形式,认真学习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中共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谭力同志在市五次党代会上所作的《全力谋发展,奋力推进绵阳发展新跨越》的报告,学习了张学忠书记和谭力书记关于政协工作的讲话精神,学习人民政协章程和《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及中共四川省委11号文件精神。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发挥各区(市、县)委员小组和市政协各专委会的组织作用。市政协主席会议成员分别参加有关活动,进行督促、检查,确保了学习效果。通过学习,把各方面的思想和认识统一到市委决策上来,把大家的力量和智慧凝聚到实施“三大要务”的目标上来。全体政协委员和各界人士进一步明确了全市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明确“三大要务”对于实现绵阳新跨越的重要意义,从而坚定不移地按照“六个不动摇”的要求,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认真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为更好地发挥政协职能作用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增强履行职能实效
�围绕党委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服从服务于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是政协履行职能必须遵循的原则。五届一次会议以来,市政协及其各民主党派按照中共绵阳市委书记谭力同志在政协会上的讲话精神,确定工作任务,创新工作举措,积极发挥政协优势,组织政协委员和各专委会、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围绕重大问题,加强调查研究,开展视察活动,形成了26份较有质量的调研报告、视察报告,得到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重视和采纳。
�努力把旅游业打造成绵阳的支柱产业,是五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是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措施。市政协围绕绵阳旅游产业发展目标,三个专门委员会分别从三个不同角度,深入到旅游局、旅游企业、旅游景区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为红色旅游业发展、开发绵阳旅游商品、发展旅游产业建言献策。
�把我市建设成为西部职业教育基地是建设绵阳科技城的需要。为了推进我市职业教育的发展,市政协组织委员先后深入到近10所各类职业技术学校进行视察、调研,提出了《关于及时启动职业教育园区建设的建议》,得到市委的重视和采纳,完成了《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着力打造我市职业教育旗舰》的调查报告,分析了我市职业教育的基本情况、主要特点、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
�市政协重视为工业强市、产业兴市献计出力。我们既组织政协委员深入到长虹、九洲、新晨、攀长钢、江电、双马集团和方向机厂等大中型重点企业视察、调研,献计献策,同时也关注中小企业的发展。市级七个民主党派组成联合调研组,深入全市部分中小企业,进行了调查研究,形成了《中小企业发展状况》的调研材料。
�市政协各专委会、市级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围绕“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工作,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了协商讨论。市政府在市政协常委会上通报“十一五”规划编制情况后,常委会采取分组讨论和大会发言形式提出了意见建议,有关部门表示要把这些意见和建议尽可能体现在我市“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当中。
�组织委员对我市污水和垃圾处理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就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出了意见建议。市工商联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进行了调研,市政协专委会就台资企业发展进行了调研,分别就民营企业、台资企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了反映,就改善绵阳投资环境提出了意见。还组织在绵的四川省政协委员,视察了我市水能资源开发情况,提出了合理开发水能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保障绵阳发展建设需要的建议。这些调研、视察活动,对我市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
�三、发挥优势,突出重点,加大民主监督力度
�开展民主监督,是政协的主要职能之一。五届一次会议以来市政协就《人民警察法》、《文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实施情况开展了调研、视察。在对《人民警察法》贯彻落实10年来的情况调查中,委员们通过深入公安机关、监狱、劳动教养管理机关和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中,了解到了我市贯彻《人民警察法》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加强警察工作的意见建议。
�提案是政协委员建言议政、民主监督的重要形式,我们加强了对这项工作的领导,修订了提案工作条例,坚持了重点提案督办制度,努力探索了做好提案工作的方式、方法,促进了提案质量、办理质量和服务质量的提高。市政协五届一次会议以来共收到提案344件,经审查立案331件。其中选择了10件分别由主席、副主席督办。立案交办的331件提案全部办理完毕,提案者满意率达98%。
�社情民意是党委、政府决策的重要依据,反映社情民意是政协履行职能的有效形式。市政协重视发挥社情民意的作用,及时向党委、政府反映群众意见和呼声。五届一次会议以来,向市委、市人大、市政府领导和省政协报送社情民意20多期,大多数专报得到了党政领导的批示和有关部门的答复,促进了有关问题的及时解决。如《关于城市管理的建议》、《应高度重视转业干部和随军家属工作安排问题》、《关于对市行政服务中心及窗口工作人员工作的建议》等10多件社情民意得到市委书记谭力等领导的批示。
�对“一节一会”筹备工作进行专项督查是市委交办的监督任务。举办国际李白文化旅游节暨绵阳市第三届旅游发展大会,意义重大,但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市政协领导带领督查组深入到平武、北川、江油、梓潼、安县等地和景区,实地检查了景区规划、标志标牌设置、景点打造、道路改造、绿化亮化美化、环境整治等市上下达任务的完成情况,要求各地各单位要按计划层层落实责任,一项一项抓落实,确保阶段性目标任务和总的目标任务按期完成。市政协和各民主党派推荐了70多位政协委员和党派成员担任我市司法机关、行政执法机关及有关政府部门的特约监督员和行风评议员,使政协民主监督进一步经常化。
�四、面向群众,面向基层,坚定参政为民理念
�坚持“两个面向”是市委确定的绵阳发展新跨越的指导思想之一。我们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作为履行职能的重点,满腔热忱关注民生、深入实际体察民情、积极主动反映民意。
�为了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市政府与省农发行签订了授信52.5亿元的农业项目贷款协议,市政协对此十分关注,组织政协委员历时一个月时间,深入到市农办、农业局、畜牧局、粮食局、农发行及部分农业龙头企业进行了调查研究,形成了《安全用好农发行授信贷款,促进我市农村经济大发展》的调研报告,提出了安全用好用活农发行授信贷款的建议意见。
�退耕还林工作是涉及千家万户农民切身利益的大事,市政协有关委员会在调研中了解到,国家对退耕还林农户的补贴即将到期,但是退耕还林的土地还不能产生效益,需要向更高的决策层反映。据此,主席会议研究决定,邀请省政协有关领导,组织在绵四川省政协委员进行视察。根据退耕还林五年来新种植的经济林和生态林生长的实际情况,向上级政协组织提出了延长退耕还林农户补贴期限,保障群众生活,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建议。
�市政协领导定点联系、帮扶的社区16个、乡镇(村)30个、企业15个,帮扶北川羌族自治县、政协机关帮扶北川羌族自治县曲山镇等工作是市委安排的任务,也是政协组织参与经济建设实践、关注民生、关心群众的具体工作。市政协领导班子分别进行了认真研究,到社区、乡村、企业和北川羌族自治县及曲山镇进行了调查、座谈,针对实际开展了具体帮扶工作。机关职工捐资和协助解决资金14万元,解决了曲山镇部分困难群众的具体困难。
�市级各民主党派发挥优势,为科技城建设招商引资引智。开展了农村实用技术培训、送医、送药、送文化下乡和捐资助学等活动,分别定点帮扶了一批贫困地区,为困难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九绵合作”、“建武合作”等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进展。
�此外,市政协还组织委员对疾病控制、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武都二期引水工程移民问题、学校食品卫生等涉及群众利益的社会热点开展调研视察活动,促进了这些问题妥善解决,较好地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
�五、整合力量,上下联动,形成共谋发展合力
�自觉维护市委的核心领导,不论是建言献计,还是监督批评,都与市委在思想认识上保持统一,在工作上保持一致。通过主席会议和常委会议,及时传达学习市委的重要精神和要求。邀请了市委、市政府领导到政协常委会上通报工作。常委会及各专门委员会的调研、视察和参政议政活动,都坚持围绕市委、市政府的重要决策和阶段性工作部署进行,使政协工作始终在市委的统一领导下,服从和服务于全市工作的大局。
�主动与各方面沟通协商。服从四川省政协的指导,圆满完成了省政协安排的工作任务。认真做好在绵省政协委员联络工作。注重主动与各单位的联系,制定了各专门委员会与市级各部门对口联系办法,加强了经常性的协商、监督、参政工作。进一步加强了政协与民主党派、工商联的联系,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联合开展调研和视察。通过到区(市、县)政协调研政协工作、同区(市、县)政协联合开展调研等形式,密切了市政协与区(市、县)政协的协作配合,从整体上提高了全市政协工作的水平。保持与全国各兄弟市政协的友好关系,坚持参加全国25城市政协工作横向联系活动,交流工作情况,学习先进经验,改进自身工作。
�六、完善机制,规范管理,强化政协自身建设
�五届一次会议以来,我们坚持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结合本届政协实际,注重加强自身建设。
�加强专委会建设。切实加强对专委会工作的领导,配好8个专门委员会班子;主席会议讨论、审议了各专委会的阶段工作安排,定期听取专委会的工作汇报,提出指导意见,促进了专委会工作水平上新台阶。各专委会形成了学习、视察、调研、考察、对口联系等一系列工作制度;完善委员例会制度和活动考勤制度,提高了委员活动的参与率。建立了与各区(市、县)政协委员联络组织,不断丰富各区(市、县)政协委员活动内容,改进了学习、视察、调研等活动方式,为委员参政议政创造条件。
�加强政协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制定并讨论通过了《常委会工作制度》、《提案工作条例》《主席会议制度》、《专门委员会工作制度》、《秘书长工作制度》等规章,还建立和健全了机关建设与管理方面的制度,使政协各项工作有章可循。
�强化机关建设和管理。加强机关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建设。加强机关职工思想教育,要求正确处理地位与作为的关系、继承传统与开拓创新的关系、组织性质与个人身份的关系、职务变化与素质提高的关系、过去荣誉与继续奋进的关系,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健全了机关党群组织,活跃了机关气氛。开展机关工作量化考核、质量评比等创优争先活动,促进了工作水平的提高。完善并斗硬执行了机关管理制度,推进了机关工作的公开、公平、公正。机关纪律得到强化,工作逐步规范,干部队伍结构逐步优化,较好地适应了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
�重视联谊交友和文史工作。加强了同港澳台侨属的联系,组织委员到台资企业进行调研,联谊委与市台办共同组团赴台进行了经济和文化交流。组织有关同志赴省内外学习考察政协工作,同时接待了省内外政协来绵考察人员131批,计1388人。在文史工作方面,2005年征集“三亲”资料125篇,编印了《绵阳文史资料》第35辑,《绵阳文史丛书》之十三,两本书共收入文章55篇,41万余字。较好地发挥了文史资料“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社会功能。
�各位委员,五届一次会议以来,市政协坚持高举一面旗帜,突出两大主题,履行三大职能,做好四项服务的工作思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探索政协工作的新路子,拓展政协工作的新领域,提升政协工作的新境界,总结了一些政协工作经验和体会。一是坚持党的领导,明确工作思路,是做好政协工作的根本保证;二是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政协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三是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是政协工作永葆生机和活力的基本条件;四是坚持突出优势,协调配合,是发挥政协整体作用的关键;五是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推动政协工作不断前进的动力。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工作中还有一些需要不断改进的地方,比如:如何进一步履行政协职能,落实“三在前、三在先”的要求;如何深化调研视察工作,提高建言立论水平;如何调动委员参政议政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扩大参与面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高度重视,采取措施,积极改进。
�(二)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绵阳乘胜前进,实现发展新跨越重要的一年。2006年政协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中共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5号文件精神,在中共绵阳市委领导下,把握团结、民主两大主题,坚持科学发展观,抓住“三大要务”,突出六个重点,切实履行政协职能,为顺利实施“十一五”规划、推进绵阳发展新跨越开好局、起好步作出新贡献。
�一、围绕中心,突出重点,进一步为绵阳新跨越献计�献策�
�要把中共绵阳市委确定的“三大要务”、六个重点与政协履行职能紧密结合起来,在政治协商、参政议政、调研视察、服务大局上做出新成绩。
�一是推进新跨越要有新思维。要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特别是中共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和市五次党代会、市委五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县域经济会议精神,学习谭力同志在政协会上的讲话精神,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成员、各界人士中率先破除因循守旧思想,破除小富即安、骄傲自满、自我感觉良好的思维定式,树立起忧患意识、机遇意识、进取意识、责任意识,用新的发展理念指导政协各项工作,保持高昂斗志、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并以我们的思想观念影响我们所联系的群众,凝心聚力,共谋发展新跨越。
�二是政治协商要有新举措。要继续落实政治协商“三在前”、“三在先”的要求,更加重视和积极开展政治协商,在协商内容的安排上,除市委、市政府提交的协商议题外,还要主动向市委、市政府提出重要协商议题的建议,制定出全年的协商计划。要在协商的内容、形式、方法等方面进一步创新,完善协商形式,增强协商的民主基础,提高协商的实效。各专门委员会要认真搞好与有关部门的对口协商,制订具体协商计划,明确协商内容。对操作性强的重点提案和各方面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专题�协商�。
�三是民主监督要有新形式。主席会议、常委会议、专题座谈会要认真安排有关民主监督方面的内容,约请有关部门对委员反映较多的问题作出说明,听取意见。要有重点地开展对市政府有关重要行政措施、重大政策措施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要按照正面审议、突出重点、献计献策、共谋发展的要求,做好民主评议有关部门的工作。要开展与其他监督形式的联合监督,加大民主监督的力度。
�四是视察工作要有新突破。政协主席会议和常委会议要有重点地开展视察活动,全年组织委员对部分法律、法规在我市的实施、“三清理、回头看”工作进展情况、机关作风建设、投资环境改善、农业产业化、生态城市建设、服务业发展、教育事业发展、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人民群众生活等方面的情况进行视察。各专门委员会要有计划地组织委员开展专题视察活动,不断提高视察质量。要尝试委员持证视察、微服视察等新形式。
�五是调查研究要有新成果。2006年调研的重点是:如何实施产业兴市、工业强市战略,加快科技城建设,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如何按照建设新农村的要求,妥善解决“三农”问题,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如何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解决制约绵阳发展新跨越的瓶颈问题;如何培育旅游支柱产业,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步伐;如何理顺关系抓好园区建设;如何转变思路,使招商引资从依靠政策优势转到依靠环境、人才、产业优势上,促进今年招商引资工作思想、方法、成效有新的突破;如何进一步维护社会稳定,研究新形势下影响社会稳定的新情况、新问题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办法;如何按照构建和谐绵阳的要求,切实帮扶弱势群体,关注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市政协常委会、各专门委员会、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有关人民团体、委员个人都要联系实际,确定1~2个专题进行调研,形成一批堪称精品的调研成果,为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建言立论,献计出力。
�二、加强团结,凝心聚力,进一步为构建和谐绵阳贡献力量
�政协组织把握团结、民主主题,发挥优势、突出特点,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是要高举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旗帜,充分发挥政协代表面广、包容性强的优势,拓宽与党派团体和各界人士的联系渠道,切实重视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有关人民团体的团结合作,进一步完善联系党派、联席会议、联合调研、联名提案等制度及形式,增强履行职能的整体合力。
�二是要充分发挥政协联系各界、上通下达的优势,始终保持与各界群众的密切联系,及时了解群众的意见和要求,通过提案和反映社情民意等方式,协助党委、政府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做好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工作,为改革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使政协真正成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三是要切实做好团结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其他新社会阶层人士的工作,主动了解他们的愿望和要求,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引导、鼓励他们为促进我市的经济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四是要多形式、多渠道、多领域地广泛联系和团结港澳台侨、少数民族、宗教界等拥护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引导、鼓励他们为绵阳扩大对外开放贡献智慧和�力量�。
�五是要拓宽领域,广交朋友,进一步扩大对外交往,积极开展牵线搭桥和招商引资工作,促进全市开放型经济�发展�。
�六是要坚持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呼声,及时反映情况,搭起沟通群众与党委、政府的桥梁,多做暖人心、稳人心、得人心的工作。要通过我们的努力,不断增强人民政协的感召力,把社会各界人士的力量凝聚起来,与党委、政府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融洽和谐、生动活泼的局面。
�三、关注民生,关注热点,进一步发挥提案和社情民意作用
�提案和社情民意是政协履行职能的有效形式。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提案工作,注重提案质量。积极支持广大政协委员及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围绕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有情况、有分析、有建议的提案。
�进一步完善提案督办机制。继续完善主席、副主席对重点提案的督办机制。完善承办单位与提案委员会、提案人三者结合的办理机制。建立对提案重点办理部门的评议机制。进一步完善不满意提案的复办机制,努力提高提案办理的质量和实效。提案委员会要加强与各承办单位的联系协作,认真搞好提案的交办、督办工作,加强联系,加强协商,加强合作,加强督促检查,突出重点提案、集体提案的跟踪督办工作,切实提高提案办理的满意率和落实率。探索和搞好政协与政府有关方面对重点提案的协商机制。要搞好优秀提案的宣传工作,扩大提案的社会影响力。
�反映社情民意工作要重点对经济社会生活中一些热点问题、难点问题、倾向性问题、可能蔓延的问题,以及群众的一些呼声、要求等进行认真的收集筛选,及时、快速和真实地反映上报。要完善社情民意信息网络,探索广泛深入及时反映社情民意的新途径。每个委员全年至少要反映一条社情民意信息。要把反映社情民意工作的任务分解下达到各专委会、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区(市、县)委员小组,定期检查督促,年终进行总结评比,成绩突出的予以表彰。
�四、求真务实,开拓创新,进一步提高自身建设水平
�坚持把加强自身建设作为扎实履行职能的重要保证,把认真实践,勇于创新,不断进取的精神融于政协的各项建设工作中。要继续推进政协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按照中央5号文件和省、市委贯彻落实意见及《政协章程》的规定,继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努力使政协的各项制度更加健全、程序更加明确、工作更加规范。
�加强委员队伍建设。组织委员加强学习,充实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要在政协委员中开展“三个一”活动,督促委员认真履行职责。要做好委员参加活动和履行职能情况的信息管理工作,提高委员参与率,搞好对委员的考核工作。市政协要尽最大努力为委员发挥作用创造条件、提供方便、搞好服务。
�加强专委会建设。政协专委会要经常性地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委员参政议政、履行职责搭建舞台、创造条件。各专委会要依据不同的特点,联系对象的不同,拓宽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做到年度有计划、活动有专题、调研有成效、议政有深度,把专委会工作搞得有声有色、生动活泼。
�做好政协宣传工作。要通过各种媒体大力宣传人民政协的知识,宣传政协履行职能的成效,宣传政协委员的风采,树立新时期人民政协和政协委员的良好形象。继续编好《绵阳政协》刊物,提高质量,扩大影响。认真搞好政协网站,内容上要做到准确、及时、丰富。积极做好绵阳文史资料的征集、整理、编印工作。
�强化政协机关建设和管理。全面加强机关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创新意识、服务意识,按照“高效、优质、精简、有序”的办事原则,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提高机关的整体服务水平,努力建设一支人格好、人缘好、形象好的政协机关干部队伍,努力使政协机关成为充满生机与活力,有亲和力和战斗力的工作集体和文明机关。
�各位委员:当前,绵阳正处于一个改革发展的大好时期,“十一五”规划的美好前景令人鼓舞,实现新跨越的宏伟目标催人奋进。新形势、新任务为政协事业提供了发挥作用的机遇,让我们在中共绵阳市委的领导下,在“三大要务”这个凝聚各界力量旗帜的感召下,团结各方面力量,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为全面实现绵阳经济社会的新跨越、开创人民政协事业的新局面而努力奋斗!
中共绵阳市委关于制定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005年12月28日中共绵阳市五届三次全委会通过)���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6~2010年),是推动科技城建设上台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重要规划。制定我市“十一五”规划,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省委八届六次全会精神和市五次党代会的战略部署,准确分析当前形势,牢牢把握发展机遇,提出今后五年符合绵阳市情、顺应时代要求、凝聚全市人民意志的发展目标、指导方针和总体部署。
�一、推进绵阳发展新跨越的关键时期
�1.“十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成就。“十五”时期是我市建市以来经济和社会发展遇到困难和问题最多的时期,也是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的重要时期。主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基本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70亿元(新口径),人均GDP迈上1000美元台阶,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科技城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园区建设初具规模,大城市框架初步形成。体制创新不断深化,行政、投融资、国企、财政以及农村税费等各项改革顺利推进,科技潜能初步释放,军转民呈现良好势头,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绵阳城区通往各区市县的高等级公路全部建成通车,基本形成“一小时经济圈”,武引一期、三江工程、南郊机场、江电四期、博物馆、绵广高速公路、城市污水及垃圾处理厂等重点工程相继建成。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联合国最佳人居范例奖称号。民主法治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高考本科硬上线连续四年、万人比连续三年居全省第一。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社会政治基本稳定。
�2.“十一五”时期绵阳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很多有利条件。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发展一体化趋势不断增强,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加快,有利于我们承接国际和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和资本转移;国家将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进一步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为绵阳带来巨大发展空间;国务院批复《绵阳科技城2005~2010年发展规划》,为科技城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国家对成渝经济区高度重视,即将编制和实施成渝“十一五”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成德绵已纳入四川省“十一五”最重要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泛珠三角“9+2”示范园区落户绵阳以及绵阳国家出口加工区的建设,为我们搭建了更广泛的区域合作平台;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为绵阳加快发展提供了金融支撑;绵阳不断完善的城市设施,雄厚的科技资源,较好的产业基础,方便的交通网络和信息平台,具备了较强的产业集聚功能和跨越式发展的基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为已经做了大量技术、人才准备和技改投入的长虹、九洲等电子企业提供了新一轮发展机遇。
�“十一五”时期,我们也面临着不少突出问题和严峻挑战。产业发展与科技城建设和构建百万人口大城市的要求不相适应,产业结构不优,经济质量不高;市县发展不平衡,县域经济严重滞后;重大项目储备较少,跨越式发展后劲不足;资金、土地、能源等瓶颈制约依然存在,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突出;各项改革任务繁重,社会矛盾集中凸现,处理好社会利益关系和维护稳定的难度加大;干部队伍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能力和水平不高,思想和作风需进一步转变;省内地区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绵阳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不进则退、发展慢也是退的严峻挑战。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
�3.加快“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十一五”时期是推动科技城建设上台阶的关键时期,是推进绵阳发展新跨越的攻坚阶段,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我们一定要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强烈的忧患意识,紧紧抓住并充分运用重要战略机遇期和良好发展条件,积极应对挑战,努力破解发展难题,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为绵阳新一轮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为提前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二、“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4.“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坚持工业强市、科教兴绵战略,认真实施“三大要务”,全面推进改革开放,着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发展质量,促进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努力把绵阳建设成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文明和谐、城市繁荣美丽、生态良性循环、人民幸福安康的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西部大城市。
�5.“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到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GDP)在2004年的基础上翻一番,达到850亿元,年均增长12%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5万元,提前三年在2000年基础上翻一番;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17∶43∶40,打造出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企业,建成中国重要的电子信息产品研发和生产基地;科技城建设上台阶,GDP达到600亿元,人均GDP达到6万元,成为中国西部重要的创新示范基地;县域经济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城乡二元结构明显改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初步形成,城镇化率达到42%;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持续好转,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社会更加和谐。
�三、坚持工业强市,推动科技城建设上台阶
�6.打造产业科技城。以构建现代企业研发中心、现代制造业中心、现代企业服务中心为着力点,充分发挥科技城的聚集作用,创新体制机制,加大军转民力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把绵阳科技城建设成为以工业为核心、以产业经济为支撑的产业科技城,建成中国西部重要的创新示范基地与制造业基地。
�7.培育企业梯队。按照五个层次抓好企业梯队建设。着力打造百亿企业。支持长虹、攀长钢、九洲、新华、巴蜀江电公司实施企业技术改造,发展配套产业,延伸产业链条,提升核心竞争力,增强对全市经济的带动和支撑作用。到2010年,力争4户企业销售收入过百亿元。加快培育10亿元企业。支持优势企业提高研发能力,打造知名品牌,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市场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和大集团。到2010年,形成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企业20户以上。发展壮大亿元企业。逐个制订发展规划,落实支持措施,做大做强一批优势骨干企业。到2010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达到100户。抓好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认真落实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引导其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建成中小企业投资高地。到2010年,规模以上企业突破1000户。放手发展规模以下企业。力争每年有120户进入规模以上企业行列。
�8.建设特色园区。统筹规划园区功能,合理布局园区产业,建立园区自我发展的良性机制,调动园区主体积极性,建设科技城特色园区。绵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点发展以新一代移动通讯设备、数字化多媒体家电产品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和以超微、超硬和高性能磁性材料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建成中国重要的电子信息产品研发制造基地;建设好绵阳国家出口加工区和军工企业内迁工业园。绵阳科教创业园区(绵阳国家军转民科技园):重点依托国防科工委7所高校、中物院和西南自动化研究所,大力实施军民两用产业化项目,形成军转民特色品牌,建成中物院军转民科技园、西南自动化研究所军转民产业园;建好国家大学科技园,打造西部一流职业技术教育园。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着力发展科技含量较高的生态环保产业和以外向型为主的现代工业,形成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外向型工业聚集区,着力发展长虹配套产业、汽车零部件产业、精细化工产业和食品饮料产业,建好长虹工业园、泛珠三角经济合作示范园。绵阳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以农业产业化为重点,依托科技城现有农科资源,吸引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科技型企业入驻园区,突出发展优质动植物良种、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生物技术三大产业,打造“西部种都”,建设现代农业科技新城区。绵阳仙海风景区:充分利用城市近郊区位优势和自然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努力建成集休闲度假、运动健身、生态居住、会展经济等功能为一体的国家级生态旅游经济区。江油工业经济开发区(攀长钢配套产业园):重点发展冶金、机械、建材、化工产业,形成集聚力强大的冶金产业集群,建成全国重要的特种钢生产基地和中国钛材基地。
�9.壮大产业集群。依托优势产业和龙头企业,培育和完善产业链,增强配套能力,促进工业集群式发展。大力发展以长虹、九洲为龙头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以攀长钢为龙头的冶金产业集群,以双马集团、银河建化为龙头的建材化工产业集群,以新华公司为重点培育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制造产业集群,以双汇、长林、太极制药为龙头壮大食品和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依托四川棉麻集团、佳联印染公司发展纺织工业集群。
�10.加快构建百万人口大城市。坚持“规划高起点、建设高质量、管理高水平”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搞好城市规划,构筑现代化组团式“一心两区”百万人口大城市框架。“一心”为中心城区(包括涪城区、游仙区),“两区”为江油城区和安县新县城,各个片区之间利用自然山水和城市绿化有机分隔,形成集自然、文化和休闲景观为一体的山水园林城市。重点建设“三点两线”,即中心城区、江油城区、安县新县城和绵江、绵安经济走廊;加快环三江湖和青义城市新区建设。到2010年,建成区面积100km�2、人口100万,建成中国最佳宜居城市。
�四、坚持城乡统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1.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突出“六新”(培植新优势、培育新农民、发育新组织、形成新机制、资源新配置、塑造新风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工作,每年建成农民新村示范点30个。
�12.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农业结构,优化农业布局,突出抓好优质粮油、反季节蔬菜、优质蚕茧、中药材、高芥酸油菜、绿色茶叶等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进一步壮大畜牧业,抓好优质生猪、奶牛、小家禽生产;以名优特新水产品为重点,加快水产业发展;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着力培育和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骨干龙头企业;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健全产业化利益联结机制;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产品市场、信息、质量安全、良种等社会化服务体系。
�13.加大农村公用事业投入。加大“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力度,多渠道增加“三农”投入,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大力推进农田水利、水土保持、乡村公路、农村沼气和红层找水等工程建设。优化农村中小学布局,改善农村办学条件,逐步推行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加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完成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逐步解决农民行路难、饮水难、看病难和子女上学难等问题。
�14.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基本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努力化解乡村不良债务;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办好农村信用社,发展农业保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积极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新机制,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深化农村流通体制改革,健全农村市场体系。
�15.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采取综合措施,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充分发挥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努力开拓农产品市场;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针,稳定、完善和强化扶持农业发展的系列政策;狠抓农村劳务开发,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巩固和扩展劳务开发基地,“十一五”期间每年引导培训农民工30万人次、技能培训3万人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20万人;加大农村扶贫开发力度,继续搞好新村、移民、产业、教育、卫生、科技等扶贫工程。
�五、坚持旅游兴市,着力提升第三产业发展水平
�16.大力发展旅游业。以“走近两弹一星、体验原始山水、探源李白文化、休闲神奇绵阳”为主题,重点抓好“两弹一星”科技博物馆、李白故里、王朗白马高端生态旅游景区、温泉之都、西羌猿王洞、七曲山等六大精品景区建设。加强旅游产品开发,强化旅游服务,打造旅游目的地,争创中国最佳旅游城市,把绵阳旅游产业培育成为新的支柱产业。2010年,旅游总收入达到110亿元。
�17.积极发展金融服务业。加强地方金融机构培育,壮大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积极引进国内外金融机构,完善金融组织体系。大力推进诚信绵阳工程建设,创建金融生态环境模范城市。发展风险投资和信用担保机构,完善银行信贷风险分散机制。健全银政企沟通协调机制。与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进出口银行等政策性银行建立紧密的战略合作关系,加大政策性融资力度。拓展融资渠道,扩大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规模,发展产业投资基金。到2010年,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到720亿元,贷款余额达到510亿元。
�18.壮大现代物流服务业。加快全市现代物流中心的规划,加快新皂现代物流基地、川西北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圣水物流市场、龙门贮运中心、高水蔬菜批发市场扩建等重点项目建设。发展商贸流通、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服务业,构筑便捷、高效、开放式的物流体系。鼓励发展新兴中介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积极推进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六、坚持区域协调,壮大县域经济实力
�19.加快构建现代城镇体系。高起点、高标准搞好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序推进城镇化进程,着力构建以绵阳科技城为中心,以县城和重点小城镇为纽带,以一般建制镇为基础,带动农民新村建设的三级城镇体系。到2010年,逐步形成1个大城市(绵阳科技城)、1个中等城市(三台)、5个小城市、31个重点城镇梯次相连、布局合理、功能互补、设施配套、经济繁荣、环境优美、协调发展的现代城镇体系。
�20.培育壮大县域特色经济。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促进区域协调的基础性工程全面推进,出台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全面提升区市县在全省经济发展中的位次,力争培育两个全省十强县。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构建特色鲜明、功能各具、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核心层、紧密层、辐射层。核心层包括涪城、游仙、江油城区、安县新县城,主要围绕科技城建设发展二、三产业,突出发展工业、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紧密层包括三台、梓潼、盐亭及江油、安县的非核心区部分,积极迎接科技城产业梯度转移,发展配套产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重点发展以农产品为主的加工业,加大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做强做大一批龙头企业;搞好劳务开发和扶贫攻坚。辐射层主要包括平武、北川,立足于发挥山区资源优势和民族地区政策优势,大力开发水能和矿产资源,突出发展资源开发型工业、水电及其配套产业和特色旅游业。
�21.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按照“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协调发展”的原则,着力抓好平原经济快速发展区、丘区经济加速发展区、山区生态经济保护发展区三个特色经济区的规划和发展。通过实施差别化区域发展政策,有效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促进整体快速发展。健全市县之间、县域之间扶持、合作机制,市上加大对民族地区、丘陵地区县的支持,发展较快的区市县要采取对口支援、项目帮扶等方式支持欠发达县加快发展。
�七、坚持改革开放,增强发展活力
�22.全面深化各项改革。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推进政企、政资、政事以及政府与中介组织分开,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继续办好行政服务中心,完善“绿色通道”制度,推行“一章审批”;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推行政务公开;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创新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加快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加快国有资本从一般竞争性领域的有序退出,进一步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加快城市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推动文化、卫生、体育等领域经营性事业单位转制。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合理界定政府投资领域,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完善政府投资项目的决策程序;引入竞争机制,建立新型投资体制,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基础产业和重点项目;完善投资核准和备案制度,建立政府投资决策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构建公共财政体系。
�23.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培育重点骨干出口企业。依托长虹、九洲、双汇等优势产业,加速出口商品的优化升级,集中力量培育和发展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强的产业群和产品群,着力发展利尔化学、西普油化等外向型骨干企业和拳头产品,提高出口商品的质量档次和附加值,逐步提高“绵阳造”商品在国际国内市场的占有率和影响力。打造特色产品出口基地。努力打造肉类食品加工、化工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等出口基地。强化产业配套招商。围绕百亿企业和六大产业集群,加强招商引资平台建设,健全招商引资信息库,建立政府、企业、中介三位一体的引资促进机制。瞄准世界500强和国内500强,创新招商引资方式,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题招商,提高招商引资实效,力争招商引资到位资金每年增长25%以上。加强对外区域合作。实施互利共赢的区域合作战略,主动融入成渝经济区,推进成德绵产业带建设,加强与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湾经济区的合作,有序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到2010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15亿美元以上。
�24.大力发展非公经济。鼓励非公有制企业通过股权转让、并购、控股、参股等方式,参与国有、集体和其他各类企业改革。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以及法律法规没有禁止的其他行业。依法保护非公企业合法权益,着力消除阻碍发展的隐形障碍,大力推动行业协会(商会)发展。到2010年,非公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力争超过50%。
�八、坚持加大投入,增强发展后劲
�25.加大技改投资力度。围绕百亿企业和六大产业集群,以企业为主体,谋划和建设一批能显著提高产品技术档次、扩大生产规模、增强配套能力、完善产业链条的工业项目。着力抓好长虹3G手机和高清数字平板电视生产线建设,攀长钢棒材扩能和钛材基地建设,九洲数字产业园建设和IP机顶盒开发,新华公司整车及发动机制造,江电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技改工程,双马集团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银河建化全国最大铬盐制造基地,中物院核技术应用、环保设备,西南自动化研究所数控机床及传感技术的产业化发展。到2010年,力争技改投资达到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40%以上。
�26.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围绕提升城市现代化程度、文化品位和环境质量,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绕城路、二环路、绵江大道、绵安大道、一环路改扩建、绵阳至农科区和绵阳至仙海区道路改造提升、绵阳城区二期涪江防洪堤和开元、小岛、石桥铺闸坝等工程,加快城市供排水、燃气扩容、污水和垃圾处理等项目建设;完善交通运输体系,建成绵(阳)遂(宁)高速公路、绵(阳)成(都)峨(眉)城际轻轨,积极推动成(都)绵(阳)高速公路复线、九(寨沟)绵(阳)遂(宁)铁路开工;加强水利开发,建成武都水库、燕儿河水库,加快涪江梯级电站建设;加强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工业集中发展区的电力扩容。
�九、坚持科教兴绵,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27.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增加教育投入,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学习体系,建立学习型社会。巩固、提升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继续保持基础教育在全省的领先地位,保障困难群体子女受教育的权利。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整合科技城职教资源,大力引进各类职业技术学校,把绵阳职业技术学院办成特色鲜明的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着力打造西部职业教育旗舰。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推进西科大、绵阳师范学院重点学科和应用型人才建设,积极引进更多名牌大学落户绵阳开办分校或二级学院,抓好医科学校、水电校、江油师范等中等学校的升级工作。到2010年,全市各类在校大学生达到12万人,以满足科技城建设对各类人才和高级技工的需求。
�28.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共建科技创新平台。整合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国防军工企业的科研装备资源,促进与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共建研发机构、孵化器、中试基地和生产力促进中心,搭建合作平台,推进“产学研”结合,加强联合攻关,力争在电子信息、核技术应用、生物医药、新材料、精细化工、绿色环保技术等领域开发应用一批关键技术。加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重点抓好长虹、九洲、东材、新晨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中物院国家工程中心建设,鼓励利尔化学、银河建化等重点单位争创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国家工程中心,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知名产品、高端产品,努力把产品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和产业优势。实行支持自主创新的政策。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完善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鼓励企业争创名牌。
�29.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专业化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培养企业家和学科带头人,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健全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重点的人才评价、选拔任用和激励保障机制。继续实施和完善“科教兴绵杰出贡献奖”的评选工作。打破人才流动的体制性障碍,完善人才配置的市场机制。
�30.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整合文化资源,组建绵阳报业集团等文化产业集团,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产品。实施龙头带动战略,培育一批重点文化企业,造就文化经营人才,打造文化精品,提升绵阳文化品位。2010年,文化产业总产值力争翻一番,达到20亿元。
�十、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绵阳
�31.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公共服务职能,积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各类中小企业。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促进多种形式就业。完善企业裁员机制,避免把富余人员集中推向社会。加快建立政府扶助、社会参与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完善对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
�32.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巩固“两个确保”,做好“三条保障线”的衔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逐步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重视保障老年人和妇女儿童权益。积极发展残疾人事业,完善优抚保障机制和社会救助体系,支持社会慈善、社会捐赠、群众互助等社会扶助活动。
�33.努力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加大政府对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确保每个乡镇有一所公办卫生院。加强医疗救助、疾病防控和妇幼卫生保健工作。认真落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十八条”措施。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培育现代中药产业。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积极推行优生优育。加强城乡社区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大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和全民健身运动。
�34.着力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妥善处理不同利益群体关系,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强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建设。畅通信访等诉求渠道,完善人民调解、司法调解等社会利益协调和社会纠纷调处机制。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救援、社会动员机制,提高处置突发性公共事件能力。加强各种自然灾害预测预报,提高防灾减灾能力。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对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等的监管,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35.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增长方式。加快企业节能降耗技术改造。在化工、建材、冶金等重点行业以及工业园区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强化节约意识,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36.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从源头防治污染和保护生态。加大对工业、城市、农村等污染源的综合整治,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妥善处理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和危险废物。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和备用水源建设,确保人民饮用水安全。健全环保监管体制,加大环保执法力度,提高突发公共环境事件处置能力。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推进污染治理市场化。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强化对水资源、土地、森林等自然资源的生态保护。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三大工程建设。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十一、动员和带领全市人民,为实现“十一五”目标而奋斗
�37.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实现“十一五”发展目标,关键在党,关键在人。要按照“举旗帜、抓班子、带队伍、促发展”的要求,大力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切实抓好“一把手”工程,把德才兼备的优秀干部选拔到重要领导岗位上。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充分发挥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大兴求真务实之风,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兢兢业业,勤奋工作,为实现绵阳发展新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
�38.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推进政务、厂务、村务公开,发展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依法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坚持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司法监督,促进司法公正。做好普法工作,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继续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维护社会稳定。
�39.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全面落实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战略任务,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深入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弘扬绵阳精神、树立绵阳理念,增强思想道德建设的渗透力、感染力和凝聚力。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继续推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不断提升城乡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全市各级党组织、全体党员和全市人民,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振奋精神,团结一心,真抓实干,锐意创新,为胜利完成“十一五”时期的发展目标、推动科技城建设上台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
序 言
�“十一五”是我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创绵阳辉煌的关键时期。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正确制定并实施《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对于建设绵阳科技城、发展县域经济、构建和谐绵阳,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纲领是引领未来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导航图,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依据,是全市人民为之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实现绵阳新跨越的关键时期
�第一节 “十五”回顾
�“十五”期间,全市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以科技城建设为主线,以工业、投资、招商引资为重点,全面开展“两个创新”,积极应对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带来的各种困难和挑战,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健康的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基本完成“十五”计划。
�一、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GDP)完成482.5亿元,比上年增长13%,“十五”期间,年均增长9.9%,其中,第一产业完成110.4亿元,年均增长4.9%;第二产业完成197亿元,年均增长12.3%,工业增加值完成168.5亿元,年均增长13.4%;第三产业完成175.1亿元,年均增长10.6%;人均GDP达到9804元。财政总收入完成40.1亿元,年均增长9.3%。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增长小于2%。
二、科技城建设积极推进,开发区建设初具规模
�“十五”期间,科技城体制创新全面展开,改革开放取得新进展。行政、投融资、教育、企业、科技体制创新方案相继出台,行政服务中心建设进一步完善,中介服务社会化不断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和信息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科技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高新技术风险投资基金”和天力信贷等担保公司的启动运作,科技型中小企业由100户增加到876户,军转民及产业发展取得积极进展。分别建成国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个和11个,国家和省级工程研究中心5个,新增各类专业孵化器5家。2005年,绵阳科技城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99亿元,高新区、经开区、科创区、农科区和仙海区建设初具规模。科技城建设具备了加快发展、再上台阶的较好基础。
�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乡面貌明显改观
�“十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总额550.4亿元,年均增长11.5%。交通、水利、能源、通讯、城建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和污染整治进展顺利。武引一期、三江工程、江电四期、博物馆、南郊机场、绵广高速公路、污水及垃圾处理厂等重点工程相继建成。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5.7%。城市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城市功能日趋完善,人居环境更加优良,现代化城市框架粗具雏形。先后荣获了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等称号。
�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逐步改善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质量大幅度提高,西南科技大学、绵阳师范学院、绵阳职业技术学院相继挂牌,本科硬上线连续五年、万人比连续四年居全省第一。公共卫生事业快速发展,中心医院、疾控中心改扩建工程进展顺利,县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建设步伐加快。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成功承办了第四届全国农运会、第二届全国体育大会、国际体育舞蹈公开赛、第六届亚洲龙舟锦标赛、第十六届亚洲国际邮展和第十三届世界拳击锦标赛。科技、新闻出版等社会事业进一步繁荣,广播覆盖率达93.9%,电视覆盖率达�93.95%�,有线数字电视试点工作顺利推进。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2‰以内。就业和再就业成效显著,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乡居民收入增加,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201元,年均增长5.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179元,年均增长7.8%。城镇养老、失业保险的覆盖面扩大,基本做到了“两个确保”。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初步建立,困难群众生活难、住房难、就医难、就学难等问题得到缓解。
�第二节 “十一五”发展环境
�和平、发展、合作仍然是时代的主流,国际环境总体稳定,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生产要素流动、产业重组和产业梯度转移加快,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相互补充,外部环境总体上对我们发展有利。但发达国家和东部发达地区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将长期存在,围绕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的争夺越来越突出。
�跨入“十一五”,绵阳面临着发展的黄金机遇期。绵阳人均生产总值已突破1000美元,经济社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具备了跨越式发展的基础;国务院批复《绵阳科技城2005~2010年发展规划》,为绵阳科技城建设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国家对成渝经济带发展高度重视,绵阳纳入四川省“十一五”最重要的成都经济区,泛珠三角“9+2”示范园区落户绵阳,出口贸易加工区的建设,为绵阳搭建了更广泛的区域合作平台;绵阳完善的城市设施,雄厚的科技资源,突出的产业基础,方便的信息和交通网络,具有承接东部沿海地区和重庆、成都产业梯度转移的优势,具备较强的自我造血和产业凝聚功能;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为绵阳发展提供了金融支撑和保障;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为已经做了大量技术、人才准备和技改投入的长虹、九洲等电子企业提供了新一轮发展机遇。
�回顾“十五”,绵阳仍存在着许多制约发展的因素。经济总量不大,运行质量不高;工业结构不尽合理,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不强;科技城建设进展缓慢,发展的软环境不理想;县域经济发展滞后,区域、城乡发展不平衡;招商引资质量不高,重大建设项目较少,尤其是支撑工业发展的重大项目储备较少;资源、环境和就业的压力加大,省内地区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不进则退的严峻挑战。为此,我们一定要增强忧患意识和进取意识,把握稍纵即逝的发展机遇,加快发展。
�第二章 发展的指导思想,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坚持工业强市、科教兴绵战略,认真实施“三大要务”,全面推进改革开放,着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发展质量,促进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努力把绵阳建设成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文明和谐、城市繁荣美丽、生态良性循环、人民幸福安康的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西部强市。
�按照这一指导思想,“十一五”期间,必须正确处理好加快发展与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关系;加快工业发展、城市建设与加强“三农”工作的关系;投资拉动与消费拉动的关系;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加快经济发展与维护群众切身利益的关系;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第二节 发展目标
�一、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到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在2004年基础上翻一番,突破850亿元,年均增长12%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5000元以上,力争提前三年在200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财政总收入超过80亿元,年均增长14.8%以上;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
�二、科技城建设上台阶
�到2010年,绵阳科技城生产总值达到600亿元,人均GDP达到6万元,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200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50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0%,军转民企业销售收入实现50亿元,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社会研发(R&D)经费投入占GDP比重达到5%。体制创新、对外开放、教育事业与人才支撑、城市现代化水平、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上台阶。
�三、产业优势更加突出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明显进展,农业的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150亿元,年均增长6.3%;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日益突出,工业增加值达到345亿元,年均增长16%以上,建成中国西部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中国重要的电子信息产品、新材料、生物和精细化工产品研发和生产基地。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明显提高,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300亿元,年均增长11.4%。
四、科教文化全面进步
�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科技和文化、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市民素质大幅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全市财政性教育经费达到地区生产总值的4.5%,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100%,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98%左右。
�五、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2000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突破4500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失业保险参保率为90%。城乡居民的居住、交通、文化、卫生状况和环境条件明显改善,为提前五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六、社会发展日益和谐
�生态环境持续好转。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工业废气排放达标率达到90%,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达到70%,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0%。基本农田得到有效保护。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的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基本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体系。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和谐绵阳建设取得成效。
�第三章 建设科技城,实现绵阳新跨越
�以贯彻《绵阳科技城2005~2010年发展规划》为主线,加快建设以科技为先导、以工业为核心的产业科技城。
�第一节 深入推进两个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强化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深化企业、投融资、行政体制创新。继续促进科研院所改革,创新军民互动与协调发展的新机制,构建军民两用技术开发和服务的运行管理与支持体系,努力消除体制性障碍,整合科技资源,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鼓励科研人员和科研成果走向市场,努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建立科技创新平台。巩固军转民成果,积极挖掘绵阳国防科技资源,大力发展各类生产技术研究所,推动科研成果与资金、劳动力、市场有效结合,加快科技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进程。建立有效开发利用科研装备资源的长效机制,提高科研装备资源的使用效率,降低科研装备的维护成本。推进以企业为核心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共建研发机构、中试基地、孵化器、科技园、博士后工作站、发展创业服务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一批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集中力量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针对节能降耗、提高产品附加值等技术瓶颈,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重点推动集成电路设计研发平台、新型无卤阻燃树脂研发、数字电视接收系统技术开发平台、轻型汽车发动机减振降噪关键试验研发、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综合处理成套技术与设备、高效低毒系列除草剂开发、脂肪酸短程蒸馏技术开发等原始性创新项目;通过集成创新和系统创新,努力推动机床数控关键共性技术开发及示范应用、有毒铬渣的资源化治理关键技术开发、核蒸汽发生器传热导管用镍基Incone1690(TT)合金管关键技术开发等项目的实施;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围绕六个产业集群,重点组织实施变性淀粉、缓释、辐照、放射性药物、铝箔材料、生物柴油、甲醇、短程蒸馏、机电一体化、现代中药、数字化医疗设备制造、新型硅钙镁晶须(SCM)、新型环保技术等项目。抓好技术标准试点企业、技术创新试点企业和国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鼓励企业申请专利、参与制定或者将企业标准升格为国家标准。
�第二节 加强特色园区建设,推动科技城产业发展
�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理顺关系,有序推进以绵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重点的“一区多园”绵阳科技城产业园区建设,努力使园区成为产业发展的平台、体制和机制创新的基地、城市扩张的载体。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高新区“四位一体”的发展定位,把绵阳高新区建设成为绵阳科技城体制创新的示范区、技术创新的中心地、招商引资和对外开放的窗口、发展高新技术的基地和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建设好出口贸易加工区、军工企业内迁工业园。
�科教创业园。将科技教育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相结合,按照职业教育园、城市文化新区、军转民成果转化基地的定位,依托军工科研院所和国防科工委下属的7所高校,促进军民两用技术研发、军工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建成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兵器五八所等军转民产业园;建成西部一流的职业教育综合性的教育和实训基地。发展壮大产业技术研究所,提升国家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能力,搭建科技创新平台。逐步形成城市功能完备、生态环境优美、科技教育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达、文化特色鲜明的园林城市新区和文化新区。
�经济技术开发园。着力发展科技含量较高的生态环保产业和外向型的现代工业,形成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外向型工业聚集区。发展长虹配套产业集群、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精细化工产业集群、食品饮料产业集群,建设韩国工业园。
�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依托科技城农业科技资源,以农业产业化为重点,运用市场经济理念,吸引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科技型企业入区,建成优质动植物良种、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生物技术产品三大产业集聚区,建成农业节水示范区、农民职业教育基地和集生态产业、人居、休闲为特色的现代农业科技新城区。
�仙海水利风景区。充分利用近郊区位优势和自然生态优势,把生态旅游开发与促进城市繁荣、提升城市品位结合起来,努力建成集休闲度假、运动健身、生态居住、会展经济等功能为一体的国家级生态旅游经济区。
�江油工业开发区(攀长钢配套产业园)。重点发展冶金、机械及建材、化工、能源、新材料产业,形成集聚力强大的冶金产业集群,建成全国重要的特种钢生产基地和钛材基地。
�游仙经济试验园区。大力发展无污染工业及第三产业,形成新材料、汽车工业、医药食品、包装、建材和建筑安装企业群,建成科技城中小企业创新创业的基地。
�三台工业等开发区。积极接受科技城的产业辐射,重点发展纺织丝绸、食品加工、生物能源等产业,以工业化推动农业产业化。
�第三节 构建大城市框架,推进现代化城市建设
�坚持“规划高起点、建设高质量、管理高水平”的原则,搞好城市规划,构筑现代化组团式“一心两区”百万人口的大城市框架。“一心”为中心城区(包括涪城区、游仙区),“两区”为江油和安县,各个片区之间利用自然山水和城市绿化有机分隔,形成科技城集自然、文化和休闲景观为一体的山水园林城市特色。重点建设“三点两线”,即中心城区、江油城区、安县新县城“三点”,绵江、绵安经济走廊“两线”。到2010年,城市建成区面积达100km�2以上,城市人口超过100万以上。
�加快建设城市基础设施,着力提升城市现代化程度、文化品位和环境质量。重点抓好二环路建设、一环路改扩建和以绵江、绵安、江油至安县、江油至游仙、绵阳至仙海、绵阳至农科区快速通道为重点的城区进出口道路提升工程建设,实施公交优先战略。加快水环境工程建设,开发建设青义和环三江湖城市新区。加快城市供水、排水、燃气扩容、城市信息、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市中心医院改扩建等医疗卫生保障工程建设,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完善城市文化设施,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加强社区规划建设和管理,强化社区的综合管理和服务功能。
�加强大城市综合功能建设,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努力打造川西北科技、经济、信息、金融、交通物流、教育和文化中心。有计划、分阶段地开展各项创建活动,以“天蓝”为目标,实施净化工程;以“地绿”为目标,实施园林城市工程;以“水清”为目标,实施水环境治理工程;以“人和”为目标,实施文明创建工程。
�第四章 坚持工业强市战略,建成先进制造业基地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特色、优势、高科技工业,注重速度、质量与效益并重。到2010年,全市工业总产值实现120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345亿元,年均增长16%。
�第一节 着力打造百亿企业,壮大工业规模
�做强百亿企业。支持长虹公司通过投资扩张、引资合作、择优扶强、积极参与国际分工等途径,加大对高端信息技术与产品的开发力度,重点实施高端视听、移动通讯终端、空调、电池等项目;支持攀长钢大力实施企业技术改造,力争通过3~5年的时间,形成特种钢综合成材100万吨、钛工业成材1万吨的生产能力;支持九洲集团加快实施空中管制系统和宽带综合信息网络系统等技改项目;支持新华公司以引进和重组改造为手段,形成100万台汽车发动机及10万辆汽车整车的生产能力。
�加快优势企业发展。积极争取国家和省重大产业布局绵阳;支持重点企业对外扩张和重组,强力推进技术进步,迅速实现一批优势企业的产能扩张和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到2010年,产值30亿元以上的企业力争达到5户,产值�10亿~�30亿元的企业力争达到15户。
�大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和服务力度,引导和带动全市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争取用5年时间,培育200~300户成长型中小企业,产值达亿元的成长型企业达到100户以上;规模以上企业数力争突破1000户。
�第二节 壮大支柱产业集群,发挥产业集聚效应
�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以长虹、九洲为龙头,重点发展数字家电、网络通信、数字多媒体终端等技术和产品,发展长虹配套产业,建成西部重要的电子信息产品研发制造基地。到2010年,长虹配套产业集群销售收入达到100亿元,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达到58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110亿元。
�壮大食品产业集群。抓好食品原料基地建设,加快畜牧和粮油食品加工企业的发展,改善和提升香烟、酒类产品品质,巩固发展传统特色食品。到2010年,食品行业销售收入达到10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35亿元。
�打造冶金产业集群。依托攀长钢,大力开发特种钢产品,延伸产品链,成为集聚力强大的冶金产业集群,建设全国重要的特种钢及钛材产品生产基地。到2010年,全行业销售收入达到11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35亿元。
�培育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制造产业集群。以新华内燃机等企业为重点,主动接受成都、重庆汽车配套产业辐射,大力发展汽车发动机、方向机、转向器、汽车电子电器设备等产品及零部件的生产,建成四川重要的汽车整车、发动机及配套零件的制造基地。到2010年,全行业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工业增加值28亿元。
�发展建材化工产业集群。努力提高水泥生产的装备水平,优化技术结构、品种结构和区域结构,全面实施水泥生产节能降耗综合工程,开发新型装饰材料、轻质墙体材料等产品,支持北川建设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到2010年,建材行业销售收入达到3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10亿元。发展高纯精细的铬、磷、钙等系列无机化工产品,发展天然气化工,扩大化肥、民爆、甲醇、甲醛、乙醇生产能力,开发膨润土资源,到2010年,全行业销售收入达到5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15亿元,支持银河建化建成全国最大铬盐研发基地。
�发展纺织产业集群。提高纺织、印染技术,不断延伸下游产业,壮大纺织(缫丝)、织造、印染、服装等企业规模,形成经济外向度较高的纺织产业集群,构建绵阳――三台纺织工业走廊。到2010年,全行业销售收入达到3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8亿元。
�提高建筑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完善勘察、设计、施工和监理队伍建设,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积极承揽重点工程和民用住宅建设工程,努力发展对外工程承包。
�第三节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充分利用军民两种资源、两支力量,以人才、技术为本,立足国防军工科研院所科技优势和现有产业基础,发展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兴先导产业,重点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及精细化工产业、先进制造业、环保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
�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发展嵌入式软件、信息化数字化系列电子产品、基础元器件类产品、医疗电子产品、机床数控设备、工业机器人、自动化控制系统、智能化综合监控系统、网络入侵检测系统、高功率二极管泵浦固体激光器、高能电子加速器、工业CT等。
�生物及精细化工产业。应用基因克隆、转基因、遗传繁殖和胚胎移植等技术发展现代生物制品。发展以天然药物提取和纯化、基因工程药物及化学合成药物为代表的一、二类中药新药,加强复方中药的继承与发展。开发利用高芥酸菜子油资源,提炼多种脂肪酸,发展塑料薄膜的抗粘剂、皮革助剂、造纸助剂、纺织助剂等系列脂肪酸酰胺产品,发展高效、低毒、安全的合成农药和除草剂等产品。
�环保产业。以中物院军转民产业园和西南自动化研究所为依托,建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环保产品和装备生产基地。重点发展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综合处理成套技术与设备、燃煤烟气电子束辐照脱硫脱硝技术与设备、液电效应污水处理设备等。
�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高性能磁性材料、高分子材料、两面顶高品级金刚石超硬材料、高性能电池等新材料产业。
�先进制造业。重点发展全数字化超声诊断仪、肿瘤超声无创聚焦刀、溅射式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WB系列智能电量隔离传感器/变送器等。
�第四节 提升传统产业生产技术,�提高经济运行质量
积极采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通过宏观调控金融、财税、投资等政策,积极支持机械、食品、冶金、建材、轻工、化工、纺织等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鼓励企业开展以节能降耗、提高生产经营效益为目的的技改工程建设。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优化产品结构,淘汰落后技术和浪费资源的生产设备,着力提升工业技术装备的集成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延伸初级工业产品的产业链,生产高技术、精细化、附加值高的下游产品,提高工业效益。大力培育和提升骨干优势传统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组织实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项目200项。
�全面加强企业管理,增加企业效益。以质量管理为重点,全面提升产品质量,提高产品竞争力;以成本管理为重点,在原料、生产、消费、废弃物处置的各个环节实行严格的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控制指标,降低物耗和能耗;以资金管理为重点,提高资金运行效率。
�全面实施“名牌战略”。广泛实施“质量兴市”工程,着力培育绵阳品牌,争创中国名牌产品2个,四川名牌产品20个,国家免检产品2个。引导30家企业开展ISO9000、ISO14000、ISO10012、HACCP等质量认证工作。
�第五章 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坚持城乡统筹、三大产业联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战略方针,努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重点解决农民行路难、饮水难、教育难、就医难等问题。
�第一节 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以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观光农业、外向农业、品牌农业”为目标,以发展近郊都市农业、丘区商品农业、山区生态农业和促进农民增收为重点,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种植业。按照“产业调优,质量调好,规模调大,效益调高”的发展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改良品质和区域开发为重点,突出资源优势和自然优势,积极调整区域布局和优化品种结构,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的农产品。加快稻麦良种、反季节蔬菜、优质蚕茧、中药材、特色水果、高芥酸油菜、名贵花卉、绿色茶叶等八大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稳定粮食生产能力,改造2.67万hm�2中低产田,建好国家商品粮基地,实施粮食优化工程,确保粮食安全。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开发和生产出一批档次高、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高的“绵阳产”优质名牌和拳头农产品,使优质农产品的比例达到80%以上。
�养殖业。加强良种、饲料、技术推广等服务体系建设和商品基地建设,以提高产品质量和安全为重点,大力发展集约化养殖。突出发展优质生猪、土鸡、肉牛、肉羊、肉鹅、獭兔和高产奶牛、蛋鸡等无公害、草食性、节粮型畜禽的生产。大力调整品种结构,逐步实现畜禽产品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系列化加工,延长优势畜禽产品的产业链条,初步构建起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的现代畜禽生产体系。积极保护和合理利用渔业资源,调整渔业结构和养殖品种,以发展名优特新水产品、建设无公害渔业基地、培植养殖大户为重点,大力发展水产业。
�林业。以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和生态绵阳为目标,继续推进以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为重点的生态建设,合理开发利用森林生态资源,大力发展工业原料林、优质经济林果基地,适度发展人造板和纸浆生产等林业加工业。
�第二节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
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经营的龙头企业。紧紧围绕优势特色农产品开发,努力培育、引进一批经营规模大、经济效益好、科技含量高、对农户带动能力强、为国家创税多、发展后劲足的龙头企业和产业化集团。到2010年,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230个,农产品加工经营销售收入实现160亿元,年均增长30%。努力打造年销售收入50亿元的龙头企业1~2个,20亿~50亿元的龙头企业5个,�10亿~�20亿元的龙头企业6个,1亿~10亿元的龙头企业10个。
�进一步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大农业科技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的力度,加强关键技术和科技成果转化,科学使用肥料、农药和农膜,培育引进优质、高产、高效的新品种200个。健全农产品市场、信息、安全检测检验、良种等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各类农产品流通服务组织、中介服务组织、民营科技组织和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搞好全程社会化服务。加强水利、植保、畜牧兽医、林业和水产等专业化服务。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加强产品品牌建设,推进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按照国家、行业标准,开发一批名牌产品。
�第三节 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快农村道路、水利、电网、通讯和信息体系建设,以通乡油路(水泥路)和通村公路建设、管理、养护、运输一体化为工作重点,基本实现“乡乡通油路(水泥路)、村村通公路”,95%以上的行政村通客车,解决农民行路难问题,基本实现农村公路“建、管、运”一体化;解决农村安全饮水问题;构建农村广播电视服务体系,建设乡镇文体中心,完成广播电视“村村通”任务。推进沼气池建设;统筹规划,适当调整农村居民点布局,引导农村人口适度集中居住,推进农民新村建设。
附:绵阳市“十一五”新农村建设重点工程
�◇解决全市65万农村居民饮用高氟水、高砷水、苦咸水、污染水和血吸虫病区、微生物超标等水质不达标及局部地区严重缺水问题。
�◇建设以沼气池、改圈、改厕、改厨为基本内容的农村户用沼气,以及部分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大中型沼气工程。新建沼气池15万口。
�◇每年建成农民新村示范点30个。
�◇每年引导培训农民工30万人次、技能培训3万人次。
�◇完善农村卫生事业。基本完成乡镇卫生院建设。
�◇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项目。
�◇水土保持。以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为重点,坡改梯81739hm�2、沃土程99480hm�2。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800km�2。
�积极推进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探索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继续执行农业补贴政策,努力开拓农产品市场,保持农产品价格的合理水平。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扩大劳务开发基地建设,转移农村劳动力120万人。加大农村扶贫开发力度,扎实抓好新村扶贫、产业扶贫、劳务扶贫、移民扶贫等四项扶贫工程的实施,帮助10.5万农村低收入居民脱贫。
�深化农村改革。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完善土地制度,逐步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健全征地的合理补偿机制;全面推进乡镇综合改革,基本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农村医疗、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和水利管理体制等综合改革任务;探索和发展农业保险,办好农村信用社;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加强农村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
�第六章 努力扩大内需,推动第三产业发展
�按照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要求,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城镇就业机会,努力改善人民生活。
�第一节 积极发展旅游业
�按照“整合资源、分出梯队、整体运作、一致对外”的发展思路,以“走近两弹一星,体验原始山水,探源李白文化,休闲神奇绵阳”为形象定位,进一步创新旅游产业发展投融资体系,大力招商引资,整合旅游产业资源,突出特色,打造精品,全面提升旅游产业。
�转变旅游增长模式。大力发展大众观光旅游,积极拓展商务会展、度假休闲、文化探源、生态旅游等专项旅游,围绕旅游办工业、办农业、办服务业,加强旅游商品、旅游纪念品开发经营,重点推出一批反映绵阳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和旅游纪念品,形成集观光、休闲、健身、购物和文化娱乐为一体的多层次旅游产业。逐步实现旅游产业由数量规模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增长型转化的发展模式。
�加强绵阳旅游目的地建设。重点开发“两弹一星”中国科技城、李白故里―窦�山、文昌帝乡―七曲山、西部温泉之都―千佛山、大禹故里―西羌猿王洞、大熊猫故乡―王朗白马风情、仙海水利风景区等旅游品牌,推进嫘祖、小寨子沟、�江、鲁班湖等景区建设,做好武都水库旅游开发前期工作。保护旅游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文化品位,加快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九黄东线绵阳段的建设和管理,改善绵阳旅游内环线道路体系。完善通信、供水供电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挖掘地域文化底蕴,奋力推进文化创新,发展旅游文化产业,逐步建成高质量的旅游目的地。
�强化旅游宣传促销。进一步完善旅游宣传促销工作体系,改进宣传促销方式,加大宣传促销力度,立足国内市场,开拓国际市场,大幅度增加入境旅游人次,确立绵阳在四川旅游的地位。
�增进区域旅游协作。进一步加强与成都、德阳、阿坝等市州的合作,增加九黄东线的市场竞争力,积极推动王朗・白马与九寨、黄龙金三角旅游圈的形成。进一步加强与成都、德阳、南充、广元、汉中、西安等地的合作,推进三国蜀道旅游的发展。
�改善旅游管理。加快旅游企业体制改革,培育若干旅游骨干企业,形成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的大型旅游集团。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提升旅游产业信息化水平,推进标准化旅游服务,强化旅游服务技能培训,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争创最佳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2010年,旅游总收入达到120亿元。
�第二节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优先发展信息服务业。重点拓展系统集成、计算机软件、电子信息交换网络、因特网接入、国际联机检索、商品价格信息等服务业,建立起高效、畅通的现代化信息网络。
�壮大物流服务业。新建皂角铺集装箱货运站、高新区物流中心和塘汛、游仙公路货运站及江油仓储物流中心等,形成“环网相连、结构合理、衔接通畅、舒适便捷”的客、货交通运输体系。发展商贸流通、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多式联运、网上销售等服务业,构筑便捷、高效、开放的物流体系。
�发展金融保险服务业。加快信用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加强地方金融机构的培育,壮大城市商业银行,积极创建农村合作银行。鼓励国外金融机构和国内股份制商业银行落户绵阳。完善和规范保险市场,不断推出适应生产力发展和人们生活需要的险种。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努力培育和完善绵阳风险投资市场。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市场,鼓励企业上市,发行债券,设立绵阳科技城产业基金。大力发展商业保险业。
�鼓励发展新兴中介服务业。按照“市场准入,总量控制,协调发展”的原则,规范发展经济鉴证类、社会服务类等中介机构。重点扶持科技服务类中介机构,促进中介服务的社会化和产业化,初步形成种类齐全、专业化程度高、运作规范、与科技城建设配套的中介服务体系。
�扶持社区服务业。广泛开展医疗保健、家政服务、养老托幼、法律、心理咨询、计划生育、社会福利等社区服务,加强社区治安综合治理和社区文体活动,使社区成为帮助下岗职工、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的重要载体。
�按照保障供给、稳定房价的原则,加强对房地产一、二级市场和租赁市场的调控,扩大住房消费信贷,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建立房地产信息网络及质量监控、评估体系,促进房地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第三节 优化提升传统服务业
�坚持内外贸结合、零售批发结合,构造各种经济成分和经营方式并存、功能完备的商贸流通网络,积极提升商贸流通业的规模和档次,打造川西北商贸物流中心。培植1~2家具有自主品牌和实力较强的商贸集团。以繁荣城市为目标,完善夜间购物区;在中心城区和重点乡镇形成一批有特色、有辐射力的商业区和中心市场;提升大型市场、骨干商场的规模优势,形成以城市中心区商业为核心、以社区商业为基础的商业新格局。积极建立电子商务平台,支持有条件的行业和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尽快健全社会商业指导与服务体系。
�继续搞好邮政通讯、地质勘察和矿产资源管理、图书发行等事业的发展,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与人民生活提供便捷、高效的配套服务。
�第七章 加强区域合作,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按照核心层、紧密层、辐射层的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不同特点,扬长避短,合理分工,统筹兼顾,加快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 建设区域特色经济
�以科技城建设为中心,根据绵阳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构建特色鲜明、功能各具、优势互补的核心层、紧密层、辐射层。核心层包括涪城、游仙、江油城区、安县新县城,主要围绕科技城建设发展二、三产业,突出发展工业、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紧密层包括三台、梓潼、盐亭及江油、安县的非核心区部分,积极迎接科技城产业梯度转移,发展配套产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重点发展以农产品为主的加工业,加大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做强做大一批龙头企业;搞好劳务开发和扶贫攻坚。辐射层主要包括平武、北川,立足于发挥山区资源优势和民族地区政策优势,大力开发水能和矿产资源,突出发展资源开发型工业、水电及其配套产业和特色旅游业。
�第二节 全力推进县域经济发展
�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决定》,落实政策措施。加大项目支持力度,在项目布局上向区市县倾斜,在项目申报上给予支持,在发展规划上予以帮助。加大财政扶持力度,设立县域经济发展资金和扶贫专项资金,加大对区市县的财力补助,鼓励区市县企业争创名牌、自主创新、壮大规模。强化金融服务,建立金融机构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鼓励区市县政府、企业和民间经济组织按照市场运行方式建立担保机构,政策性担保和贷款项目向区市县倾斜,加快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改革,开拓农村金融服务新模式。调整和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优先保证县域重点项目、重点产业集群和招商引资项目的建设用地。积极探索建立县域工业用地地价补贴和补偿安置办法,建立和完善土地储备制度,鼓励土地使用权依法有偿流动。鼓励各类人才服务县域经济。加大对丘区县和民族地区的扶持,继续做好三台、游仙、梓潼丘区经济示范县工作,帮扶盐亭走出发展困境,认真落实国家有关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每个区市县形成1~2个支柱产业和一批骨干企业,力争培育出两个全省十强县。
�第三节 加快城镇化进程
�继续实施“强化中心,发展两翼,依托轴线,带动全域”的城镇化总体战略,按照高起点、高标准、合理布局的原则,搞好市、县、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发展规划,有序推进城镇化进程。绵阳城镇发展依托一线(宝成铁路)两江(涪江、安昌江)六路(108国道、101成南省道、105成青省道、205南遂省道、302万阿省道、绵盐路)展开,逐步形成以绵、江、安大城市为核心,1个中等城市,5个小城市,31个重点城镇梯次相连、布局合理、功能互补、设施配套、经济繁荣、环境优美、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把绵阳建设成为川西北经济文化中心。
�加快小城镇建设,发展城镇经济。重点发展县城和基础好、潜力大的建制镇和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乡镇。加快乡镇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城镇的社会服务和居住功能。立足于城镇功能定位,发挥比较优势,发展各具特色的城镇经济。把引导乡镇企业合理聚集、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结合起来,大力发展小城镇经济,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和服务业,在城郊和重点建制镇设立工业小区,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区集中。
�第八章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发展后劲
�围绕绵阳科技城建设和全市经济发展目标,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适度超前,拓宽融资渠道,注重投资效益,使基础设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一节 加强交通运输体系建设
�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适度超前,加快发展”的原则,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组合效率和整体优势,尽可能实现旅客在同一地点“零距离换乘”、货物换装“无缝衔接”,形成“环网相连、结构合理、衔接通畅、舒适便捷”的立体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到2010年,全市货运总量达到6000余万t,客运总量达到1.1亿人次以上。
�公路。强化国道和省道公路、县道干线公路主骨架建设和二、三级公路网络建设,提升绵阳城区到各区市县的公路档次,提高全市公路运输综合经济效益。将市辖区到周边市、州、县的公路改建为二级以上公路,县到镇(乡)的道路改建为等级公路,加快旅游公路和民族地区公路的提升改造与建设。完成绵(阳)遂(宁)高速公路及境内的出入口通道、绕城高速公路、省道302线(梓潼、江油、北川段)、省道105线(安县、北川、平武段)、三(台)大(英)公路和三台新渡口大桥;积极准备开工建设成(都)绵(阳)高速复线,启动绵(阳)九(寨沟)高速公路前期工作,着手打通北川青片到茂县的通道。到2010年,全市通车里程达到6292km,公路密度达到31.09km/100km�2,等级公路超过80%。
�铁路。建成绵成峨城际铁路客运专线绵阳段;积极推进绵(阳)九(寨沟)铁路、绵(阳)遂(宁)铁路、皂角铺火车站等项目的前期工作,力争开工建设;筹建北(川)绵(阳)地方铁路。
�水运。加快涪江水运通道建设,逐步实现绵阳境内江河的渠化,提高通航能力,力争实现涪江航运复航。
�空运。加快航空港建设,完善航空港功能,把南郊机场建成旅游机场和成都双流国际机场的重要备降机场。
�第二节 加强水利设施建设
�水利设施建设,坚持兴利除害相结合,开源节流治污并重,通过对水资源的全面节约、有效保护、优化配置、合理开发、高效利用、综合治理和科学管理,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
�继续加强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十一五”期间,建成武都水库、燕儿河水库,争取张家沟水库、开茂水库上马,力争武引二期灌区工程开工建设;完成两座中型水库和八座小一型水库的病险整治;加强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建设;力争完成涪江绵阳段城区防洪堤建设,建设安昌江三期防洪工程,加快区市县城区及重要地段防洪工程建设。到2010年,县区以上城市及一些重要场镇能抵御50年一遇的洪水,全市蓄、引、提水能力达到25亿m�3。
�安全饮水工程。体现以人为本的治水方针,做好城市饮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及实施工作;通过打井、建集中小供水厂等措施,逐步解决农村人口饮水问题。
�节水型社会建设。全面完成节水型社会试点工作。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政策,大力推广节水新技术,使用节水器具。加强城市生产、生活节水系统工程建设。大力推行农业节水灌溉;加快灌区农毛渠系建设步伐;力争全市中型渠堰口门改造工程上马动工;完成示范灌区自动化计量工程的建设。
�第三节 加强能源设施建设
�发挥资源优势,积极有序开发水电资源,适度发展火电,推广能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技术,不断优化能源结构,提高利用效率。到2010年,全市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320万kW。
�优先有序发展水电。加快涪江中上游、泗耳河、虎牙河、北草河、青片河及通口河等水电开发建设。
�适度发展火电。力争完成江电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建设项目,开工建设天然气北二环输气管网工程,争取开工建设江电1000MW级燃煤机组建设工程。
�积极开发新能源。大力开发经济、清洁、可再生的新能源,积极发展农村能源、变性酒精、甲醇汽油、生物柴油等新能源项目。加强浅层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和开发。
�完善电网改造,推广节能新技术。坚持电网建设和电源点建设并重的原则,加强电能输出工程建设,满足电能输出要求;完善城乡电网改造,改善供电质量,扩大电网覆盖面;积极推广节电新技术。
�第四节 加强信息化建设
�坚持统一规划,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把信息网络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合理布局信息网络建设所必需的管网通道,完善现有光纤传输网、固定电话和移动通信网、广播电视有线传输网,加快村通工程的进程。基本建成功能完善、技术先进、运营高效、安全可靠、覆盖全市的宽带高速信息网络。
�完善政务网络平台。在市级各部门接入政务网的基础上,加速区市县、园区及乡镇、社区居委会接入政务网;以政务网为依托,建立政府部门之间以及政府与社会公共之间开放式的信息交换平台,实现全市信息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广泛利用,使行政服务能够通过政务网服务到基层和广大群众。
�建立数字城市的基础平台。利用3S技术(即空间地理信息系统、卫星定位系统和遥感),为党政部门、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人民群众提供现代数字技术服务。
�拓展深化电子政务应用与行业信息化。推广党政综合办公系统,实现网上行政审批与服务,实现教育、旅游、国土资源、交通、劳动保障、农村、水务、林业、城市建设管理、环保、科技、审计、档案、地方志等行业信息化。建设应急防灾减灾联动指挥系统。加速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社区信息化、农村信息化进程。
�第九章 全面发展社会事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初步建立适应全市现代化建设的国民教育体系、科技文化体系、全民健身体系和医疗卫生体系,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第一节 优先发展教育,提高科技水平
�整合教育资源,完成布局调整。加大财政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升教育质量。巩固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对贫困家庭的学生提供“两免一补”政策。巩固和提高民办教育成果。加强示范性高中建设,稳步推进高中阶段教育。继续办好特殊教育。全面实施和加强素质教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骨干教师巡回授课、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服务期制度,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和教师继续教育,进一步优化教师的年龄和职称结构,努力提高教师学历层次和教学水平。大力发展远程教育,打造一批省级“义务教育示范县”。
�发展高等教育。积极争取国防科工委的支持,通过与国防科研院所、国防军工企业共建专业学科,将西南科技大学建成具有国防科技特色的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大学。抓好医科学校、江油师范学校等中等学校的升级和建设工作。鼓励国内外大学在绵开办独立学院,支持兴建民办高等学校。到2010年,全市各类在籍大学生达到12万人,满足科技城建设对科技、经营、管理等专业人才的需求。
�附:绵阳市“十一五”教育发展重点项目
�◇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建成农村现代远程网络,中心小学以上学校全部与市上中心建网,每所村小和教学点,配备教学光盘播放设备和成套教学光盘。开展边远山区寄宿制学校建设。
�◇加强职业教育。在科创园区规划的5km�2土地上,形成有高等职业学校5~7所;改扩建7个县(区)职业教育中心。
�◇完成西南科技大学、绵阳师范学院新校区建设。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建立以高等职业教育为核心、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与企业职工培训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相结合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重点支持技能型紧缺人才和职业教育师资的培养。积极开展订单培养,建立和完善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和创业服务体系。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立职业教育贫困家庭学生助学制度。把绵阳职业技术学院建成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满足科技城建设对高级职业技术工人的需求。
�加强与国内外发达地区的科技合作与交流。实施2~3个重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培育3~5个高新技术出口产品重大项目。认真贯彻落实以《科技进步法》为主体的各项科技法律法规和政策。进一步发展社会科学,加强理论创新,普及科技知识,营造良好的科技发展软环境。基本建立科技创新体系。
�第二节 坚持先进文化方向,繁荣文化体育事业
�加大政府对公益文化事业的投入,保障人民群众享有基本文化服务。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文化产品。积极开展送文艺下乡活动,抓好舞台艺术精品剧目工程建设。继续建设好县、乡“两馆一中心”(编者注:指图书馆、文化馆和文化活动中心),完善基层群众文化活动设施建设,继续实施文化资源信息共享工程、农村电影“2131”工程、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和文物保护工程。加强文化经营、开拓文化市场、整合文化资源、引进民间资本,充分发挥现有设施综合效益。发展地方志事业。抓好档案规范管理和利用服务工作。加强文物保护。大力发展广播电视事业,全面改善全市广播电视基础设施,积极推广数字电视。实施青少年绿色上网工程。继续贯彻《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学校、乡镇、社区为重点,抓好青少年、农村、民族地区和城市体育工作;大力发展赛会经济,进一步提高我市竞技体育的总体实力。
�第三节 完善公共卫生体系,保障人民生命健康
�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完善公共卫生投入机制,改革医疗卫生服务体制和医疗保障制度。完善全市疫情信息网络、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应急医疗救治体系、卫生执法监督体系,不断提高政府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搞好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建设,鼓励和稳定卫生技术人员留在农村为农民服务,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建立和完善对贫困家庭的医疗救助制度,强力推行药品和医疗器械公开招投标工作,解决居民特别是农民看病难、吃药贵的问题。加大地方病的防治力度,妥善解决少数民族偏远地区缺医少药问题。加强妇女儿童保健,抓好县级妇幼保健院的改造。
�建立和完善自然灾害、公共疾病和公共危机的预警处置机制。建立和完善绵阳城市防洪气象监测预警系统,提高对气象、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的预报水平及防、抗、救能力。完善人防工程,加强消防设施建设。强化安全生产工作,加大交通安全监管力度,有效遏制重特大生产事故和交通事故的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第四节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失业、基本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制度,探索和完善“五险合一”征缴管理模式。加快“金保工程”建设,建立安全高效的社会保险信息网络。加大社会保险征缴力度,增强社保基金的调剂能力,确保养老金发放。依法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重点解决非公有制企业职工、灵活就业人员、失地农民和农民工的社会保险。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建立企业年金。规范完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办法,探索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进一步加强社区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加大企业退休人员社区管理力度,提升离退休人员生活质量。继续落实再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拓宽就业渠道,强化公共就业服务职能。进一步扫除农民工进城务工的障碍,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努力创造更加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
�坚持“覆盖面广、水平适度、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原则,逐步扩大公共服务的覆盖面。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确保“两纲”目标任务的实现。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发展,加大对残疾人事业的投入。大力发展老年人服务事业,加快推进养老社会化,积极规划建设城乡综合性的老年医疗康复中心。继续加强计划生育,完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网络,继续推行优生优育,稳定低生育水平。
�第十章 深化体制改革,全面扩大开放
�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改善发展环境,拓展发展空间,加强对外区域合作,以改革促开放促发展。
�第一节 深化体制改革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和政事分开,优化组织结构,继续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推行政务公开,推进电子政务,降低行政成本,提高办事效率,提升服务水平。
�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深化企业改革,加快国有资本战略性调整,提高国有资产运营效率。进一步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推进经营者职业化、市场化。坚持“兼顾公平与效率”的收入分配原则,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鼓励非公有制企业通过股权转让、并购、控股、参股等方式,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和其他各类企业改革。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限制,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以及法律法规没有禁止的其他行业。依法保护非公有制企业合法权益,大力推动行业协会(商会)的发展。到2010年非公有制经济比重争取达到60%。
�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建设,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继续发展资本、土地、技术和劳动力等要素市场,完善产权交易平台。完善商品和要素的价格形成机制。加快实施非政府投资项目核准制和备案制,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和资金筹措方式市场化,建立健全以产业政策为导向,以规划为依据,以土地和环保为约束,与金融、财政、税收等手段密切配合的投资宏观调控体系。
�培育科教文卫的市场主体,深入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对科教文卫的市场主体实行“管办分离、政事分开、分类管理”。深化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全面推行法人负责制和人员聘用制。
�第二节 全面扩大开放
�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工作。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中介组织为依托,以市场化为手段,以政府为指导的招商引资新体系。注重引进项目、资金与引进智力、先进技术相结合,把引进和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努力建好“绵阳出口贸易加工区”,把引进世界500强企业、引进大型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引进外商投资研发中心作为工作重点。积极吸引外商来绵兴办投资性公司、设立跨国公司办事机构和技术研发中心。鼓励外商以独资、合资、合作、入股等方式进入绵阳高新技术行业、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环保产业以及基础设施等领域。积极争取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努力拓宽融资渠道。
�努力拓展国际市场。深入实施以质取胜和科技兴贸战略。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企业主体、共同发展”的原则,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以品牌、技术等参与国际国内的资产重组。积极稳妥地扩大境外投资,发展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不断培育出口名牌产品和支柱产品,建好绵阳国际商务服务中心。积极发展代理、转口、服务、补偿等多种贸易方式,增强出口竞争力,提高绵阳经济的外向度。“十一五”期间,进出口贸易年均增速达到20%。
�第三节 加强对外区域合作
�以大开放促大发展。充分利用地缘优势,按照“优势互补、产业互动、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总体要求,积极融入成渝经济区。充分利用重庆、成都的政治、经济、文化、人才等优势,发挥科技、产业、环境等优势,主动接受产业辐射,开展双向合作交流,实现错位融合发展。机械制造业,主动为重庆的汽车、摩托车、环保等产业配套;高新技术产业,主动为成都的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配套;机械冶金产业,主动为德阳的重大装备产业配套。构建成德绵高新技术产业带最具活力的增长极,推进成都经济区的建设。充分利用西南六省区市七方经济协调会、西南经济区市长联席会和友好城市等政府间的区域经济合作联系平台,积极组织企业参加中国西部博览会、中国东西部合作与贸易洽谈会、东亚南亚经贸洽谈会等大型区域经济贸易洽谈会。充分利用泛珠三角“9+2”经济合作成果,全面加强与海内外的联系,主动到东部沿海城市和港澳地区精心筹办高规格、高水平的大型招商引资活动,切实建设好泛珠三角“9+2”绵阳示范园区。
�第十一章 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和谐绵阳
�坚持以人为本,着力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兼顾各方利益,积极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绵阳。
�第一节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进一步健全民主制度。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加强城乡基层政权和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完善居(村)民自治制度。加强社区民主建设,坚持和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业民主制度。进一步实行政务、厂务、村务公开,扩大基层民主。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和民主党派的民主参与、民主监督作用。做好民族、宗教、侨台、外事工作,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坚持从严治政,依法行政,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推进政府工作法制化。提高各级领导干部法律素质,建立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清正廉洁、作风优良的公务员队伍。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加强对事关发展、民生等政府重大决策的监督,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促进廉政建设制度化。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继续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和邪教组织,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努力把社会不稳定因素解决在基层。搞好“五五”普法教育活动,提高市民的法制观念,加强基层的“两所两庭”建设。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坚持科技强警,强化司法监督,保证严格执法和公正执法。
�第二节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宣传,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认真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营造团结合作的社会氛围及和睦相处的人际环境。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倡导新风。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形式和新载体。积极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活动,力争2008年建成全国文明城市。大力推动和谐社区、和谐村镇的建设,增强社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形成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长效机制。加强人民武装机构的组织建设,增强全民国防观念。深入开展军民共建、拥政爱民、拥军优属活动,实现军地和谐。加强文化市场和新闻出版市场的监管,坚持不懈地“扫黄打非”,营造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的社会文化环境。
�第三节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从体制、政策、技术、管理等方面入手,采取综合措施,根本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抓好循环经济试点企业,重点推进冶金、化工、建材类等能源消耗大、工业废弃物排放量多的企业的综合治理,实现内部物质流和能量流的高效循环。加强综合利用,抓好农产品和矿产品的综合利用,全面推行工业废弃物和城市生活垃圾的再资源化,对城镇生活废弃物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再资源化→焚化→掩埋的程序进行有效处理。抓好循环经济园区试点,对传统的工业开发区进行生态化改造,构建园区内循环型的资源流、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和技术流高效耦合系统。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大森林、灌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保护力度,继续实施退耕还林和生态移民工程。到2010年,初步建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附:绵阳市“十一五”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重点工程
�◇完成人工植苗造林8500hm�2,封山育林28700hm�2,飞播造林33200hm�2。
�◇完成退耕还林2.2万hm�2,配套荒山造林1.125万hm�2,配套封山育林3.49万hm�2。
�◇实施长江中上游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第二期)。实施低效林改造17.3万hm�2。
�◇生态示范区建设工程。实施涪江、安昌江等重点小流域综合整治。建设三台县、江油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县,安县、平武县、盐亭县、北川县省级生态示范县。对生态脆弱区以及水电开发、矿山开采后的迹地进行植被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
�◇完善绵阳市环境污染监控及应急指挥中心。
�◇工业污染防治项目。实施攀长钢、江油电厂等烟气脱硫治理工程;加强重点企业的废水、废渣、废气、粉尘、噪音的综合治理和利用。
�◇建设绵阳市医疗废物处置中心;建立绵阳市废旧电子电器综合处理中心;建设县级城市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厂。
�◇实施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项目。加强污水处理厂2万t中水回用、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利用、粉煤灰综合利用、5万t浆纸一体化、节水工程等重大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项目建设。
�积极开展争创“中国人居奖”活动。实施水环境治理工程,改造城市污水管网,实现雨污分流;建成“一堤、两引、四闸”,美化“三江”,2010年,城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水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100%。提高城市公共绿化的档次,城市绿化率达到45%;继续推广“绿色汽车”,汽车尾气达标率超过90%;扩大烟尘整治区域,提高清洁能源使用率,使市区大气环境质量达到或优于Ⅱ级天数占全年天数90%以上。加大噪声治理,区域环境的噪声平均值小于60dB。
�第十二章 强化规划实施,全面建设小康绵阳
�《纲要》是人大通过的法律性文件。因此,只有依靠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依靠全市人民的艰苦奋斗和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使绵阳经济社会发展步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第一节 实施人才强市战略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着重培养党政机关管理、职业经理、专业技术等人才,激发人才创新、创业的动力和热情。多渠道引进国内外专家、优秀拔尖人才、学科带头人、高新技术专业人才、产业界的经营管理人才等,推动科研单位人事管理制度改革,鼓励科研人员以多种方式参与绵阳科技城建设。建立健全多种形式的人才奖励机制,重奖有重大科技发明、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继续实施和完善“科教兴绵杰出贡献奖”的评选工作;建立和完善人才市场体系,促进人才合理流动。
�第二节 加强重大项目建设
�树立抓项目促发展的观念,充分发挥规划的导向作用,有效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积极利用外资,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储备和开工建设一批关系全局、意义深远、带动作用广泛的上档次、上规模的重大建设项目,增强绵阳发展后劲。重点抓好交通邮电、能源水利、生态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和大中型工业技术改造项目。全面加强项目管理,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资本金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合同制和后评价等制度,政府投资工程实行代建制,充分发挥会计、审计、公证、律师、监察等机构在工程建设中的职能作用。建立投资风险约束机制。
�第三节 切实增强规划的权威性
�加大对规划的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对总体规划及实施重要性的认识,增强规划的权威性。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为顺利完成“十一五”目标提供组织保障。加强组织协调,各级各部门树立长远发展的观念。自觉以规划指导各项工作,健全领导、群众、专家相结合的决策机制和论证制度,推行重大决策事项公示、听证制度。围绕总体规划安排确定年度工作目标任务和重大项目。实行规划目标责任制,对规划中的目标任务、重点项目、重点工作和政策措施,要明确部门、落实责任,列入政府考核目标。发展改革部门要跟踪分析总体规划的执行情况,相关部门要搞好对重点专项规划执行的跟踪分析。
�第四节 建立规划实施的监督评估机制
�积极发挥法律监督、行政监督、舆论监督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政协、各基层组织以及社会团体、公众在规划实施全过程中的监督作用,建立起对总体规划实施社会监督的工作机制。本《纲要》一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法定程序无权变更。市政府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建立规划中期评估制度。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由市政府组织评估,重点专项规划由主管部门组织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规划进行调整修订。当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由于其他重要原因使经济运行偏离规划目标太大时,市政府及时提出调整方案,报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实施。
�“十一五”规划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确立后我市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各级各部门,要从做好历史性大事的高度,充分认识实施“十一五”规划的重要性和艰巨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开拓创新,集思广益,求真务实,为提前完成“十一五”规划的目标任务和全面建设小康绵阳而努力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