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剧:贩卖焦虑不如拆解焦虑

时尚
时尚
2021-05-11 04:31
来源:互联网

  家庭教育剧:贩卖焦虑不如拆解焦虑

  从围绕新手爸妈的《虎妈猫爸》、聚焦高考的《小欢喜》《少年派》,到讲述子女出国留学的《小别离》《带着爸爸去留学》《陪读妈妈》,再到近期播出的围绕“小升初”的《小舍得》、“幼升小”的《陪你一起长大》、还有待播的聚焦幼儿教育的《小痛爱》,聚焦升学问题的《学区房》……近年来,教育题材创作不断升温,已然成为当前影视剧的宠儿。

  这些作品凭借现实主义创作风格,用贴近生活的讲述方式,从当下父母的情绪焦虑点切入,直击教育热点话题,直面子女升学、出国留学、代际冲突等教育痛点,引发观众广泛的共鸣和讨论。

  观照社会现实问题,再现家长对教育的期盼

  与以往相比,越来越多教育题材的影视剧主体开始从校园转向家庭,着重探讨亲子关系与家庭教育,而叙事方式也升级到多线群像的模式,更加符合不同风格家庭的教育现状。不过,无论主体如何变化,其观照现实的创作宗旨没有改变,涉及孩子升学、代际摩擦、教育理念碰撞、离异家庭、海外留学、学区房等话题,戳中观众痛点,引发强烈的共鸣。

  近期播出的《小舍得》《陪你一起长大》等剧,延续以往的现实主义风格,从“小升初”和“幼升小”这些教育中的特殊阶段切入故事。《小舍得》是继《小别离》《小欢喜》后第三部聚焦当代教育问题的电视剧,讲述在“小升初”期间父母与孩子之间摩擦和治愈的故事;《陪你一起长大》讲述了四个典型家庭在育儿过程中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长的故事,突出了亲子关系中“陪伴”的重要性;待播剧《学区房》讲述了因儿子“幼升小”购买学区房问题引发的种种闹剧;还有此前刻画出典型“中国式父母”群像的《虎妈猫爸》《小欢喜》《小别离》等,都从不同角度再现了当代家长对子女教育的焦虑与期盼。

  这些作品戳中当下家长的心,将千千万万个家庭面临的问题浓缩于几个“典型”家庭之中,戏剧又真实地再现了升学期间不同家庭面临的现实困境和处理态度,引发观众思考家庭对子女教育的影响。在《小舍得》中,父母“幡然醒悟,决定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而《陪你一起长大》则更是强调了父母在育儿过程中同时也是“育己”,“我也是第一次做妈妈”“爸爸也是第一次当爸爸”,更具社会启发意义。

  在当前“教育热”不断升温之际,影视作品应坚持创作,避免套路与悬浮,在艺术化表达中回应观众期待、直击社会问题。当具有生活气息、倍感熟悉的情节通过戏剧化的方式演绎出来,观众尤其是为人父母者同样的困惑和烦恼借由剧情得以抒发,与剧情产生共情,产生强烈的代入感。

  创作不应贩卖焦虑,也不能不切实际

  不难看出,大多家庭教育剧基本上都是围绕代际冲突、父母间教育理念差异、夫妻情感等话题展开,剧情如何在保证戏剧效果的同时,最大化地还原真实成为一大创作难题。在《小舍得》的总制片人徐晓鸥看来:“《小舍得》在保持温暖现实主义基调的基础下,更多地去思考教育本身,挖掘造成教育焦虑背后的原因。所以这个剧的出发点是‘比较’,而不是‘内卷’。我们不是为了去贩卖焦虑,而是去展现、积极面对和解决问题,回避尖锐和狗血的方式。创作者的这种初心和诚意,我相信观众都是能够看得懂的。”

  《小舍得》中几个家庭在育儿道路上所遇到的困惑来自现实中的原型。故事中,南俪一家为提升女儿数学成绩,全家出动帮忙补习,而父母过度焦虑的后果便是孩子也在暗自攀比。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任孟山表示:“创作不应贩卖焦虑,但也不能不切实际,应该给观众呈现出创作者的思考,给观剧观众留下思考的空间和可参考的路径。”

  教育题材影视作品基本围绕生活在北、上、广、深等大城市的精英及中产阶级的教育焦虑展开,剧中多出现高档小区、重点中小学、高消费场所等场景,被观众吐槽“全是精英家庭且不接地气的焦虑”,很难从中找到认同感。如前些年播出的某剧关注时下热门的“低龄留学热”现象,本是一个好题材,却因剧情脱离实际播出后高开低走。剧中叛逆的儿子、分居的夫妻这样标签化的人物未能将角色的内心立体地展现出来,而观众通过该剧对富裕家庭这一群体的认知也较为浅显单薄。

  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主任编辑赵聪说:“判断一部现实题材作品成功与否,重要在于其是否符合实际、来自生活,这就需要创作者对当下的生活有着更为深刻的体验,在博得收视率的同时也需要考虑实际,做到话题与现实的有机融合。”

  教育题材扎堆,应为纾解负面情绪提供可参考方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以及任何形式使用。
标签:   观众      小升初      小舍得      家庭教育剧      剧情产生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品牌推荐 时尚衣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