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每天把报纸夹在送报绳上。
报纸投递员一个小小的建议和善举,为腿脚不便的老人解决“大问题”;订报30年的读者,至今记得第一次看到晚报时的耳目一新……作为一名晚报记者,作为大连新闻传媒集团的一份子,在采访中,记者被读者对晚报的情怀感动。同样的,作为陪伴我们这座城市30年的报纸,我们的采编人员和发行人员,也都在为给读者服务而努力,采访中我们同样为同事们感到自豪。
一根送报绳背后的暖人故事
沙河口区春柳街16号楼3楼的窗口外,垂着一根绳子。谁也不知道,这窗外为什么要挂根绳?只有住在3楼的侯大爷知道,这是负责给他送报的大连新闻传媒集团投递员王忠的“送报绳”!对于住在3楼的侯大爷来说,这根绳子太重要了,每天将报纸送到他的窗口。
侯大爷是晚报的老订户,家住3楼。以前下楼拿报纸,再遛个弯,是他一天日常生活的开始。可是从半年前,他的风湿病加重,行动不便,无法下楼。“不能动弹了,看报纸就更成了唯一的消遣,我真是早上起床就盼着报纸来!”可是让家人天天5点去拿报纸显然不现实,有时候看着老伴忙碌,侯大爷也不好意思打发她下楼。偶然一次,他跟春柳发行公司的投递员王忠说起此事,王忠建议,他可以在窗户上绑一根绳子,垂到一楼。“每天早上,小王来把报纸夹在下边的夹子上,然后他按响我家的门铃,我就知道报纸来了!”采访时侯大爷说,下雨天王忠甚至还细心地把报纸装到塑料袋里。他不用下楼,拉动绳子就能把报纸运上来,这个建议简直太好了!
而做了11年发行工作的王忠则表示,他觉得这没什么。一些年龄大的订户有时候有这样那样的困难,只要能做到,他都想方设法帮助订户。“谁家没有老人?体谅他们是应该的!”不善言辞的他腼腆地笑着说。
难忘30年前读晚报的欣喜
采访中,发行人员带给读者感动,读者也同样带给记者感动。“我还记得第一次看到晚报的情形,就觉得耳目一新,太好看了。”家住二七广场的刘先生,从第一次读晚报至今,他已经是一名订报30年的老订户了。“我现在的生活特别规律,每天上午都是我的读报时间。”刘先生说。
刘先生退休前一直在工厂做技术工作。他说当时单位都统一订报,像《人民日报》《大连日报》之类的党报,他们每天上班都看,了解党的政策。第一次看到晚报时是在一个报摊。“当时报纸上具体有什么内容我记不清了,就觉得内容特别丰富、有意思,跟党报完全不一样。”从那时起,刘先生就自己花钱订晚报。“我喜欢看晚报的体育新闻,也关注国际新闻和大连人身边的事儿。”刘先生说,因为每天读报,一些报道对他很有警示意义。比如他好几次接到各种欠费和被透支的电话,对方都是南方口音。刘先生都干脆挂掉。“报纸上都说了,有问题直接咨询银行或者通讯公司的客服,不给骗子可乘之机。”
期待您讲述与晚报的故事
采访中,很多读者也注意到了,晚报目前的一些改变。记者听到大家说的最多的就是“字号加大了”。很多年纪大的读者对此十分赞同。
读者刘先生则表示,他注意到晚报的文化版恢复了“今日导视”和“推荐影视”专栏,对于爱看电视的读者十分便利。李女士等人则表示,晚报刊登的网络热点,现在除了扫描二维码上网阅读,还能在当天报纸上找到相关内容,这样不仅方便年轻读者,也方便老年人。“以前我们家只有我会扫描二维码阅读,我母亲不会,总等我回来问我。现在她每天看报,还能主动跟我讨论当天的热点问题呢。”李女士说,晚报的这些改变和提升,都说明,这张报纸真的是心系读者,愿意倾听读者心声。
真的要感谢读者,感谢你们对我们这张报纸的认可。当然,我们也期待倾听您的意见和声音。无论您是年轻读者还是老订户,您和我们这张报纸有难忘的故事,或者您和发行员之间有感动的瞬间,可以拨打热线电话84323110,与我们的记者联系。
文/本报记者徐瑾 图/本报记者高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