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与当代中国治理之道(3)
时间:2019-06-12 01:46 来源:互联网 作者:席子 点击:次
中国共产党一直认为,社会主义是在变革中不断完善的社会。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我们国家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调控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并结合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分配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这些构成了社会主义中国国家治理的“四梁八柱”。改革创新永远在路上。经过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全面深化改革,我们党坚持把改革进行到底,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实现国家治理的重大创新,开创了社会主义中国国家治理新局面,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 第四,科学发展是治理之基。治理绝不是也不能是纸上谈兵,在一切治理活动的背后必须有坚实的经济基础和强大的物质准备。经济发展了,人民群众日益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改善,国家治理也就做好了一大半。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同志在建国后多次提出“发展要快一点”的要求;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也多次强调“发展是硬道理”。基于这样的认识,中国共产党强调把发展作为治国理政的第一要务,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当代中国能够取得国家治理奇迹,最为坚实的基础就是多年来中国社会一直保持着快速发展、科学发展,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正在重返世界舞台中央。中国的发展,不仅使中国人民稳步地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为中国的长治久安打下了坚实基础,而且为世界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第五,共建共享是治理之本。“共建共享”是权利的体现,代表着公平正义,自古以来就是人们的美好追求。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理想国》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从中国古代孔子提出“大同社会”到近代康有为的《大同书》,这些美好设想中都有“共建共享”的愿望。无论是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最高理想——共产主义,还是近几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世界上反复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都强调“共”,可以说共建共享才是国家治理和世界治理的根本所在。离开共建共享,治理无异于缘木求鱼。共建是共享的基础和前提,没有高水平的共建就没有高质量的共享;共享是共建的目的和归宿,高质量的共享促进更高水平的共建。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共同富裕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科学驾驭和调控资本,动员和组织全体人民参与共建,在发展中促进全民共享、全面共享,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人类和平和世界繁荣也离不开共建共享。中国共产党倡导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动员世界各国行动起来,共同承担全球治理的责任与义务,共同推进全球治理体制变革,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着力解决人类面临的“发展赤字、和平赤字、治理赤字”三大难题,让不同国家、不同阶层、不同人群共享全球发展的成果和收益,从而推动全球治理走向更加公正合理。 第六,交流互鉴是治理之要。众所周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大楼前的石碑上,用多种语言镌刻着这样一句话:“战争起源于人之思想,故务需于人之思想中筑起保卫和平之屏障。”我理解,只有承认文明的多彩、以平等的态度交流、以包容的胸怀互鉴,才能“于人之思想中筑起保卫和平之屏障”。人类文明发展史反复证明,交流互鉴是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重要桥梁,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纽带,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动力。我们可以想一想,为什么古代丝绸之路能够成为四大文明的发祥地、三大宗教的汇聚地、多民族文化的衍生地?我们还可以再想一想,现在的中东地区为什么战火纷飞、动荡不安、极端势力肆虐?从中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文明本身并不会引发冲突,但对另一种文明缺乏包容和互鉴,却是隔阂、纷争、仇怨和动荡冲突的重要根源。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