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里的中国》真情讲述抗美援朝“英雄儿女”的决然呐喊

时尚
时尚
2020-11-07 16:57
来源:互联网

  “为了胜利,向我开炮”为何力透时空? 《故事里的中国》真情讲述抗美援朝“英雄儿女”的决然呐喊

  在10月23日的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用三个“我们始终没有忘记”,向老一辈革命家、志愿军将士、英勇牺牲的烈士们以及所有为这场战争胜利作出贡献的人们致敬。他说,伟大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必须永续传承、世代发扬。

  铭记是最好的告慰。当“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歌声再次回响,很多人的脑海里自然会浮现出1964年电影《英雄儿女》中的经典场景:战士王成对着步话机大喊“为了胜利,向我开炮!”他手握爆破筒冲向敌人的形象,像一尊雕塑般,永远矗立在观众的记忆深处。

  “王成”是谁?是怎样的紧迫情境,让他决绝地发出那声视死如归的呐喊?这八个字何以力透时空,至今听来仍觉振聋发聩?

  11月7日晚八点档,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联合央视创造传媒、中国国家话剧院共同推出的大型文化类节目《故事里的中国》第二季将播出第二期。国庆期间,第一期《扶贫路上》在新媒体平台收获7个热搜,微博话题阅读量单期累计增长13亿,微信十万加文章达14篇。一条“黄文秀生前最后的信息”带动全网致敬黄文秀和她身后的扶贫干部,学习强国平台3次发文点赞节目,并评价道:“润物无声动人心弦,中国故事就该这么讲。”继首期节目力造新经典之后,本期节目不仅要跟随《英雄儿女》走近英雄岁月里的真人真事,更要用这一代年轻人的方式表达和致敬老一辈的英雄,继续唱响英雄的颂歌。

  《英雄儿女》编剧后人还原创作始末

  翻烂史料、融入经历、饱蘸深情写出“王成的牺牲”

  对于有幸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们来说,对抗美援朝英雄的认知往往来自于小学课本、黑白电影以及一个个家喻户晓的名字。以重新演绎的经典文艺作品为桥梁,让今天的人们更好地理解英雄的选择和牺牲,铭记历史的不屈与奋进,是《故事里的中国》努力破题的目标。

  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之际,《故事里的中国》在众多题材中精心选择了《英雄儿女》这部极具情感共振能力和时空穿透能力的优秀作品。《英雄儿女》改编自巴金先生的《团圆》。《故事里的中国》以此为切入点,打开尘封历史的记忆闸口,引领观众一路去探寻真实的“王成”。

  《故事里的中国》特别请到了《英雄儿女》编剧之一毛烽先生的女儿毛白鸽女士,她细腻还原了当年父亲毛烽和武伯伯(武兆堤)创作故事的始末。

  “要改编大文豪巴金先生的小说,(爸爸)实在心里没底。武伯伯就说,把你在朝鲜战场上的经历融入到剧本里,就是最好的创作经验”,毛白鸽回忆道:“我记得他们刚开始的时候创作非常顺利,可是在写到王成牺牲的时候卡壳了,他们真是费了很大的心思,书都快翻烂了,后来他们翻到《志愿军一日》上面的一篇文章叫《向我开炮》,武伯伯和我爸爸觉得,就拿这个,再结合另外一个拿着爆破筒冲向敌阵的英雄事迹,来写王成的牺牲。就是这样,把王成的英雄形象树立起来了。”

  毛白鸽动容道,“王成”不单是一个人,她的父亲在战场上亲见过很多这样的战士,“像422团的一个连长,子弹全部打完了以后,抱着巨石跟敌人搏斗,最后牺牲在阵地上;还有一个连长王德山,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把最后两枚手榴弹拉响了,冲入敌群。

  《英雄儿女》中,战士们为了让部队能够顺利通过敌军架设的铁丝网防线,在关键时刻用身体搭成人桥,让战友们踩着自己的肩膀冲向胜利。在毛白鸽的叙述中,这一场景来自让父亲毛烽最震撼的老秃山战斗,“他们穿着单薄的军装,铁丝网那个刺扎在身上一扎一个血洞,最后部队顺利地冲到了主峰上,可是有四位战士就再也回不来了……我父亲好多年以后提到这件事的时候还眼含热泪,因为他忘不了这些战士。”

  文艺因真实而震撼。《英雄儿女》并非来自创作者的想象,而是他们用银幕把当年用眼睛看到的东西再现了出来。毛白鸽说:“武伯伯和我爸爸把王成就是当成一个普通的志愿军战士来写的,可是王成的身上又集中了志愿军英雄烈士们最优秀的品质。”

  走近“王成式的战斗英雄”

  在精神接力中,爷孙三代完成超越时空的团圆

  1991年,巴金先生为志愿军战士赵先有写下“王成式的战斗英雄”的题字,而赵先有烈士就是高喊着“向我开炮”,用24岁的年轻生命,换来了67高地攻防战胜利的战士。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以及任何形式使用。
标签:   英雄儿女      王成      故事里的中国      向我开炮      王成连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品牌推荐 时尚衣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