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被视作继文学、戏剧、音乐、雕塑、绘画、建筑之后的“第七艺术”,接下来谁会成为第八大艺术?很多人认为会是电子游戏。那么当电影遇上游戏,又会创造出怎样的可能性?如今游戏元素介入电影的作品已经不少,比如正在上映的电影《失控玩家》,获得了不俗的口碑和可观的票房。电影+游戏的联动,正在突破对于艺术创作的更多想象空间。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刘雨涵
新鲜视角获得青睐
单日票房5800万元,上映三天票房正式突破1亿元,《失控玩家》的这个成绩在当下的电影市场已经相当可观。尤其是对于一部非“漫威”“速激”等超级IP加持的好莱坞原创电影来说,这个收获更加来之不易。作为一部科幻动作喜剧,《失控玩家》的最大特点在于该片是在游戏的基础之上架构起整个故事,新鲜的视角获得了观众的青睐。
《失控玩家》中,由瑞安·雷诺兹饰演的主人公盖生活在一款名为《自由城市》的热门游戏之中。《自由城市》的游戏设计基本建立在经典游戏《侠盗飞车》(Grand Theft Auto)之上,还有《堡垒之夜》等不少游戏的影子。盖作为游戏中的非玩家角色(NPC),每天过着循规蹈矩的生活——神清气爽地准时醒来,吃着固定的早餐,喝着咖啡到银行去上班,关键是会定时定点地遭遇玩家来抢银行。直到他戴上专属于玩家的“墨镜”,人格意识觉醒,才发现自己的生活远远超出想象。由此盖开始对抗游戏公司的既定设置,变为“失控玩家”,改写自己的故事并顺带拯救了世界。
这样的剧情设置,让人联想到很多影视作品,比如《楚门的世界》《黑客帝国》《西部世界》《无敌破坏王》《头号玩家》等等。这类虚拟现实的科幻电影作品,早在1982年上映的电影《电子世界争霸战》(TRON)中就有所展现。不过《失控玩家》找到了一种全新的打开方式——游戏的世界观,NPC视角,还有热血中二的独特气质。当电影在游戏的世界中进行推动,几乎可以加载一切元素,《失控玩家》中甚至还出现了美国队长的盾牌、绿巨人的拳头、天行者的光剑等等。
将游戏思维加入电影
游戏元素为电影创作带来了新的突破口,也为越来越被超级IP捆绑的好莱坞电影注入了新鲜血液。但“电影+游戏”并不是简单地把游戏改编成电影,而是以游戏的语言、游戏的视角、游戏的思维方式来对电影进行创新,这才是“影游融合”问题的关键。如果《失控玩家》只是把《侠盗飞车》的游戏在电影中如法炮制,也不会在低迷的电影行情下逆市获得成功。
由游戏改编而成的电影已经有太多的失利之作。早在1993年,就有真人电影《超级马里奥兄弟》上映,却被称为“毁原著”。《古墓丽影》《最终幻想》等系列影片也未能达到预期效果。2017年的《刺客信条》被寄予厚望,结果口碑和票房表现均不尽如人意。
国产游戏改编电影也未能幸免。比如今年春节档上映的电影《侍神令》,改编自畅销手游《阴阳师》,有陈坤、周迅、陈伟霆等实力演员出演,最终却成绩寥寥。今年五一档上映的影片《真·三国无双》,根据同名经典游戏改编,并且集结了王凯、古天乐、韩庚、杨祐宁、古力娜扎、刘嘉玲等一帮大牌演员,最终只收获了一千余万元的票房,豆瓣评分也低至3.9分,不可不谓惨淡。
对于这些游戏改编的电影,“魔改”是观众吐槽的重点,但更关键的是,这些电影只是借用游戏的人物和剧情来讲故事,并没有提炼出游戏本身的内涵和精气神。比如网友就将电影《真·三国无双》称为“一部根据历史改编的小说改编的游戏改编的电影”。显然,照葫芦画瓢并不能满足观众对于“电影+游戏”的期待。
比较成功的游戏改编电影案例是《寂静岭》和《魔兽》,这两部电影精准地把握游戏内核并用电影的语言重塑,才是关键所在。更加高明的是,将游戏思维加入到电影中,会产生更加意想不到的化学反应。比如经典电影《罗拉快跑》中,主人公反复重启的冒险之旅就如同存档复活一般,充满了游戏性。斯皮尔伯格执导的影片《头号玩家》,利用了游戏的视觉语言和思维模式,创新了电影的创作方式。执导了《路边野餐》《地球最后的夜晚》的80后导演毕赣,拥有游走在现实和虚幻之间的超强表达能力,他说这是被游戏所训练出来的思维方式。“我的电影里有很多第一视角的镜头,其实游戏里都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