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確認過眼神,是奮進的人|江蘇書寫高水平全面小康時代答卷
百年夢想觸手可及﹔復興征程篳路藍縷。愈是決勝階段,愈加蹄疾步穩。
補短板、強弱項,打基礎、謀長遠,按照總書記擘畫的強富美高藍圖,江蘇大地正在展開一幅高水平全面小康的奮進畫卷。
這是無人機拍攝的南京市市區(4月18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博 攝
這裡是蘇北農村。曾經石棉瓦遮雨、土坯牆擋風,簡陋的磚瓦房年久失修,每次大風暴雨都是考驗﹔如今,百姓向往的宜居宜業生活正在逐漸成為現實。
無人機拍攝的宿遷市宿豫區新庄鎮杉荷園社區居民集中居住區(7月16日攝)。新華社記者 季春鵬 攝
在宿遷市耿車鎮,村民趙彩俠在家中照料盆景(4月16日攝)。新華社記者 季春鵬 攝
2018年7月,江蘇省委書記婁勤儉在蘇北實地調研后指出,改善蘇北農民住房條件,勢在必行、非抓不可,也必須抓好!
黛瓦白牆,小橋流水。從村居到社區,環境越來越整潔,配套越來越齊全……附近的葡萄園、草莓園、農業嘉年華等農旅融合項目日益紅火,眾多村民“在家門口就能拿工資。”
在宿遷市洋河新區倉集六裡棚村潤易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葡萄大棚內,當地村民張秀蓮正在給葡萄補套袋子(7月15日攝)。張秀蓮承包了13畝地,年收入在5萬元左右。新華社記者 季春鵬 攝
“不僅要住得好,還要留得住鄉愁。”江蘇的農房改善,尊重農民意願,不僅提供進城、入鎮、搬進新型社區、按規劃就地新建等多種選擇,還保留農村特色,如村口建設本村特色標識,每戶有小菜地……
在宿遷市宿豫區新庄鎮杉荷園社區集中居住區,84歲的吳翠蘭在樓房前打理自家種的豆角(7月16日攝)。新華社記者 季春鵬 攝
兒童學習娛樂有去處,老人養老休閑有歸宿。家門口的教育、家門口的醫療……以蘇北農村住房條件改善這個“牛鼻子”工程為抓手,江蘇下大力氣增強農村醫療、教育等薄弱環節,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讓農民群眾過上與時代同步的現代城鎮生活。
在宿遷市宿豫區新庄鎮杉荷園社區衛生室,患者在接受治療(7月16日攝)。新華社記者 季春鵬 攝
居民在宿遷市宿豫區新庄鎮一間用廢棄糧倉改造的小鎮書屋內讀書(7月16日攝)。新華社記者 季春鵬 攝
在宿遷市洋河新區新城名苑社區活動中心,小朋友在老師的指導下練習舞蹈動作(7月15日攝)。新華社記者 季春鵬 攝
糧食安全是全面小康的重要保障。人多地少的工業大省江蘇,糧食總產量多年穩定在700億斤左右,基本實現自給自足,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在泰州市姜堰區橋頭鎮小楊村,工人在黨鳳種植家庭農場晒場上(圖中房屋處)翻晒小麥(2017年6月2日攝)。新華社記者 季春鵬 攝
這是無人機拍攝的蘇州市相城區望亭鎮稻香小鎮(7月16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博 攝
江蘇更持續增加優質綠色農產品供給,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和科技支撐體系。
在無錫市陽山鎮桃源村大路頭水蜜桃專業合作社,農戶在分裝水蜜桃(7月16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博 攝
在句容市白兔鎮,莓農貢明花在展示自家大棚收獲的草莓(3月18日攝)。新華社記者 季春鵬 攝
在江蘇興化周庄,楊美玲在蟹塘上勞作(2018年4月26日攝)。正常年景,楊美玲養蟹的年利潤達到30萬元左右。新華社記者 季春鵬 攝
工作人員在江蘇省連雲港市海州區現代農業產業園內進行農業管理(7月13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博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