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九银十”,楼市传统旺季。但2018年,旺季不旺,成色不足之余,快速降温更是超出预期。多个一二线城市新房成交量同比大跌4成,为快速去化,不少地产商如恒大、万科等相继打折促销,甚至有商办低至6折。
这些年来,出现过成交量下降,地产商打折促销的日子,但最后都剧情反转,房价继续往上涨。这一次,会不一样吗?
王雅媛港股圈倾心推出“金九银十降温”系列,和你一同深入中国房市中极具代表性的城市、地产商、地产人物,拨开迷雾,看清楼市降温真相。
“金九银十降温”系列,王雅媛港股圈于10月5日起诚意奉上,敬请期待。
2010年,李军(化名)是温州(楼盘)一家经营皮鞋OEM厂的老板,两年前的金融危机使得工厂订单骤降,经营举步维艰。而与制造业窘境相反的是温州炙手可热的地产业。
08年,温州市区的房价平均也才20,000元/㎡,金融危机时还出现了20%的跌幅。两年后,就连市区“老破小”的均价也普遍达到了30,000元/㎡,市区的平均房价比08年上涨了接近1倍,高过上海(楼盘)、北京(楼盘)的均价。
以当时的房价计算,温州人几乎人人都是千万富翁。那一年,温州瓯江边,绿城鹿城广场配套住宅锦玉园3#楼一套600㎡的滨江一线豪宅,在二手房市场上以10万元/㎡成交。
来源:网络
巨大的财富效应,让李军再也坐不住了,辛辛苦苦干一年工厂,不如炒两套房。他在锦玉园以10万的天价全款拿了一个单位,然后等着房价大涨剧情的上演。
然而,这一次他等来的却是温州急转直下的房价,而和房价一同下沉的还有这片曾经给他带来财富和荣耀的城市。
一、温州炒房团源起
如果要给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寻找代言城市,温州便是其中一个。
改革开放之初的温州,村村点火,户户冒烟。无数的家庭小作坊卯足干劲,生产各类小商品,从不起眼的纽扣、线圈,到打火机、衣服鞋袜,都远销全国。这便是日后举世闻名的“温州模式”。
温州的GDP从1978年的13亿,飞速发展到2000年的822亿元,位居浙江省第三,得益于民营经济的飞速发展,温州也成为全国最富裕的地方之一。
然而,到1990年代末,温州却遇到发展瓶颈。彼时中国已经告别物资匮乏,质量超越价格成为了消费者考虑的主要因素,一向以劳动密集型的低端产品著称的温州,面临着激烈的竞争,成本上升、缺技术、缺品牌,成为温州制造的拦路虎,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但是转型升级之路很艰难,家庭作坊为主的经营模式,缺技术缺管理,加上温州本身高校稀少,从外界引入的职业经理人,和原有经营模式冲突不断。
重重困难之下,手握重金的温州商人开始寻找出路。很快他们发现了比制造业更好赚的一门生意 ——?房地产。
1998年,国家实现商品房改革。温州老板凭借商业直觉,开始用原本计划购买原材料的资金购买房产,结果有的房产一个月便实现了20%以上的上涨。尝到甜头的温州老板们既欢喜又吃惊,继续原套路“复制粘贴”,几轮下来,赚得盆满钵满。
3年后,温州的房价从2,000元炒到7,000元,这些老板们意识到:实业的路,回不去了。
就这样,温州老板饮到中国地产的“头啖汤”。随后,和过去占领全国小商品市场一样,温州人再次占领全国市场,只不过这次变成商品房市场。
二、温州炒房团兴衰
2001年,上海房价才3,000元/平,低过温州,这块香饽饽逃不过温州老板的嗅觉。同年的8月18号,《温州晚报》组织150多个温州人专程到上海买房。
为照顾这帮温州财神爷,上海房产协会甚至收到市政府领导指示:一定要把温州看房团服务好。
看房团受到了上海的热烈欢迎,三天内温州人豪甩5,000万元,买下了100多套房子。两个月后,温州人再次横扫上海滩,6,800万、8,000万、1.2亿,不断扩大的交易额一次次刷新人们的眼球。
来源:温州晚报
攻陷上海后,温州人开始拓展自己的版图,足迹遍及各大中心与省会城市,后来连二线、三线城市也不放过。他们往往大批采购,连片购买,不为居住,只为收租或转手套利,俨然成为操纵楼市的资本大鳄。有媒体估算,“温州炒房团”号称规模10万,携资1,000亿。
来源:网络
而温州人在全国攻城略地的同时,也不忘把自家房价炒上天。
2010年,温州的房价已经比肩京沪,豪宅锦玉园10万的价格更是完爆众多大城市。
上海黄浦江边,豪宅绿城黄浦湾还没上10万元/㎡;
北京长安街,中南海新华门对面的复地天赋(西绒线26号)卖5万元/㎡;
广州珠江边可俯瞰亚运会开幕式举办地海心沙和“小蛮腰”的凯旋新世界,卖6.2万元/㎡;
深圳前海湾,宝安中心区的熙龙湾,卖4.5万元/㎡。
然而,一个三线城市,没有一线城市的经济实力和人口规模,却有着超越一线城市的房价,这预示着房价过热问题已经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