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岁和30岁,是人生最重要的两个时间节点。20岁仍保有少年天真,但初涉社会的他们,拥有了更多成年人的烦恼。有的人开始反思自己想要什么,有的人会在理想与现实中踌躇,有的人学会了熬夜,还陷入脱发焦虑……
而被誉为“中年前奏”的30岁,有人在事业上初见成绩,情感上享受孤独;有人仍在为生计奔波,试图寻找人生突破;有人已经建立了安稳的家庭,却苦恼于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一代人终将老去,但总有人正年轻。”2020年末,新京报记者对话了四位“二十弱冠”,两位“三十而立”的演艺圈里的青年人。我们试图通过他们的讲述,直面20、30代不同的成长轨迹,以及他们在面对人生新十年时的迷茫与焦虑。
20岁的陈立农,提到最多的词是“平衡”。工作与生活需要平衡,成长与积累需要平衡,沉稳与稚嫩需要平衡,坚持与迎合需要平衡。
学习平衡的过程中,陈立农一步步从两年前面对镜头难掩羞涩的男孩,成长为如今对谈间不断交锋人生思考,对世界拥有自我判断的成年人。独当一面这件事,他正迫切且努力地实现着。
“到了20岁,你认为自己已经算是大人了吗?”
“不会哎。”他思考片刻,“不管你几岁,心里其实都会住着一个小孩。你会把他保护得很好,只是因为很多东西不得已,不敢表现出来。”陈立农很心疼这样的“大人”。他希望自己即便50岁了,也无需戴上中年人的“假面”,内心是什么样,表现出的就是什么样。
成人世界的复杂,20岁的陈立农仍在学习如何“平衡”。
拼命地成长
“但我不知道我在急什么,就是希望自己能(成长)快一点”
我们和陈立农的会面,从7月一直等待到年底。意料之中的不易。
这一年他忙碌的工作节奏,从亮眼的成绩单上便有迹可循:2020年1月1日发布全新的音乐作品,时隔四个月发布首张个人专辑《格格不入》;两档常驻综艺、两场线上演唱会、一部大电影,佐证着他20岁后的身份与野心,不再只停留于音乐层面。
然而,成绩满满的这一年,却令陈立农感到些许不足。他形容这种感觉,就像练肌肉一样,从减肥到有线条可以很快,但从有线条变成大肌肉,却需要很长时间。现在的他只是有线条,距离大肌肉的目标仍很远。他很急迫,总是会思考很多。“有时候会有点儿小崩溃,是因为会有一些累。但这个累不是说工作时间有多长,而是心理上的一些压力,很多方面。”
仅在音乐这件事上,自去年正式签约环球音乐后,陈立农就为自己安排了大量声乐专业课程。在他看来,唱歌是一件很看天分的事,他的天分不是很好,必须不断充实自己。
年初的几个月,陈立农几乎每天都在上课时学唱,下课后练唱中度过。起初陈立农完全听不懂老师讲什么,回家后还要埋头练习好久;甚至有的技巧他练习了几个月都一知半解,直到偶然用自己的方式套用后才恍然大悟。
实际上,那段时间身边的同事总是告诉陈立农,他的进步已经非常快了,“但我还是觉得不够,真的不够。”他不是没有看到自己的改变,只是,音乐是他热爱的事情,但成为职业后他要表现得更好。他想赶快追上前辈们,即便他懂得,阅历造就了不同年龄的能力范畴,“但我不知道我在急什么,就是希望自己能(成长)快一点。”
迈入20岁后,“接受成长速度”或许是陈立农的必修功课。他正在努力寻求工作节奏的平衡,以保证不会因为压力太大,时常崩溃,而把自己搞垮,“很多东西我可能会把它慢慢看得淡一点儿,因为它会成为不必要的负担。就像一句话,一切都是浮云。”
格格不入
“你(走出)自己的舒适圈,就要接受当下很不舒服的地方”
“格格不入”,是陈立农第一张个人专辑的名字。他将这张专辑视作他的“人生展览”。《我梦见你》《一无所知》《卸妆卸装》……陈立农将20岁男孩对人生的观察思考,对自我情绪的消化,都通过音乐娓娓道来。其中,《格格不入》是陈立农对迅猛成长的这两年,最真切的自我讲述——在多数场合里/我试着参与/也想过抗拒/用尽力气。
“格格不入,很大部分在讲我对演艺圈这个工作(的看法)。你(走出)自己的舒适圈,或者是你进入新的领域,第一次碰见你将要面对的生活,必须要克服它。你要接受当下很不舒服的地方。”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