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长江源村:牢记嘱托 逐梦前行

时尚
时尚
2019-05-03 12:54
来源:互联网

【新春走基层】长江源村:牢记嘱托 逐梦前行

向好的长江源生态

  青海新闻网讯(本网通讯员 马红娟 祝贵福 摄影报道)寒冬腊月,高原大地阳光明媚。长江源村村口,一座极具藏族特色的大门十分气派,从两边画有红色藏饰的门柱向里望去,干净宽阔的马路两边是白色的太阳能路灯,路灯下是新建的藏式风格长廊,一排排红瓦白墙的藏式民居整齐划一,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在镇政府广场上,七八个村民正在参与环境卫生整治活动,他们手拿扫帚和铁锨,认真地打扫着卫生。“现在依靠党的好政策,家里的生活条件变得越来越好,我们一定要把村里的环境卫生打扫好,把家园建设好!”村民卓玛一边忙着捡垃圾一边告诉记者。

  犹记得2016年8月22日这一天,习近平总书记亲临长江源村,视察生态移民、民族团结和基层党建工作,看望慰问了唐古拉山镇长江源村藏族群众,长江源村干部群众深受感动、倍受鼓舞。两年多来,在省州市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支持下,唐古拉山镇长江源村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不断深化对“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在生态”的认识,全面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充分发挥唐古拉山镇的交通区位、生态地位优势,找准转变发展方式的切入点,着力打好观念转变、生态环保、产业转型、民生改善、基层党建五张牌,积极践行“五四战略”“一优两高”,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努力以实际行动和生态保护显著成效等回报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和厚爱。

  长江源村原党支部书记更尕南杰是2004年第一批从沱沱河畔搬迁下来的村民。从山上到山下,他亲眼见证了搬迁到城市后教育、医疗、养老、就业等好政策给大家带来的实惠,切身感受了前后生活的巨大变化。“这几年,村里变化很大,基础设施完善了,环境整洁了,村庄变美了,村民富起来了……尤其是村民们的思想观念转变了,精神状态也不一样了。现在村里一年一个大变化,村民们都对勤劳致富奔小康充满期待和憧憬。”更尕南杰高兴地说。

  长江源村原隶属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地处长江源头、沱沱河畔,平均海拔4700米,常年高寒缺氧,气候恶劣。 2004年11月,唐古拉山镇6个行政村128户407名居住分散的牧民群众,积极响应国家三江源生态保护政策,移民搬迁到格尔木市南郊居住,形成了今日的长江源村,现已发展到245户568名村民。现如今,长江源村的村民依然保持着淳朴、憨厚、豪放的民风,但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把藏族文化、民俗等融进特色城镇建设,努力推动城镇多元文化发展,正一步步向着更加幸福的生活迈进。

  近日,记者来到申格家,他和老伴儿还有孩子们正坐在沙发上聊天,茶几上摆放着糖果饮料和水果,客厅里传统藏炉烧得火旺。回想起以前在山上放牧的生活,他摆摆手说:“和现在没法比。现在家里有水有电,吃的、喝的、穿的、用的都比较齐全。去年我们还签约了家庭医生,卫生院的医生随叫随到,还经常来家里给老伴检查身体,这些都要感谢党、感恩党的好政策。”

  为使牧民群众生活得到更加充分的保障,唐古拉山镇遵照习近平总书记调研时提出“不论是生态环境保护,还是民族地区发展,都离不开保障和改善民生这项基础性工作”的指示要求和“你们的幸福生活还长着呢”的殷切嘱托,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把壮大村集体经济、改善群众生活、发展社会事业作为加强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的根本保障,2016年以来争取和落实各级各类资金1.03亿元,实施了长江源村民族学校基础设施提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等项目;加大产业扶贫力度,采取党政军企共建、财政投入等方式,实施农贸市场、畜用暖棚、扶贫宾馆、商铺、企业入股分红等村集体经济项目,全方位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开展联点帮扶和就业培训,免费提供汽车修理、手工编织、货车驾驶、旅游服务等技能培训,多渠道拓宽农牧民就业途径。

  通过一系列惠民政策的持续实施,如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牧民通过政策支持和勤劳的双手创造着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藏族妇女尼霞就是其中的一位。尼霞是一名草原生态管护员,每个月都有固定的工资。同时,尼霞还是村里一家台球娱乐室的老板。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打台球,但是村里没有可以打台球的场所,于是,尼霞在村委会和家人的支持下开了家台球室,生意很红火。“这几年生意还算不错,今年的生意应该会更好。”尼霞信心满满地说。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以及任何形式使用。
标签:   嘱托      基层      逐梦      前行      牢记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品牌推荐 时尚衣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