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江芯路二十年:“中国硅谷”的荣光与梦想(2)
时间:2019-06-14 17:04 来源:互联网 作者:COCO 点击:次
在郑朝晖看来,中芯国际的到来带动了张江的发展。“中芯国际的规模非常大,起步时工厂就有上万名员工,张汝京从台湾、海外带来的员工,很多都带着家人子女,他们也有上学的需求。”他记得,在中芯国际的建设过程中,除了工厂和员工宿舍,甚至还建了别墅区、基督教堂、双语学校,“对于当时的张江,中芯国际建立起一个衣食住行整套园区。” 张江集成电路迎来了“最好的时代”,日后,当从业者们回忆起这段历史时,他们通常会将 2000 年到 2010 年称为“黄金十年”。 这段时期也可以用“风口”来形容:在中芯国际、华虹几家大厂的带动下,不仅此前分布在上海漕河泾、徐家汇、青浦等各处的集成电路公司陆续搬到张江;“芯片热”也传至大洋彼岸,许多在 90 年代出国留学、毕业后在国外大型芯片企业工作的半导体工程师受到感召,陆续回国创业。短短几年,张江便聚集了 200 多家芯片企业,它也由此被称为“中国硅谷”。 2004 年,郑朝晖也离开了位于漕河泾的上海贝岭,加入在张江落户的外资芯片企业——创锐讯。这是张江集成电路快速发展的一段时期,本土企业蓬勃发展同时,高通、英飞凌、英特尔等外资芯片企业也纷纷在张江建立研发中心。 郑朝晖记得,创锐讯的上海团队刚刚起步时,在张江高科地铁站旁边的联想大厦六楼租下约三、四百平方米的办公室,但很快就不够用了,到了四、五年之后,团队已经由最初的几十人发展至 700 余人。 “土地、资金等政策支持是(芯片)企业向张江聚集的原因之一,”郑朝晖分析,“另一方面,人才也是重要原因,当时的海归芯片人才基本集中在张江,芯片公司在这里招人更方便。” 从华虹、中芯国际两家芯片制造公司起步,张江的集成电路产业逐渐向上、下游延伸,形成设计、制造、封测、设备的完整产业链。不仅如此,针对这一垂直市场的半导体猎头、咨询服务、行业媒体等也都应运而生。 低潮期 大约在 2008 年,芯片业开始出现了一些变化。 这一年,晨晖创投合伙人曾浩燊来到张江,当时刚刚从硅谷回来的他,还是一名芯片创业者,“一回来就感觉到,这一波海归芯片创业热潮已经慢慢过了。”作为芯片工程师一员的张俊恩有着同样的感受,当时,他刚刚大学毕业,“一入行就感觉进入了低谷,最明显的一点是,之前芯片创业企业拿到融资挺容易的,但这之后的几年,几乎很少有公司还能拿到融资了。” 此前几年突飞猛进的隐患开始显露。相比其它产业,芯片的研发周期短则 9 个月,长则1- 2 年,而且第一代产品往往成熟度较低,需要进行多次迭代后在应用上才能达到成熟,对于民间资本而言,投资风险高、回报不确定。 “半导体产业以前很受欢迎,为什么?”曾浩燊分析说,“以前终端发展慢,比如一个电器可以用十年,同一款芯片可以一直卖,所以只要前期研发好,后面就是不断赚钱;但后来终端迭代越来越快,芯片生命周期不断缩短,整个行业毛利率低下去了,对于技术上没有像巨头那样形成绝对壁垒的创业企业,规模就很难起来,只能越做越低端去寻找收入,毛利也越来越低。” 一位创业者曾回忆说,以海归工程师为主的第一代芯片设计公司,虽然多拥有技术经验,但工程师出身的创业者在市场、管理方面经验不足,而且企业规模不大,无法形成技术上的差异化和创新,只能用低成本竞争,长此以往,形成了扎堆低端技术、相互抄袭的局面。 根据这位创业者的描述,当时张江科技园内的 200 多家企业中,大多未实现盈利,抵御风险能力较低;他本人的公司则因为持续亏损,已于 2007 年被一家大型企业收购。 “民间资本投芯片是要赚钱的,结果投了几年发现太难赚,受打击了,慢慢就不投了,”曾浩燊感慨说。巧合的是,在同一时期,民间资本有了更好的“去处”:从 2008 年开始,随着智能手机诞生,移动互联网迎来“黄金十年”,正在对芯片产业心生“犹豫”的资本开始转向。 雪上加霜的是, 2009 年,中芯国际与台积电长达六年的“纠纷”落幕,在这场半导体行业人尽皆知的专利及商业机密诉讼案中,中芯国际最终两次败诉于台积电,累计赔偿后者3. 75 亿美元及10%股份,张汝京辞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