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苏宁财富资讯”原创,作者为苏宁金融研究院院长助理薛洪言,首图来自壹图网。
信用卡是个大江湖,空间广博,宜浅宜深。
它,既是支付产品,又是信贷产品;既可做独立支付工具,亦可绑定第三方支付渠道;既是一款产品,又是业务场景。
在这个场景里,衍生出发卡推介、账单管理、账单代偿、积分兑换、逾期催收等一系列商业模式,养活了大大小小的第三方公司。
这两年,信用卡发卡提速,周边江湖水大鱼大,红利效应尽显。不过,就目前来看,信用卡红利已现颓势。
信 号
过去四年(2015-2018),银行业以发卡量论英雄,信用卡产业迎来增长黄金期,催生整个大生态的繁荣。
互联网机构凭借流量优势,以联名信用卡为突破口,尽情变现流量;51信用卡、萨摩耶金服、小赢科技、维信金科等创业公司,围绕信用卡产业链布局,更是在互金的红海竞争中顺利上市。
2018年以来,现金贷推介减速,信用卡推介接棒,助力互联网平台延续营收高增长趋势,更是泽被整个互金行业。
以简普科技为例,2018年贷款推介收入负增长,信用卡推介收入却同比增长2.28倍(营收占比提升20个百分点,接近四成),拉动整体营收同比增长46%。
回头看信用卡的雄起,是时势的必然。
新金融崛起后,银行零售业务多面受敌,信用卡兼具银行账户(发卡量)、消费信贷(信用卡贷款)、支付收单(刷卡交易)等多重属性,举一破三,被不少银行选做零售转型的破局点。
以兴业银行(601166)为例,过去三年力推借贷两卡(借记卡与信用卡)联动策略,并借助“织网工程”推动信用卡与收单业务融合发展,累计发卡量增长1.76倍(2015vs2018),信用卡贷款余额增长2.49倍,年交易金额增长2.36倍。抓住信用卡这个牛鼻子,银行账户、支付收单和消费信贷三大零售业务都有了突破式发展。
不过,并非每家银行都在押注信用卡业务。过去三年里,有些银行(如贵阳银行、浦发银行(600000)、兴业银行、平安银行(000001)、华夏银行(600015))的信用卡未偿贷款年均增速超过40%,也有银行(如盛京银行、大连银行)的信用卡未偿贷款年均增速低于10%,而诸如工行、中行、农行等国有大行,信用卡未偿贷款增速不高不低,没有刻意发力。
作为足以撑起银行零售转型的利器,信用卡业务要做好并不容易。发卡环节不愁,可与互联网机构合作获客,但激活环节(针对新用户)需要面签,激活后的日常运营更需要投入大量人力。
因此,发卡容易活卡难,区域性银行缺乏触及全国的物理网点,在激活环节受阻,在日常运营上也有心无力,发卡量和活卡量上不去,达不到盈亏平衡点,对信用卡业务就没了动力。
大量的区域性银行,搭不上信用卡的快车,才把零售转型的希望寄托在“助贷”上。所以,过去几年的信用卡狂欢,只是全国性银行的狂欢。
可增长总是有尽头的。截止2018年末,信用卡累计发卡量达6.86亿张,五家银行(四大行+招行)发卡量过亿。盘子越来越大,增速也开始放缓,2018年累计发卡量同比增长16.67%,增速下降近10个百分点。
从上市平台信用卡撮合量中,也能找到佐证。51信用卡,于2018年下半年迎来拐点;简普科技,于2019年一季度迎来拐点。
狂欢之后,信用卡产业迎来休整期。
悖 论
在宏观经济调整的大背景下,银行经受着很大的盈利压力,若信用卡业务在营收层面动力强劲,银行是断断不会踩刹车的。
实际情况是,发卡量快速增长,卡均营收贡献在下降。以招行为例,2018年流通卡的卡均营收贡献降至791元,较两年前缩水约18%。
这要从持卡人结构中找答案。
基于是否分期(账单分期和现金分期),可把持卡人分为分期持卡人和不分期持卡人,前者贡献利息和刷卡佣金,后者仅贡献刷卡佣金。
基于是否产生坏账,可把持卡人分为低风险群体和高风险群体,前者贡献收入,后者贡献坏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