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夾縫中”的減負
一邊是減負措施捆綁出台,一邊是培訓市場依舊火爆,《2018年基礎教育發展調查報告》折射——
“夾縫中”的減負
“學生的課外輔導班過多,有的一個周末要上4∼6門課,留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實在是太少了。”不久前,北京市海澱區某優質中學召開了期中考試后的家長會,初一班主任於老師專門拿出時間與家長討論孩子上課外班的問題。
“我們班有些學生不僅是在培訓機構上課,還有‘攢班’和自己找名師‘一對一’的,有的‘一對一’一個小時就得六七百元,錢花了不少,但是孩子完全沒有時間消化,真的沒什麼效果。”於老師對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說。
如果對這兩年的基礎教育進行盤點,“減負”絕對是一個高頻詞。從去年2月起,教育部會同有關部門印發了《關於切實減輕中小學生課外負擔開展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行動的通知》《關於健全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整改若干工作機制的通知》等文件,部署開展為期一年半的專項治理行動,全國31個省份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先后公布了本地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工作方案。8月,國務院辦公廳又印發了《關於規范校外培訓機構發展的意見》,是推進校外培訓機構治理、構建校外培訓機構長效管理機制的重要文件。
而由中國教育在線剛剛完成的《2018年基礎教育發展調查報告》則顯示,在K12培訓領域可以稱得上“龍頭老大”的好未來教育集團和新東方教育集團旗下優能中學,2018財年營收均再創新高,分別達到116.62億元人民幣和68.48億元人民幣。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對比了去年同期的該份報告,好未來教育集團和新東方教育集團旗下優能中學2017財年營收分別為68.85億元人民幣和46.84億元人民幣。很顯然,政策環境雖不十分理想,K12培訓市場的“帶頭大哥”依然保持著很好的增長勢頭。
按理說,治理應該帶來培訓市場的低迷。但現實是:一邊,教育行政部門在不斷出台政策﹔一邊,培訓機構在不斷積累財富。
這兩種現象似乎存在著邏輯上的不合理。那麼,給學生減負為什麼這麼難?
搶佔名額、按照交費次序排座位 “白名單”機構等於稀缺資源?
中國教育在線相關研究人員介紹,自治理政策出台后,校外培訓機構的確受到了一些影響﹔截至2019年1月,好未來及新東方兩家教育集團市值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同時,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在採訪中發現,一些規模較小,存在安全隱患的,在經營管理上存在問題的校外培訓機構,要麼招生受到影響,要麼已經在整治過程中關停了。據教育部公布的信息顯示,截至2018年12月30日,全國共摸排校外培訓機構401050所,存在問題機構272842所,已完成整改269911所,完成整改率98.93%。
不過研究人員發現,隨著寒假的結束及新學期的開始,2019年1~2月,好未來及新東方兩家公司市值都有不同程度的回升。
這個研究結果正好印証了不少家長的直觀感受。
“白名單的學校價格比之前咨詢的那家小機構要貴不少,但是,這是培訓班裡的‘名校’,貴一些也是應該的。”武漢的黃女士說。去年年底,教育部要求各地以縣為單位公布培訓機構黑白名單,隨后,各省紛紛公布了名單。也因此,確實有不少家長給孩子更換了培訓機構,轉向更大的白名單上的學校。
日前,有媒體報道一些“白名單”中的機構開始“坐地起價”,培訓費水漲船高了。
不過,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明目張膽漲價的現象並不是十分普遍。在湖北上大三的學生劉紅業余時間在一家培訓機構做英語老師,“如果跟去年年底比較的話,現在每節課的課時費大概貴了10元”。
在培訓市場的價格已經相對比較透明的今天,劉紅的介紹具有一定的可信性。
不過,一些家長反映,雖然不少機構每節課的單價並沒有太多變化,“但是,打折力度確實小了很多。”北京一位初一家長蘭女士說。去年夏天,蘭女士給孩子先后報名了兩個培訓機構的小升初暑假班時,兩個機構的打折力度都極大,“小升初暑假班的課一期大概連上七八天,有一個機構語、數、外三科一共才50元”。
暑期班可能是培訓機構為了招攬生源而給出了“白菜價”,不過蘭女士介紹,初一開學后他們進行了語數外三科的“續報”,因為是幾科聯報,所以隨著報名科目的增多,打折幅度也在增加,有的科目甚至打到5折,“但是,到了這個學期,打折力度明顯弱了很多,無論你報名幾科都不再打折了,最多每科減少50元”。
再加上一個學期分兩次收費,很多家長也算不清學費到底漲了沒有、漲了多少。
不過,對於很多對培訓有“剛需”的家長來說,學費的小幅度增長並不是他們最煩惱。
“交學費的過程才叫折磨人。”黃女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