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纪录片:小众题材用文化“破圈”

时尚
时尚
2020-11-18 11:38
来源:互联网

  今年以来,《风味人间》《文学的日常》《探世界》《此画怎讲》等网络文化纪录片的热播得到业界与观众的一致好评,掀起了人们对小众文化的关注。前不久,B站推出的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斩获金鹰奖“最佳电视纪录片奖”,在各大电视节纪录片单元的奖项和提名中也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像《但是还有书籍》这类文化纪录片的“破圈”传播,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媒体纪录片的繁荣发展。在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何苏六看来,“这些年来,网络纪录片通过制作团队和平台方的不懈努力,已经成长为纪录片领域的重要一脉”。

  流行文化参与,实现跨界资源整合

  纪录片如何实现“破圈”传播?邀请明星参与配音或许能让高冷的纪录片更接地气。2009年,由法国导演雅克·贝汉执导的纪录片《海洋》在中国上映时,片方邀请了中国演员、导演姜文担任旁白配音;由陆川执导,中国与美国、英国联合拍摄的纪录片《我们诞生在中国》则由周迅配音并担任中文版解说。一直以来,通过明星配音的方式,可以让纪录片受到更多人的关注,也能给观众带来不一样的体验。

  如今,网络纪录片请来明星为其配音,不仅能用明星的流量为颇具文化气息的纪录片带来更多关注目光,也能让优质内容实现“破圈”传播。其实,一部小众文化题材纪录片的出圈,明星效应是被设计在其中的。今年年初在B站上线的《但是还有书籍》邀请胡歌为其配音,获得网友的点赞。主创团队介绍,“胡歌本人也是热爱阅读之人,选择胡歌显然不仅仅是因为适合,粉丝们被胡歌吸引而来,也被走心的故事留了下来”。无论是胡歌,还是这部纪录片,又或是这部片中提到的任何一本书,都向大家呈现了“真实可爱”这四个字,重燃起人们的阅读兴趣。在B站纪录片高级顾问朱贤亮看来,这不仅吸引了大批年轻观众的注意力,也让不少喜欢纪录片的人对胡歌“路转粉”。

  邀请明星为纪录片配音其实是创新了传统纪录片的表达方式,实现了跨界资源整合。优酷出品的微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邀请了演员林志玲担任分享人,用声音刻画记录了20位匠人的故事并和网友分享;自然类纪录片《被点亮的星球》则由世界级钢琴演奏家郎朗、演员万茜担任主讲人,与观众一起探索、感受、分享关于生命和宇宙的解读与思考。在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梁君健看来,“其实,这是将流行文化资源与高品质的纪录片进行了有机结合,赋予纪录片新的动能。同时,让普通观众能够借助明星的影响力,跨界跨圈感受到文化精品的力量”。

  发掘年轻用户新的需求,用共生内容陪伴成长

  从2011年央视纪录频道成立到2014年《舌尖上的中国》走红,随后《我在故宫修文物》《航拍中国》等一系列优秀国产电视纪录片迅速进入人们的视野,国产纪录片迎来高速发展的时代。今年5月,由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2020》中指出,中国新媒体纪录片迅猛崛起,新媒体共投入约13亿元进行纪录片生产,同比增长18.2%;腾讯视频、优酷与B站不断推出重量级纪录片,正在重塑纪录片规则和版图;与此同时,纪录片的电视传播处于缓慢衰减状态,专业纪实频道格局发生了大规模调整转变。

  长期以来,网络播出纪录片大多是由各网站从版权方购买后,直接搬到互联网上进行播放。此类纪录片是为电视播出而制作的,时间长、节奏慢、重说教的特点明显,对于习惯碎片化、扁平化观看视频的年轻网民来说,显然已经过时。文化学者周逵介绍,“新媒体纪录片从选题策划到宣发营销,以短小、新奇、娱乐、高品质为主,单集一般不超过30分钟,有的甚至每集3~5分钟,来迎合网络快速和网民快捷的需求”。因此,网络纪录片的生产,只有充分发掘年轻用户新的需求,用共生内容陪伴他们成长,才能被观众认可。

  这两年来,网络纪录片基于不同网络平台的用户画像和定位的差异,开始生产适应年轻人的语态与表达方式的优质内容。在地铁上、在办公室的走廊里,抱着手机刷一刷网络纪录片,不仅是潮流,也日渐成为年轻人获取知识、文化的一种新途径,也为他们持续提供着精神动力和文化滋养。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纪录片中心主任张同道对当下纪录片作品评价体系的变化感受颇深。他说:“当我们评价一部作品时,总说豆瓣得了多少分。豆瓣是什么?它背后代表的是成千上万名观众的评价。”纪录片评价体系的变化推动着网络纪录片的发展,用户的评价也决定着网络纪录片内容生产的方向。但是网络纪录片能否守住纪录片的真实底色、坚守文化底蕴、实现创新表达,是创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以及任何形式使用。
标签:   文化学者      纪录片单元      小众文化      文化气息      文化底蕴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品牌推荐 时尚衣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