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访谈》上海国际电影节:激发创作活力

时尚
时尚
2019-06-26 10:01
来源:互联网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今天,第2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落下帷幕。为期10天的第2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由国家电影局指导,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上海国际电影节是中国唯一的国际A类电影节,创办于1993年。而上海也是中国电影的发祥地,拥有中国电影史上的诸多“第一”。在今年上海电影节的光影世界里,我们又能看到哪些亮点,了解到哪些行业新动向呢?

  6月23日,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颁奖典礼在上海大剧院举行,各项大奖一一揭晓。影片《呼吸之间》获得了金爵奖评委会大奖,在最受关注的金爵奖最佳影片评选中,伊朗影片《梦之城堡》获得金爵奖最佳影片奖,影片讲述了一个缺席三年的父亲与子女重建亲情的故事。

  在今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首次通过4K超高清频道对金爵盛典进行了全程4K超高清直播,并实现了5G环境下的信号回传,成为本届电影节的一大亮点。上海国际电影节作为中国唯一的国际A类电影节,备受中外影人和媒体的关注。

  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主竞赛单元评委会主席努里·比格·锡兰说:“做评委会的主席,对我来说是极大的荣誉。上海国际电影节很好,很专业,有好的入围作品。(在这里)你能感受到对电影的热爱的气氛。”

  电影,是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重要渠道。

  来自上海国际电影节“一带一路”电影周的拉脱维亚电影《比莱》,主人公是一个名叫比莱的小女孩,她家境贫穷,也常被母亲忽视。还好,陪伴她的还有书籍和电影,这些让她在想象世界中找到了一片梦想乐园。电影从儿童视角出发,影像充满纯真的诗意与美感。这部电影改编自曾入围诺贝尔文学奖的拉脱维亚女诗人、作家薇兹玛·贝尔赛维卡的同名自传小说,获得了2018年拉脱维亚国家电影节最佳影片奖。

  在电影《比莱》中,尽管有困苦波折,但纯真、美好始终贯穿影片,这也与今年“一带一路”电影周的主题“生活之光”非常契合。在“一带一路”电影周上,有20多部来自各国的电影展映。这些电影大多关注的都是那些看似平凡,却各有故事的普通人, 这些被“生活之光”点亮的电影,也经由银幕,投射进了中国观众的心中。

  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一带一路”沿线有1800多部影片报名,覆盖53个国家和地区。经过遴选,很多优秀影片不仅在“一带一路”电影周进行展映,还在各展映单元与观众见面。一年前,来自“一带一路”沿线的31个电影节机构成立“一带一路”电影节联盟。今年,这个电影节联盟进一步扩容,增加到38个电影节机构,这也让成员们对未来发展更有信心。

  伊朗曙光旬电影节主席、导演雷萨·米尔卡里米说:“我认为,伊朗和中国,作为亚洲两大文明,同时拥有强大的电影产业,我们两国可以通过电影建立起沟通的桥梁,进行比以往更加紧密的合作。”

  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召开之后,上海国际电影节首次策划了聚焦印尼、聚焦伊朗、聚焦泰国等5个亚洲国别电影系列展,还专设了与产业对接的“聚焦伊朗”和“聚焦泰国”项目。

  而让观众看到更多国外电影的同时,很多国产经典电影也进行了放映。

  蒜头鼻,细细的脖子顶着一个大大的脑袋,还有头顶上那孤独的三根毛,几十年来,三毛的形象深入人心,《三毛流浪记》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公映的国产电影。在这次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上,这部电影进行了4K修复放映。

  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主任饶曙光说:“影片很多的经典段落,还有人物形象,都在中国电影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4K版的修复版,它的画面的清晰度,这种音像效果都非常好。其实经典影片的修复和重新上映,是中国经典电影的一个再传播,能够进一步实现这些经典影片的价值,包括它给社会带来的这种积极影响。”

  和《三毛流浪记》一样,《聂耳》《庐山恋》《建国大业》这些很多观众耳熟能详的经典国产影片构成了“光影记忆,时代经典”特别展映单元。这些诞生于不同年代的12部剧情片和2部纪录片,不仅是对电影工作者的致敬,也是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

  回顾中国电影的历史,也是为了更好地发展中国电影产业,因此,人才的培养也是电影人最为关切的问题。

  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奖的颁奖典礼上,《活着唱着》获得了最佳影片奖,它聚焦中国传统戏曲川剧这一题材,讲述了一个川剧团老板娘和她的民间川剧班,十多年来几经辗转漂泊,坚守乡间演出的故事。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以及任何形式使用。
标签:   创作      焦点访谈      亚洲新人奖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品牌推荐 时尚衣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