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凤凰时尚网移动版

首页 > 资讯 >

文明对话需要更多跨文化人才(2)

黄维:我们在跨文化人才培养的总体设计上仍显不足。主要是理论知识大于实践认知,许多人才对于跨文化的认识停留在物质、艺术形式、语言功能等方面的差异上,而涉及深层价值观的矛盾冲突方面比较少,不能满足深层次跨文化交流的需要。比如,会说外国话、会写外国字的译员不少,而真正深入了解外国政策法规、决策程序和民心走向的专家不多,因而在对外交往中时常出现“看似听懂了、其实根本没明白”的情况。

另外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了解西方主要发达国家语言文化和社会制度的人员较多,而了解中小发展中国家相关情况的人员较少,对外交往中用英语包打天下的情况极为普遍,涉外人才储备中冷热不均、地域失衡的情况非常突出。

此外,目前我国的跨文化人才培养仍缺少国际交流学习的机会。在人才流动、培养及派遣学习等方面缺少制度设计,导致跨文化人才的实践锻炼不足。对于国外人才的吸引以及配套政策尚有待完善,各国留学生的比例仍有待提高,青年人才交流机制仍需要进一步创新,全方面的文化融合仍有待深入。

柳学智:跨文化人才是各国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战略资源。在全球化竞争中,我国跨文化人才培养和开发要适应新时代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新形势新需求,符合我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新角色新定位,符合“一带一路”建设对人才的新挑战新要求。

目前,跨文化人才培养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高等教育中对跨文化人才培养起步晚,院校教育专业设置与国际化素养培养相脱离,外语专业在人才培养中偏重技能性训练,在人文社科知识系统化掌握方面欠缺。

无论是外语专业还是其他专业,跨文化人才培养大多止于外语语言能力的培养,缺乏掌握对象国文化、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等方面能力的培养,对于国际通行规则、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世界政治经济的走向等整个国际生态的了解和掌握也很欠缺,尤其是从中国传统文化背景出发,从当代中国现实状况出发,理解对方文化并用对方能理解的方式来诠释中国的所思所想所为,更是软肋。

赵丽君:中国是文化凝聚力向心力很强的国家,所有文化产品的展现形式都是中文。但面对日新月异的国际交往需求,我们的多文种文化交流产品供应严重不足,国外想了解你都不知从何处了解。

另外,中国虽然日益加大了改革开放和国际化步伐,但教育培养队伍方面依然积累不足。因此人才总量、产品数量都不足,这是第一个问题。

二是没有建立以实践为导向的跨文化交流人才培养机制和教育体系。教育培养和实践使用是脱节的,外语和专业教育是脱节的。

三是对跨文化交流的核心人才队伍重视不够,尤其是对高端应用型翻译人才队伍的重视不足。这支队伍担负着将中国当代文化传播出去,将国外先进文化翻译引进来的重任,在他们的培养使用上应给予更多重视和支持。

3.培养目标:具有全球性竞争力

记者:如何持续培养出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跨文化人才?

黄维:跨文化能力是多层次的,不只是认知方面的语言交流,还包括跨国交流的适应性和宽容开放的心态,最重要的是要落实在行动、跨文化交流能力中。培养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跨文化人才,需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立德树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建立健全世界文化融会贯通的开放式人才培养体系,将跨文化教学内容融入育人环节,建立与国际组织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

从高等教育领域来看,首先在教学改革中不仅要改变教学形态和教学内容,还要改变教育组织形式,包括组织机构、教学机构和设施机构,要打破传统学校的教学方式,探索使用项目式培养、学习社区的途径。其次,积极建设国际化的教师队伍。最后,进一步明确跨文化人才培养目标。跨文化育人理念要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开放包容、互学互鉴。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