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上作文”为高考作文加分(组图)

时尚
时尚
2019-03-20 03:32
来源:互联网

“堂上作文”为高考作文加分(组图)

 

“堂上作文”为高考作文加分(组图)

 

“堂上作文”为高考作文加分(组图)

 

“堂上作文”为高考作文加分(组图)

 

本版撰文/羊城晚报记者 何 晶


实习生 何淑君
曾经登上《羊城晚报》“堂上作文”栏目的多位同学今年高考语文科取得优异成绩,有的作文接近满分
高考成绩放榜,各方报来贺电!曾经登上《羊城晚报》“堂上作文”栏目的多位同学取得了优异的语文成绩,比如广东实验中学易晓颖语文143分,其中作文58分;高州中学的邓翔天以高分夺得茂名理科状元,语文129分,已被清华大学预录取;与“堂上作文”合作多年的广东实验中学教师邓翅跃,他带领的班级高考语文平均分为123分,全班51名同学共38人语文在120分之上;经常鼓励学生给《羊城晚报》投稿的执信中学教师廖波,他带领的文科班语文平均分为121分,理科班语文平均分为119分……
“堂上作文”栏目如何提高学生作文水平?高考作文高分秘诀在哪里?羊城晚报记者分别采访了多位在“堂上作文”露面的高考语文高分生及语文教师,听他们传授高考作文高分秘笈—
“堂上作文”开版
除了看漫画,还可以读《羊城晚报》
2009年,长期跑教育新闻的时任花地编辑部副主任龚丹枫,在与主管广州市教育研究院高中语文科教研室的谭健文老师聊天后得知,广州学生在高考作文中得分不尽如人意,假大空的文章很多。教研室的老师们调查后发现,不少学生不愿写,老师也不知道怎么教。羊城晚报副总编辑陈心宇、周建平和谭老师敏锐地感觉到,应当运用媒体的力量让学生们爱写作、会写作。
回忆起当时与中学生语文教学研究会的这次成功合作,龚丹枫说:“我们做这个栏目时是有一番狂想的,我们渴望推动广东省中学生语文教学改革,发表学生的优秀习作和小练笔,一改假大空的写作风气,所以提出‘堂上’这个概念”。在这样的思路下,2009年11月9日,“堂上作文”栏目开版了。
“堂上作文”由《羊城晚报》与广州市教育研究院高中语文科教研室、中学生语文协会合办,以刊登优秀的学生堂上作文为主,配有权威专业的“指导教师点评”和极具个性与启发性的“非师点评”,走出一条集学习优秀高考文章与提高文学素养为一体的新路,开版以来深受年轻读者尤其是在校学生的欢迎。
“堂上作文”的非师团队由一批高水准的专家构成,比如中山大学博士生导师、珠江学者特聘教授彭玉平;北京大学文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杨早;广东省作协专职副主席、诗人杨克;羊城晚报首席评论员、高级记者何龙;著名学者胡一刀等,他们推倒了中学围墙,让孩子在应试教育阶段有机会接受高层次的素质教育。
堂上作文既与考试作文同步,又跳出应试圈子,栏目在发掘更多有生命的作品之余,也培育了一些有潜力的文坛新秀,最重要的是,成功获得学生、家长、教育工作者的信任与支持,让这些“潜力股”成为我们忠实的读者。广州六中的郭子健老师说:“我们都对校园达人版尤其是堂上作文有很高的评价,这个版为中学语文在社会的传播上开辟了一个重要的平台,更重要的是在一个个班级、一间间学校打开了一个阅读的窗口,让学生们知道平时除了看漫画,还可以读《羊城晚报》。”
此外,“堂上作文”还走进校园做过各类讲座活动,最有影响的“堂上作文尖子生沙龙”,至今已成功举办五届。活动通常在每年广州市高三“一模”考试后进行,请全市高三的语文老师和优秀学生(作文一模分数必须在50分以上,满分60分)参加,邀请语文考试作文评卷者、出题者、特级语文教师、文学名家等人担任主讲嘉宾,就当年的高考作文情况进行预测、分析等,给高三的语文老师和学生以启发。活动场面火爆,经常一票难求。而“堂上作文”栏目也已经结集成书出版,至今已出版了三册,不仅吸引年轻读者,为语文教育添砖加瓦,也进一步增强了《羊城晚报》的影响力。
最近,“堂上作文”栏目荣获广东省报纸副刊研究会颁发的2014年度广东省报纸副刊好专栏一等奖。
易晓颖[广东实验中学高三(18)班,2015高考语文143分,作文58分得主]:
希望看到更多名家非师点评
语文考完有些失落,准备的素材一个没用上
今年2月21日,广东实验中学易晓颖的作文《温情在,年俗转变又何妨?》登上《羊城晚报》“堂上作文”栏目。在这次高考中,易晓颖取得了语文成绩143分,作文58分的高分成绩。这个成绩让她非常惊喜,但在她的语文老师邓翅跃看来,这是她正常发挥应得的成绩,同时也和“堂上作文”栏目平时的帮助有关。
“在考场上其实感觉自己发挥得并不好,当时写作文的时间只剩下半小时了,也有些紧张。花了一段时间确定题目和开头,之后开始狂写,思路也开始流畅起来。在考试之前积累的作文素材,一个都没用上,写完的时候还是有些失落的,感觉自己考得很糟糕。”58分的作文高分证明了她的担忧是多余的,也从侧面证明了高考作文并不一定要堆砌素材。
易晓颖的作文一直受到语文老师的好评,但她也经历过一段短暂的“失意期”。“从小我的语文成绩都算不错,但高二开始学写议论文的时候有段时间总会离题,感觉是没找到方法,有点儿郁闷。后来写得多,慢慢摸索,也就开始走上正道了。”易晓颖说。
把阅读当放松,多做读书笔记
易晓颖从小就喜欢阅读,家中不缺的就是书,家长在买书方面也从不局限在教辅资料上。“父母一直觉得人应该多读各方面的书,就像吃杂粮一样,对身体有益处。我家的阅读氛围比较好,父母也是爱读书的人,感觉在哪儿都能见到书,这大概是我学习语文不吃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吧。”易晓颖说。
在她看来,多阅读多思考多做笔记是提高作文水平的途径之一。“高中阶段我读散文、小说比较多,看到有思想的文字多琢磨,看到思辨性的文章多学习。虽然学校布置的作业挺多的,但周末用来阅读的时间还是比较充裕。而且,课外阅读就跟放松一样,因为不用刷题啦。”易晓颖说,平时她读纸质书和杂志比较多,微信微博上的文章看得少,“感觉在网络上流行的那些文章比较鸡汤,也比较狭隘”。现在她喜欢作家余光中,也爱上了上“知乎”看各路问答,“感觉很长知识”。
易晓颖透露说,语文老师平常会要求大家做读书笔记,不单是简单地摘抄,还要写上自己的阅读感受,相当于边读边写,这样不仅积累了自己的文学修养,也提升自己的思辨和表达能力。她还把每一次的考试都当做练笔机会,不断反思和总结。
看到自己的文章登上《羊城晚报》,易晓颖很高兴,她希望能在栏目上看到更多名家非师点评,甚至希望能看到更多名家来写同题作文,“平常看到的都是学生的文章,很想看看如果是名家来写同样的题目会如何下手。何龙老师给文章的点评经常很精彩,所以也很期待看到更多名家一起来作文。”
温情在,
年俗转变又何妨?
学生说
易晓颖
除夕时分,三代同堂,每每可见年俗的变迁。爷爷心里,是拜神舞狮的年味儿的逝去;儿子忙着电话拜年,不忘计划明年外订的年夜饭;孙子念叨的,是满满祝福的微信与年内旅游的新风尚……变的,是过年的习俗与形式;不变的,是维系家庭的温情。其实,温情在,年俗转变又何妨?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中华几千年的民族文化积淀、丰厚的民族情感,深深地植根于放鞭炮、祭祖拜神、逛庙会、看舞狮的传统节日习俗中,是每一位炎黄子孙不可磨灭的文化印记。它们曾在漫长的历史中发挥了凝聚举国人心的巨大价值,然而“变者,天下之公理”。社会生活的变迁,不可避免地会磨去传统年俗的久远外壳,电话、网络、微信的便利不知不觉中也会带走往昔年俗的人气。所谓年味“变淡”—逛庙会看舞狮的人少了—是历史的必然。
然而,经济与科技的发展,当真是年味变淡的始作俑者吗?非也。经济与科技的进步,仅仅为我们提供了更为现代的形式,最终效果还取决于人类。电话拜年,若能亲友间欢叙一场,又免掉出行不便,何乐而不为?微信拜年,即时互动,小小的红包传递浓浓祝福,又何尝不可?外出订年夜饭,于三百六十五天中放家庭一日无需做饭的悠闲,感受百千人同庆春节的喜悦,更是无可非议了。将物质生活的改善视为众矢之的,未免过于固步自封了。
说到底,无论是日渐式微的传统年俗,还是方兴未艾的新年俗,所承载的,都是千万个家庭欢聚的快乐温情。新旧更替之间,只要家人享受过年的过程,便是这个节日存在的意义。温情,简单却厚重,它蕴含的,是老人对儿孙平安归来的期盼。是父母对家人和睦、生活蒸蒸日上的向往,是小孩子对热闹和亲情的享受。在永恒的温情面前,一切的新旧年俗都变成了符号和工具,应为人所用,而不是受之钳制。试想,一味地追捧传统年俗或莽撞地沉溺于高科技拜年,如此本末倒置之举,又如何弥补在家人心中造成的失落和创伤?失去温情的“年”,何以为“年”?
年,是一个文化符号,一个文化印记。中国人的温情,在年俗变迁的大潮面前,不应消退。推而广之,所有的中华民族节日,发展的根本,应当只是“温情”二字。
国人啊,温情在,年俗转变又何妨?
2015年广州市高考模拟考试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除夕,年夜饭后,家里人各忙各的。
爷爷看看忙着用电话拜年的儿子,再看看低头用微信送祝福的孙子,不禁感慨:“现在鞭炮不让放了,祭祖拜神也少了,连逛庙会、看舞狮也不多了,这年味儿真是越来越淡啦!”
儿子放下电话说:“爸,新时代有新过法嘛,传统的过年习俗也可以改进啊。我看明年咱们就去饭店订桌年夜饭,又省事,又热闹。”
孙子抬起头抢着说:“干脆咱们家明年利用过年时间一起出去旅游吧!”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800字左右。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老师谈
1“堂上作文”促进作文观念的改变
谭健文[广州市教育研究院高中语文科教研室主任]:
“堂上作文”促进作文观念的改变
从2009年“堂上作文”栏目开办至今,我一直参与其中。构思当时,我想的是改变应试教学或者说作文教学的弊病,扭转作文中注重形式和华丽辞藻、欠缺思想、内容单薄的不良风气。这种扭转不仅需要语文教师内部的努力,还需要借助外部力量。所以我建议开设“非师点评”这一项,让外界专家对文章的文字表达、思想内容等做点评。中学老师认为优秀的文章,外界读来并不一定就好。
“堂上作文”栏目的成立,起到了双赢的作用。《羊城晚报》不仅扩大了读者群体,同时也对广州高中语文教育起到了推动作用,越来越多人关注和参与这个栏目。“非师点评”常常在老师们当中引发讨论,无论意见是赞同还是反对,对作文教学起到的作用都是积极推动的。一些“非师点评”观点非常尖锐,这是正常的,也是应该的,作文教学应当注重更多外界声音。多年坚持下来,“堂上作文”不仅影响了广州地区,甚至对全省的作文教学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促进了许多作文观念的改变。
开栏七年来,“堂上作文”为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了很好的助力。这是广州市中学语文借水行舟之作,借助公众媒体及社会精英推动中学作文教学从观念到技巧全面改进,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有效场所,也已经成为广州教师作文教学与交流、学生写作学习的开放平台,也是广大家长关注和议论的热点。
2“堂上作文”兼具文学性与思想性
邓翅跃[广东实验中学教师]:
“堂上作文”兼具文学性与思想性
作为“堂上作文”的开栏老师,我一直推荐学生的文章给这个栏目发表。这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施展才能的平台,也鼓励学生,让更多同学有写作动力,同时也提供了作文学习的榜样和范例。
这届高考我带领的班级共51人,其中语文120分以上的有38人。这届学生里有不少同学的作文登上过“堂上作文”栏目,比如詹心怡《剥去“形式”的外衣》、郑楚翘《敢为时代弄潮儿》、易晓颖《温情在,年俗转变又何妨?》、许楚婧《没有“谢谢”又何妨?》……在这次高考中,他们也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我经常教学生作文应该写对生活的思考,写自己的认识和思想,而考场作文就是将对题目准确而认真的思考,有条理、有文采地表达出来。刊登在“堂上作文”的文章,很多是非常有思想的,比如《没有“谢谢”又何妨》、《有意义的低头》,看得出学生对社会和生活有深刻的思考。
平常我会训练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在每次上课之前设置“真知灼见”环节,让学生上台针对热点新闻发表见解。曾经我也让学生在课前推介名言名句,再发表自己的见解。不仅让学生在广泛阅读后进行筛选,也让更多同学共同分享与积累。
作文如果停留在材料本身的论证或简单判断上,是不能脱颖而出的,一定要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和思考,这样的作文才是有生命、有价值、有意义的。而“堂上作文”不仅让学生学到了写作方面的知识,也提升了学生的思考能力,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而这种火花可以点燃更多的火花。这个栏目不仅展现了文学性,也体现了思想性。
3高分和“堂上作文”的辅导分不开
廖波[执信中学教师]:
高分和“堂上作文”的辅导分不开
执信中学语文教师廖波今年带领学生在高考中取得了优异成绩,文科班语文平均分121.2分,理科班语文平均分118.7分,这与他独到的语文教学方法息息相关,也和“堂上作文”栏目平日对学生的辅导分不开。
廖波老师经常鼓励学生给《羊城晚报》“堂上作文”投稿,“这个栏目有创意,又务实,它不是纯粹空洞的文学栏目,既有文学性,又能帮助学生进行堂上作文训练和应试作文训练。每篇文章不仅有校内老师的点评,还有校外专家的点评,两个不同身份和背景的老师分别点评学生的堂上作文,对中学作文风气的转变有非常大的帮助”。他说,“堂上作文”栏目曾经出现过的多种题材,也反映了中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困惑,比如半命题作文该如何写,材料作文应当如何选材和分析,等等。
不少学生在廖波老师的鼓励下在“堂上作文”发表文章。“在投稿之前,我会让他们反复修改,这个过程对学生来说本身就是一种锻炼。发表之后,教师点评和非师点评,对学生也是很好的启发。而且,文章发表在省级报纸上,也会激励更多的同学去阅读和学习,讨论专家对作文是如何评价的,我们在今后的作品中应当如何吸收这些评价意见,这在班里就会形成群体性的示范效应,是一种非常积极的做法。”
廖波说,他经常组织学生围绕“堂上作文”在课堂上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交流文章的优点和不足,让学生从优秀范文上学习作文的思维和技巧,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对积累作文素材有很大的帮助。“堂上作文”栏目曾结集出版过三册图书,廖波老师说,他也将这些书放在班里供学生传阅,“非常感谢《羊城晚报》为学生提供了这样的一个平台,希望能够继续办下去,并且越办越好。”
4作文登上报纸激励理科学霸
崔华萍[高州中学教师]:
作文登上报纸激励理科学霸
高州中学语文教师崔华萍带领的两个班,在高考中分别取得了语文均分119及121的高分,她曾推荐学生邓翔天的文章《窗观广野 镜察明心》,刊登在今年3月13日《羊城晚报》“堂上作文”栏目。在这次高考中,邓翔天语文成绩为129分,并勇得茂名理科状元,被清华大学预录取。
作文上报纸,这对理科学霸也是极大的鼓励,“他非常开心,后来还拿到了平生第一笔稿费,这种鼓励和平常老师的鼓励是完全不一样的。”崔华萍说,这是学生第一次发表文章在《羊城晚报》,她特意买了报纸给邓翔天做留念,还在班上和同学一起讨论这篇文章。“我非常注重非师点评,何龙老师的点评说得非常好,他说学生其实不需要举那么多例子,只要结合例子表达自己的理解,那会更有说服力。这其实也是学生在作文时常犯的毛病。”
文章发表后,崔华萍不仅拿着报纸对邓翔天进行面对面的单独讨论,也拿到了班里对学生进行指导,“同学们的反映非常好,也提高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让他们知道作文并不是只写给老师看,在作文时更注重读者意识,不是为作文而作文,而是真正表达自己的想法。”
崔华萍说,今后她会推荐更多学生的文章给“堂上作文”栏目,也希望能看到更多名家的非师点评。“名家点评拓宽老师和学生的视野,无论对文章的作者还是全班同学,都起到非常积极的意义。现在学生作文也都不再使用陈旧的素材,更关注时事热点,注重思辨能力的表达,也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学生文章发表在报纸上,这对作文教学会形成积极良性的促进作用。”
教师点评
本文属议论文一等文。
文章立意符合题意,见解深刻,中心突出。面对提供的材料,作者并没有简单地赞成传统年俗或新年俗,而是理性地提出自己的思考:温情在,年俗转变又何妨?以辩证的眼光看待过年习俗形式的“变化”与维系家庭亲情内涵的“不变”,体现了对材料的准确把握和深入思考,这种思想性比简单论述材料已有的观点显然价值更大。
文章第一段定向引述材料,在此基础上提出观点。第二段从历史的角度论述过年形式变化的必然性。第三段强调新年俗的最终效果取决于人类自己。第四段指出年俗承载的是家庭欢聚的快乐温情,不必一味追捧传统年俗或沉溺于高科技拜年。第五段指出温情是中华民族所有节日发展的根本。第六段再次强调中心。文章思路清晰,层层递进,逻辑严谨;语言流畅。但是,可能由于考试紧张,文中有些词句尚需斟酌。
(广东实验中学语文教师 邓翅跃)
非师点评
这篇作文把年俗放在“变”与“不变”中来考察: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内核。在作者看来,这个内核就是温情。
现在过年,放鞭炮、串门、祭祖、拜神、逛庙会、看舞狮等让位给到饭店吃年夜饭、一家围坐看电视、给亲朋好友发短信微信等新年俗,这在一些老人眼里似乎年味尽失,但在年轻人看来却别有趣味。作者没有指责旧年俗,同时又看到新旧年俗都不失“温情”这一实质,认为人们不应执拗于新旧年俗的外在符号,表现了年轻人的包容和务实。
作者用“温情”串联观点并贯穿始终,思路略无旁逸斜出,这是短文应有的聚焦技法。
但结尾重复“温情在,年俗转变又何妨”,给人以狗尾续貂的感觉。
(羊城晚报首席评论员 何龙)
何 晶、何淑君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以及任何形式使用。
标签:   高考作文      堂上      羊城晚报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品牌推荐 时尚衣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