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道引发舆论哗然的小学生阅读积累题,最终应该引起反思的是老师、是成人,我们一定要用孩子的视角、思维去和他们互动,启发他们思考,不要居高临下,也不要望文生义,更不要抹杀打击。
杭州一小学期末语文试卷上有一道1分的阅读积累题,因为答案五花八门,成为网络热搜,网民直呼眼界大开。题目是《爷爷六十大寿,你会献上什么吉言?》报道称,三年级某班,42个学生,18个空着不会答,16个答案让人无法直视,有8个答“寿比南山,身体健康”。
那些“无法直视”的答案到底是什么?
甲:爷爷过六十大寿,我献上吉言——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乙:爷爷过六十大寿,我献上吉言——岁寒知松柏,患难见真情;
丙:爷爷过六十大寿,我献上吉言——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丁:爷爷过六十大寿,我献上吉言——韩信点兵,多多益善(以上都据《都市快报》2017-06-28)。
有网民认为,孩子们答案的丰富多彩,折射礼仪教育的缺失;有网民提醒,题目出得有问题,孩子没理解什么是“大寿”“吉言”,以为填成语或对联;有网民点评,现在的孩子都是“小人精”,平时爷爷过生日早就送祝福了,但当它变成试卷上的题目,卡住了。
是孩子的脑筋不转弯、不灵光吗?网民的一些跟帖显然有点想当然。报道说,老师在考后对孩子做了追踪调查:为什么会这么写?甲说,姜太公和爷爷都是老人,愿者上钩是希望人们送给爷爷的礼物能够自动上门。丁说,我希望爷爷的岁数活得越来越大,就像韩信点兵,多多益善。丙说,我写了“寸金难买寸光阴”,希望爷爷能珍惜余下的时光,快乐地度过一生。——看看小学生们的“脑回路”,让成年人不得不感觉脑洞大开。假如老师在那条填空题后附加一句“同时说说献上这句吉言的理由”,是不是更完整?孩子的答案也变得可理解,而且有妙趣。或者,将题目设计成多项选择题,给孩子一定思考空间,增长他们的礼仪知识。
所以,看孩子答什么,还要看老师问什么。看孩子答什么,更要看孩子学什么、做什么。
那道引发舆论哗然的小学生阅读积累题,最终应该引起反思的是老师、是成人,我们一定要用孩子的视角、思维去和他们互动,启发他们思考,不要居高临下,也不要望文生义,更不要抹杀打击。
孩子是先天语言学家,词汇、句子、叙事常常在野蛮状态下自动生成,表达总会给人意外的惊喜,甚至是惊吓。此时,成人世界的正面反应,应该是宽容、鼓励、赏识,而不是批评、讽刺、挖苦。
为什么好多孩子进入学校之后,语言表达开始渐渐变得无趣、生硬、贫乏?为什么他们最怕作文?为什么小学生作文就开始抄袭、仿作?那些违背成长规律、教育规律的引导熏陶,可能是主因。
同事的儿子前些天过十岁生日。生日宴上,主持人问他,今天,你最想感恩的人是谁?孩子脱口而出:外婆。主持人引导他:此时此刻,你有什么祝福给婆婆?小子又是脱口而出:祝她长命百岁,永远不能死!
“死”是好多人讳言的字眼,尤其在生日宴上。而一句“永远不能死”,引发全场爆笑。这一意料之外的特别祝福,更令外婆老泪纵横。孩子的妈妈说,儿子两次到殡仪馆去给祖辈送葬,他对死亡有些莫名的恐惧,以前在家里说过他想活到300岁。所以,那天生日宴上原创的祝福,孩子是有观察积累、思想基础的。“永远不能死”,估计要让所有亲朋好友记住一辈子,这是个性表达的魅力。
不过,当孩子把这句话作为献给长辈的吉言写进作文、试卷里,老师会有什么评价?符合既定的标准答案吗?我不知道。当然,经过多重写作训练、分数教育的孩子,他们在作文里在试卷上,还会有灵性表达、自由发挥吗?我没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