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记者 张妮 赵瑜莎 王雯雯】“美丽亚细亚,光荣亚细亚,手拉手,我们是一家……”15日晚,在亚洲文化嘉年华演出开始前,北京的“鸟巢”里循环播放着晚会主题曲《我们的亚细亚》。观众席上,几名亚洲国家的年轻人伴着明快的旋律,一同欢快地舞动身体,一起哼唱。音乐,让大家成为一家。这是《环球时报》记者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采访期间,深受触动的画面。持续一周的亚洲文明对话大会22日落下帷幕,亚洲47个国家共同奉献了一场涵盖论坛、电影、文旅、美食的文明交流盛宴。举办这次大会的意义何在?亚洲文明为什么需要对话?什么是对话的最好方式?大会期间,多位中外参会嘉宾接受《环球时报》记者专访,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文明冲突”是最愚蠢的想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社会与人文科学助理总干事诺达·阿尔纳什夫: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举办,是一个尝试解决世界正在发生的冲突的重要方式。这就是我们出现在北京这次会议的原因。当文化多样性得不到充分理解时,当试图丰富文化的力量被抵制时,当世界上存在恐惧、歧视和种族主义时,我们就很难相处和相互理解。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一些非常好的案例,去了解亚洲丰富而非凡的文化。无论是古代的丝绸之路,还是现在的东盟或其他经济组织,都是为了增进对彼此的理解。我们必须努力了解什么能带来人类的共同繁荣,以及如何以相互促进的方式共同成长。我们将从亚洲学到很多东西。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历史与记忆对话部门主任穆萨·雷:“不同文明必然会发生冲突”的论调是我听过的最愚蠢的想法。文明本身并不会发生冲突,发生冲突的是人类,是一些政府、军队和有权力的人。即使几个国家正在发生战争,它们的文化依然会进行交流和互动。因为文化本身就是关于沟通和交流的。
当今世界面临多重威胁,最迫在眉睫的威胁就是对其他文化和人民的偏见与无知。另一种威胁则来自一个只关注利润的系统,企图统治并利用他人来获取资源的意识形态构成了对当今国际秩序的严重威胁。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方式,首先是通过教育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其他文化,培养相互理解的宽容之心。
不同文明之间存在差异,同时存在共性。我是非洲人,当我仅学到一点点中国传统文化后,就发现中国和非洲的文化传统有很多共同点。比如,我们尊敬祖先和表达敬意的方式非常接近。正是这些共性将人们聚集在一起进行对话,探讨如何使我们拥有共同的未来。
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名誉高级研究员、专注于中亚传统音乐研究的民族音乐学家杜陵:音乐让人们安静,让世界走向和平。过去,不同国家的音乐交流很频繁,比如,有些乐器是中亚国家发明的,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中国、日本、阿拉伯世界甚至欧洲。有时,不同的音乐会兼容,然后以自己的方式发展并变得与众不同。但现在,各国之间的音乐交流由于世界政治局势紧张而大大减少。如果你想更好地了解中国、中亚的文化根源,应该去听听它们的音乐。
没有文化,就看不到自己的力量
斯里兰卡总统新闻办公室记者席尔瓦:过去的100多年间,亚洲很多国家曾沦为欧洲的殖民地,受到欧洲文化的影响。事实上,不少亚洲国家的历史超过1000年,如今亚洲国家开始更加珍视自己的身份,保持自己的文化。亚洲国家有权也有能力在国际上拥有更大的话语权,他们不需要被强迫接纳西方文化,他们可以依靠自己的文化。
供职于中国媒体的埃及记者穆罕默德·马赞:我们现在面临的全球变暖、恐怖主义都是全球性问题,任何国家都无法单独解决,需要与其他国家合作。古代丝绸之路的合作就是很好的例子。比如,中国人擅长种植棉花,印度人种植水稻。印度人就可以使用来自中国的棉花,中国人可以吃到来自印度的大米。当今世界需要重振这样的合作经验才能生存。
尼泊尔记者联合会秘书巴哈杜尔:文化和文明将支持人类社会的发展,推动经济和其他领域的发展。西方国家的文化在世界上曾主导了一段时间,现在很多亚洲国家正在寻找和询问我的文化在哪里?我的身份在哪里?没有文化,我们就看不到自己的力量。这也正是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召开的重要意义,即帮助我们找到自己的文化。不同文化之间存在差异,可以相互学习,这本身也是一种文化。
亚洲电影将迎来更多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