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时刻:中俄海军救生艇与对方潜艇水下对接

时尚
时尚
2019-05-05 07:16
来源:互联网

历史时刻:中俄海军救生艇与对方潜艇水下对接

5月2日上午10点18分,中国海军的一艘深潜救生艇在中国青岛附近海域几十米的海底深处向指挥所通报,“救生通道已建立,开始转移艇员”。通道的另一端是隶属于俄罗斯海军太平洋舰队的一艘潜艇。几个小时之后,中国海军的一艘潜艇向俄方的深潜救生艇打开了舱口盖。  

这是中俄“海上联合-2019”正在进行的援潜救生科目演练,在这个科目中,中俄海军各自的潜艇在海底首次向他国官兵打开舱口盖,接受对方的救援,此次全新模式的“生命通道”的建立,对于中俄两国海军而言都是一次历史性突破,是双方合作的一个新高度。 

2018年,阿根廷的“圣胡安”号潜艇失事,艇上近百名官兵全部遇难。潜艇作为各个国家海军序列中最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力量,在深海航行中一旦发生意外事件就是灭顶之灾。援潜救生是世界各国救援一大难题。 

5月2日上午的演习假定情景是:一艘俄罗斯潜艇受损后坐沉海底。中国海军综合援潜救生船海洋岛船奉命迅速搭载深潜救生艇赶赴潜艇失事海域,对俄方艇员实施救援。 

演习正式开始之前, 俄方太平洋舰队搜索救援局副局长库尔亚科夫.阿列克谢随队抵达海洋岛船潜救指挥中心,全程参与了整个援救过程。 

“黄金72小时”对于深海救援而言也是同样存在,快速发现失事潜艇是首当其冲的。作为世界上最先进的海上援潜救生平台,海洋岛船上多型侧扫声呐、图像声呐等搜索设备。《环球时报》记者看到,当目标锁定的时候,在侧扫声呐的显示屏上出现了一个目标阴影,经过参数比对后最终确定目标。从接到命令到声呐发现目标并进行最终定位仅用了不到半小时,俄方人员对此非常惊讶,感慨中方设备装置先进,发现目标之迅速。  

上午8时20分,“吊放深潜救生艇!”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在海洋岛船后甲板巨大门架的操纵下,深潜救生艇被稳稳地吊放入水。之后,救生艇抵达目标潜艇救生平台上方,与目标潜艇救生平台对接形成硬密封,并与潜艇艇内均压。  

上午10时18分,俄方潜艇打开救生舱口盖,在此前,深潜救生艇下室舱盖已经打开,二者连为一体,建立救生转运通道。俄方两名艇员携带个人自救装具通过通道转移进入中方深潜救生艇。  

阿列克谢在整个救援演习结束之后表示,“此次演习的流程设置合理、指挥员以及其它船员展示出了非常高的专业素养。”  

有了这一次成功的演练,阿列克谢认为,未来,中俄双方可以向更深层次合作发展,中俄在陆地相邻有很长的边界线,在海上也会有越来越多的相遇机会,中俄双方可以联合起来共同维护海域的和平稳定。  

海军参谋部航保局处长姜伟表示,双方演练的初衷就是,为了在未来有一天中俄两军潜艇在执行任务过程中有突发情况,按照救援时的就近原则,双方可以互相实施救援。  

阿列克谢也表示了相同意愿,“双方会进一步发展,在援潜救援的合作会不断完善和改进。”在未来有一天,当俄罗斯潜艇在执行任务中一旦发生突发事故,如果这个时候中国救援力量距离更近,希望中国救援力量能发挥作用。

中俄海军首次组织救生艇互相与对方潜艇进行水下对接是此次中俄“海上联合-2019”的一大亮点。潜艇是海军的主要作战平台,在各国海军的序列当中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威慑力量,同时各国对潜艇的保密程度都很高。中俄之间能够将己方救生艇与对方潜艇对接完成救援行动,并通过救生通道将潜艇艇员转移,这是历史性的一刻,体现出中俄战略互信达到了新的高度。  

阿列克谢认为,俄罗斯的潜艇经历长距离的航行抵达中国海域,并和中国海军共同进行援潜救生演习体现了“充分的信任”。  

这种信任内涵很丰富,对于中俄双方而言都意味着最大限度的开放,同时还有“对对方救援设备和能力的信任”。  

演习正式开始之前,5月1日下午,中俄海军援潜救生专家转赴青岛港某码头,联合勘察中俄双方参演潜艇和救生船。在勘察两国救生艇时,双方重点查看了对方救生艇的内部情况以及乘坐安全须知。这表明在演习之前,需要相互进入对方的潜艇、登上救生船,查看救生艇。这好比带着客人在家里参观,客人不但能看到家里的摆设,还能看出主人对家具的清洁、爱护以及日常的生活习惯等等,这样的开放是需要建立在彼此信任基础之上。  

此外,虽然这是一场演习,但是在中俄双方各自潜艇坐底之后,救生艇在水下完成对接、排水、均压后,互相打开舱门,这都是在真实环境中进行的,具有实战意义。海底舱门的打开表明全体潜艇艇员对救援能力的信任。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以及任何形式使用。
标签:   海军      潜艇      生命通道      救生艇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品牌推荐 时尚衣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