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瑶
明媚的周六,美后肆时景山市民文化中心又热闹起来。
95后年轻人玩手碟、看脱口秀,老人体验琴茶、手作盘扣,孩子和家长们则在戏剧开放日里演绎别样人生。
在青砖灰瓦的四合院,邂逅时尚潮流的新文化。2020年9月开放以来,这座老城区最大的市民活动空间交出了亮眼成绩单——1098场活动接连不断,惠及6万多人次。
作为东城区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的最新实践,美后肆时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力量运营的专业化管理模式,让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精准化、多元化,市民们在四合院里开启文化新生活。
多元供给链接全年龄段
中国美术馆以北、古朴幽雅的美术馆后街中,白色时尚的“美后肆时景山市民文化中心”标识颇为亮眼。
美后肆时,寓意“四季更新,四时更迭,美好永不间断”。朱漆大门内,两进四合院古色古香,青砖灰瓦的中式建筑由回廊相连,雕梁画栋京味十足。这里地上一层、地下三层,面积达5400平方米,每天早9点至晚9点开放,无特殊情况365天不打烊。随处转一转,美剧场、美作馆、美食馆、美阅馆、美影馆、美衣馆、美体馆、美好交流中心等21个活动空间井然有序。
每周日上午10点,家住东四六条、65岁的杨光毅老人雷打不动来这儿。在美影馆,他喜爱的导演李欣从幕后走到台前,开设关于老北京影像的讲座,这让杨老和不少胡同爱好者着了迷。“李欣老师从前门大街、正阳门讲到地安门大街、钟鼓楼,再到我们东四,有老照片、老影像、史料,对我来说简直就是‘文化饕餮’啊!”杨光毅欣喜地说,手里的小本上密密麻麻都是听课笔记。
像杨光毅一样,热爱传统文化的长者们都能在此找到“心头好”:国学、琴茶、非遗、插花、歌舞……任意选择、精彩无限。
传统文化让美后肆时收获了年长的拥趸,脱口秀、文创、现代戏剧、服饰美学、普拉提等潮流玩法,又让这里迸发出新的活力。
周三下班后吃过晚饭,家住东直门的90后曾俊一家来到美后肆时。在美体馆,曾俊换好装备,出拳、踢腿、挥拳,眼神坚定、动作果断,在激烈动感的音乐中,释放力量、放松身心。在隔壁的美好演播厅,爱人则带着5岁的孩子迪迪一起参加斑马戏剧开放日。“小伙伴们,我会严守森林之王的秘密,而此刻,我不得不先告辞了。哎呀呀呀……”装扮成狐狸模样的迪迪,边语气诡谲地说着台词,边夹着尾巴逃之夭夭,惹得全场捧腹。在这个每周一期的戏剧舞台,老师设立情境,孩子、家长们自编台词和肢体语言,推动情节,时而荒诞不经,时而动人心怀。“感觉把我内向的性格一下子变得活泼了,我做梦都能梦到来上戏剧课。”迪迪脱口而出,道出了这里的魅力。
不用特意抽出整块时间,也不必开车大老远奔商圈,美后肆时的开放,让像曾俊这样的上班族家庭,在下班后的碎片化时间也能拥有不错的文化体验。“以前街道的公共文化空间一到下午五六点就关门了,我们上班族家庭基本没法参与。现在美后肆时晚上、周末都开放,一家人抬脚就到,各有所学、各有所乐。”曾俊赞道。
从垂髫小儿到花甲老人,从老城区住户到城市白领,美后肆时用高质量、多样化的文化服务供给,链接起了最广泛的全年龄段、多类型受众。
社会力量运营提高效能
美后肆时充裕又精致的文化供给背后,是东城区在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机制上的全面创新。
美后肆时位于东城区景山街道,原是地铁8号线盾构工程用地,2019年工程腾退后,如何使用这块上下共四层、5400多平方米的宝贵面积,成为景山街道的重要研究课题。
“景山街道挨着故宫、景山,寸土寸金,能有这样一块地,简直是宝藏,我们必须把好钢用在刀刃上。”景山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副主任沈楠说,前期通过市民调查,织补老城的公共文化功能成为绝大多数居民的共同需求。于是,景山街道将其改造为街道级的大型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立足景山、服务全市。但在运营方面,探索机制创新,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2020年5月,《东城区公共服务设施社会化运营指导意见》发布,意见详细明确了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的服务标准、第三方主体确定程序、资金保障、绩效管理等各个方面,为美后肆时的运行提供了规范和标准。
按照这个指导意见,东城区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由区财政资金拨款,公开招标遴选优质的第三方公司运行。通过层层遴选,他们将目光投向了深耕核心城区文化服务多年的优和时光团队。优和时光以“重新定义城市文化生活”为宗旨,已运营东城区角楼图书馆多年,并创造出了“非遗52日”“角图夜读”等一批文化IP,形成了一套完善的专业化运营服务体系,备受老城居民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