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共产党人治理”的印度大邦(3)
时间:2019-06-14 09:04 来源:互联网 作者:Kim 点击:次
喀拉拉邦与中国的关系非同一般。据史书记载,元朝航海家汪大渊曾抵达这里。明朝郑和七下西洋,前三次终点都是古里(即现在的卡利卡特)。1407年第二次下西洋时,郑和向古里国王宣读明成祖朱棣颁的敕书,赐给诰命银印,并赠给王公大臣礼物。为纪念这次到访,郑和还在古里竖起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其国去中国十万余里,民物咸若,熙嗥同风,刻石于兹,永示万世。” 港湾、船坞、巨石以及一公里多长的防波堤静静诉说着卡利卡特当年的辉煌。由于港口淤积,大型船舶都转到科钦港停靠。防波堤上有几对年轻人在谈恋爱。港口有几个卖零食的小摊贩,但没什么人来买东西。 从第四次开始,卡利卡特和科钦还成为郑和船队向西出发的大本营。卡利卡特宾馆的一名服务员告诉《环球时报》记者,郑和当年登陆的地点位于卡利卡特南部11公里处的贝普里村,小时候他们的课本里还有郑和的故事,但现在据说没有了。 从记者在科钦住的宾馆,能看到海边停靠的大型军舰和货轮,以及矗立在海中的大鱼网,当地人称之为“中国大鱼网”,据说是几百年前中国人留给印度人的。用中国大鱼网捕鱼成了当地一大景观,外国人想要体验一下,还要交500卢比(约合50元人民币)。除中国大鱼网,当地博物馆里还能看到古代中国的瓷器和钱币。给《环球时报》记者印象最深的是,科钦国际机场候机楼也有中国古代建筑的风格。在科钦步行商业街的一家古玩店里,记者还看到一条二三十米长的龙舟,据说也是中国人留下的。
印度喀拉拉邦科钦市海滩上随处可见“中国大鱼网”。苑基荣摄
印度喀拉拉邦科钦市私人博物馆里的中国瓷器。苑基荣摄 略感遗憾的是,在科钦和卡利卡特的中国人很少,除OPPO等几家中资企业外,很难见到中国游客的身影。《环球时报》记者接触的当地司机和普通百姓,第一次都把记者当成“日本人”。喀拉拉邦旅游部前几年为吸引中国游客曾开通中文网站,但现在中国游客并不多见。据刘爽介绍,当地民众对中国的了解有限,到过中国的人也很少,他们更多的是从电视和网络上看到有关中国的信息,知道中国现在“很发达”。离开喀拉拉邦时,记者在想,从与中国有着“特殊关系”的喀拉拉邦来看,中印民间的交流还大有文章可做。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德国波恩举行“热气球节”
- 下一篇:除了在太空看星星 去国际空间站还能干点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