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洪言:财富增长的火车头转向了

时尚
时尚
2019-03-04 11:20
来源:互联网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微信公众号kopleader)专栏作家 薛洪言 

  一向运转良好的理财铁律,2018年被打破了:房价下行、债券违约、银行理财不再保本,除了存款,似乎找不到让人安心的资产。不奇怪,财富增长的火车头,已经转向了。

薛洪言:财富增长的火车头转向了

  1998年,中国启动住房制度改革,福利分房成为过去,买房成了家庭财富增长的火车头。时至今日,国内70%以上的家庭财富都在房子上。

  房子的魔力,在于三十年来只涨不跌。市场中存在只涨不跌的资产,金融机构就会发行只赚不赔(刚兑)的理财产品。刚兑理财产品培养刚兑理财理念,大钱买房子(只涨不跌)、小钱买理财(刚兑),成了投资理财标准动作,而股票等高风险产品,始终难以进入大众圈层。

  不过,一向运转良好的理财铁律,2018年被打破了:房价下行、债券违约、银行理财不再保本,除了存款,似乎找不到让人安心的资产。不奇怪,财富增长的火车头,已经转向了。

  峥嵘十五年:只赚不赔的理财神话

  2003年,国内银行业拉开股改上市的大幕,终于用现代公司治理这把剑,在浓厚的官本位之墙上凿了一个孔。利润和规模成了指挥棒,银行彼此之间互不关心的一团和气开始淡去,竞争滋生,创新有了土壤。

  2004年,光大银行创设了国内第一支理财产品。彼时,成立不足两年、肩负行业改革重担的银监会,很快予以支持,次年就出台《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赋予理财产品合规的身份,理财成为银行存、贷、汇基础业务之外的又一产品形态。

  和大多数新生事物一样,早期的银行理财模式简单,就是赚利差——以较低的理财收益率吸入资金并投放到利率较高的银行间市场中去,心思也单纯,绕监管、调指标这些乱七八糟的事,统统不参与。

  不过,2008年底,形势发生了逆转。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我国出台四万亿刺激计划,银行间市场资金泛滥,收益率下行,银行理财的赚利差模式难以为继。采取类似模式的银行同业业务,也成了难兄难弟,据兴业银行原同业部总经理郑新林回忆,“(当时,)债券资产收益率大幅下行,导致同业业务资产负债的价差不断收缩,同业业务部的盈利能力受到严重打击,直接威胁到同业业务的生死存亡”。

  在共同的压力下,同业业务与理财业务开始双剑合璧,同业理财诞生了。这种新的理财模式,经信托通道绕了一下,就将利率更高的非标资产纳入理财资产池,让赚利差模式起死回生。更妙的是,非标资产的背后多是本行或他行的信贷产品,理财资金涉足非标资产,也就为银行以理财的形式发放贷款提供了绝佳的掩护。赚钱虽然重要,绕监管、调指标更有价值,银行理财揭开新的一页。

  信贷是银行主要利润来源,也是监管重点关照对象。在监管与银行的猫鼠游戏中,银行一直处于下风,同业理财出现后,银行看到了翻盘的希望。以理财资金的形式对产能过剩行业、房地产和融资平台放贷,银行终于摆脱了贷款投向、贷款额度、资本充足率、不良率等监管指标的束缚,可以放开手脚大踏步向前了。

  短短三年内,银行理财余额翻了近两番,2013末就超过10万亿大关。作为不能或缺的通道,信托也迎来黄金发展期。当时,毕业一两年的信托业务员,年入百万并不稀奇。

  银行绕监管,监管很快反制,到了2011年,银行就没了招架之力,银行与信托的合作陷入冰点。所幸,证监会出手了,助了银行一臂之力。2012年,证监会召开券商创新大会,鼓励证券公司、基金公司发展资管业务,银证、银基登上舞台,大资管的黄金时代开启了。2017年末,银行理财和信托理财余额双双超过25万亿大关;证券公司资管和基金子公司资管余额也都达到15万亿左右。照此估算,全国14亿人口,人均购入理财6万元。

  全民理财的背后,让人欲罢不能的魔力究竟是什么呢?

  低风险、高收益,只赚不赔。2013-2016年统计数据显示,金融机构已兑付理财产品中,亏损产品数量占比一直低于0.06%。也就是说,一万只理财产品中,只有6只是亏了本金的,且本金损失率低于10%。

  在只赚不赔的神话加持下,银行理财的黄金时代,走得是步步生风。

  趋势逆转,神话破灭

  理财产品只赚不赔,一般认为是刚性兑付在捣鬼,不过,顶着刚性兑付的帽子,金融机构鲜有机会垫付真金白银。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以及任何形式使用。
标签:   理财      房价      债券      银行理财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品牌推荐 时尚衣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