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在齐桓公、管仲那个时代,“侠”就是守信诺,你对我好,只要你开口,我就帮你做到。后来,《游侠列传》里的汉代侠士朱家、郭解等,则在“侠”的定义上又多了一层含义,就是把财富分给贫苦百姓。而现代社会,一些武侠小说和影视剧的流行,创造了模糊的社会背景,神化了一些武术技巧,反倒让我们远离了“侠”。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只要能够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就是“侠”。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在不同的时代,人们对“侠”的认识也不尽相同
B.只要符合“侠”的含义,当今社会中的人也是“侠”
C.武侠小说、影视剧的流行扭曲了“侠”的形象
D.今天的“侠”比古代的“侠”更具有英雄气概
49、古代先哲对爱因斯坦等有颠覆性创新的科学家具体如何产生影响?表面上看,这些古人对物理学和整个科学领域的认知天真而充满错误,对科学几乎什么都不懂。但是,他们问了很多根本性问题,并进行了严肃讨论。如果当代科学家想摆脱常规思维的束缚,这些古代先哲将会是灵感的源泉:在追寻知识最前沿时,他们颠覆性、同时又充满孩子气的问题,将会指引人们进入新疆域。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古代先哲对科学本质的认识至今仍具有启迪性
B.当代科学研究是在前人成就基础上的大胆探索
C.科学要在扬弃古代先哲思想的基础上继续前进
D.古代哲学思想为科学的创新性研究提供了助力
50、社会学家费孝通曾以“差序格局”来描述中国传统社会的伦理结构,认为此结构中最大的毛病是“私”。但中国传统社会也确有梁漱溟所说的“伦理本位,互以对方为重”的优点。中国传统的“差序格局”之所以有陷于“私”的弊病,并非儒家所倡“仁”的本义,而是由于存在“分殊之蔽”的历史局限或认识局限所造成的。在现代社会,把孝悌与博爱、个人与社会、情感与理性、道德与法治有机结合起来,需要对儒家的仁爱精神作出创造性诠释和创新性发展。
这段文字的主旨是:
A.传统社会“差序格局”的伦理结构忽略了“仁”的本义
B.“分殊之蔽”的局限性导致中国传统伦理“私”的弊病
C.传统社会的伦理结构融汇了“私”和“仁”的精神内核
D.儒家仁爱精神应融合现代性价值元素方能历久弥新
51、慈善是一种基于人性光辉的选择。这种人性光辉,总是由内而外、由近及远地普照。《孝经》说,“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西方谚语也讲,“慈善始于家庭”。生活可以有“诗和远方”,慈善却不该有“灯下黑”。从身边的人开始理解慈善,从能做的事开始践行慈善,把慈心善行落实到日常生活当中,使之成为公民的一种爱心表达、一种社会责任、一种生活方式,这才是慈善的意义所在。慈善作为一个人良知良能的体现,其最可贵的价值,不仅在于做了某件大事,更在于它充盈于身边的一件件小事。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慈善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B.慈善是一种文明的生活方式
C.中西方的慈善理念基本一致
D.慈善在中外经典中经常被提及
52.蚯蚓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多种角色,既是“消费者”、也是“创造者”。它通过取食、消化、排泄(蚯蚓粪)、分泌(粘液)和掘穴等活动对土壤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传递做出贡献,可以对多个决定土壤肥力的过程产生重要影响,被称为“生态系统工程师”,也被认为是地球上的“第一劳动者”。它在土壤中的一切活动都是对土壤环境的“改造”,它的生命活动在土壤物质生物小循环中必不可少。
这段文字接下来最有可能讲的是:
A.生态系统的循环过程
B.影响土壤肥力的因素
C.蚯蚓对土壤的改造
D.蚯蚓的生活习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