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作家林奕含逝世2周年 房思琪的文学力量仍在

时尚
时尚
2019-05-04 21:21
来源:互联网

2017年4月27日,台湾作家林奕含在家中自杀身亡。她幼时在补习班遭到补习老师的性侵,曾三度试图自杀,并因此患上抑郁症,其代表作《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就是她对这段惨痛经历的讲述。

  在林奕含逝世两周年之际,《房思琪的初恋乐园》简体版出版方磨铁·文治图书举办了一场朗读纪念会,邀请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吴利娟、《新京报·书评周刊》记者董牧孜来谈谈他们对这个文学作品、这位作者的看法。

  活动中,电影制片人、编剧张钊伟作为特约嘉宾,为参与的读者朗读了波伏娃《第二性》中的几个片段。以下内容根据活动当天嘉宾的部分发言整理而成。

\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

  作为嘉宾,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吴利娟老师首先从自己的专业和职业角度,谈了一下她的感觉。她观察了自己的朋友圈,认为从去年开始的席卷各领域的反性骚扰运动,“除了学生、老师、媒体人、公益圈的人会转发这些消息之外,并没有真正实现破壁,或者说是在社会更广泛的圈子里面引起比较大的轰动。唯一的一个转发的人突破了这个职业身份的,可能就是我朋友圈里以前的中学同学”。

  她觉得,一方面,受影响的人群扩大了,但还是一个比较狭窄的人群在关注的事件;另一方面,社会上的中坚层对类似的话题还是感到比较犹豫,不知道怎么表达,“用社会学的角度来说,没有调查,我们不好说到底是怎么回事,但是相对的沉默可能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

  但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房思琪的名字会反复被提起,让吴利娟愈发感受到了文学的力量。“林奕含创作的这个房思琪形象,让很多人用一个非常简洁的名字,表达了自己当时经历的事情是什么样子,如果你不懂的话,我遭到的就是房思琪式的这种遭遇、这种暴力。同时,因为它是一个文学作品,出版了丰富的细节,所以如果有人对这个名字感兴趣,对这个经历感兴趣,他完全可以找到这本书,去看这背后到底是什么样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本书的力量确实比我预想的还要大。我确实看到很多网络上自述里面会提到房思琪这个人物。”

  读文化研究的董牧孜从传播角度观察,觉得大家对林奕含个人的遭遇与对这本小说的接受,有很大的不同。平时不太关注港台文学的她,此前对这本小说毫无认知,但是通过媒体报道、社交网络上的转发,她对林奕含自杀这个社会新闻了解更多一些。而且在这方面,内地和港台有时间差。在港台媒体追踪和人肉性侵者时,内地更像是在自己的语境里去阅读这样一部文学作品,包括林奕含逝世一周年的纪念活动,都是从文学层面去做非常幽微的洞察和剖析。这也就是吴利娟老师刚刚提到的感受到文学的力量、文学的细微,她对于人的精神状态的描摹所带来的巨大感染力和共情作用。

  但是在港台的语境里,她所能感受到的,是另外一种传播氛围。一开始,大家对这个事情的关注就是社会新闻式的关注。“4月份林奕含自杀,第二天她的父母委托出版社发表了一个声明,说不要再追究这个事情的细节,其实这也是对于他们的一种保护。”但台湾网友的反应非常激烈,他们去人肉这个狼师,并起诉了他。一些政论类电视节目还公布了性侵者是谁,有一种媒体和大众的狂欢的情形。

  董牧孜的一些喜欢文学的朋友则直接提出对于小说的批评,说他们不喜欢这种写法,觉得这本书不怎么样,反而认为这个事件值得讨论的也就只是青少年怎么预防性侵。

  “其实我们会发现,港台的回声是比较小的,一直是比较沉默的状态。”有些媒体会问为什么是沉默的状态,其实关注一下受儒家影响比较深的东亚各国,包括日本,也是高度沉默的。

  “有一个伊藤诗织的女记者,她很有代表性,很有意思,不是那么传统的日本女性,在中学的时候就已经在西方受教育,也是在西方的电视台工作,做自由记者的。一开始她在日本遭到上司性侵的时候,她企图控告,没有人理她,反而是她的一个纪录片《日本之耻》在西方世界引起了比较大的反响,再回到日本,还是很多人不太理解,对于她有一些谩骂之类的。”

  《日本之耻》的文字版《黑箱:日本之耻》,今年在中国也刚刚出版。可以看到,对于女性在受到性的暴力伤害方面,我们一直有一个沉默的传统。这个传统在社会脉络、社会新闻事件里面是怎么被发酵、被激化的,这种化学反应一定是基于具体空间、场景的。

\

  《黑箱:日本之耻》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以及任何形式使用。
标签:   文学作品      房思琪      林奕含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品牌推荐 时尚衣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