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波:为商业编织“意义之网”(2)
时间:2019-06-17 20:02 来源:互联网 作者:大棒槌 点击:次
马克斯·韦伯将“人被赚钱动机所左右,把获利作为人生的最终目的。在经济上获利不再从属于人满足自己物质需要的手段”,视为资本主义的一条首要原则。 他引用美国思想家富兰克林——他同时是一位企业家和政治家——的观点认为,“个人有增加自己的资本的责任,而增加资本本身就是目的”。这从根本上认同了企业家职业的正当性和独立性。 其二,内心信仰的驱动。 韦伯认为,在资本主义形成过程中,基督教新教的清教徒精神和禁欲主义产生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没有这些精神,也可能产生资本主义的某些特征,但不会产生完整意义上的资本主义。 所以,以信仰基督教为主的现代最发达的西方国家,如美国、英国、德国等,皆为新教占主流的国家,而传统天主教国家,如西班牙、意大利等,论经济实力与影响力,只能算二流国家。
在韦伯看来,盖因天主教信徒重来世,新教信徒重今世,所以新教信徒更积极地参与社会活动一些;天主教这一点类似于佛教。另一个结论是新教信徒比天主教信徒更重享乐一些,也更世俗一点,这样就能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其三,理性主义与法治精神。 韦伯从西方希腊理性主义的思想渊源,推导出资本主义产生的必然性:精确的计算和拥有技术上的基础。这进一步根基于西方科学特有的数学及实验的精确理性的自然科学、法律与理性的结构所带来的可估量的技术性劳动手段与程序规则。那种具有近代资本主义精神的人,他们都具有自我约束性——理性的计算,集中精力,固守原则。 03 马克斯·韦伯是受马克思主义思潮冲击的第一批欧洲知识分子,他曾说,现在的读书人是否诚实,只要看他对两个人的态度,一个是马克思,一个是尼采。 正是通过《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韦伯另辟蹊径,对现代商业文明的根本动力进行了前所未有的诠释,如果说马克思是摧毁性的,那么,韦伯则带有明显的建设性特征。 他认为资本主义并不是对财富的贪欲,反而是对这种非理性欲望的一种抑制或者至少一种理性的缓解。之所以有那么多人勤恳工作,而且具有良好的职业精神和纪律,并不是为了单纯糊口或热爱金钱,而是内心信仰使然。 可以说,当韦伯在海德堡大学的书房创作此书的时候,世界各地已经出现一些企业家,他们以比父辈快数百倍的速度积累了巨额的财富,而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的内心正经受着存在价值的拷问。 美国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1835-1919)是马克斯·韦伯的同时代人,他出生于苏格兰的一个新教徒家庭,少年时移民美国,从当电报公司的信差起步,组建自己的公司,在短短几十年里,创建全球最大的钢铁公司,1901年,卡内基把公司出售,得5亿美元,成为全美首富。 就在这个时刻,卡内基发生了内心的焦虑:我凭什么能赚到这么多的财富,而这些财富对于我的人生又意味着什么?
卡内基最终得出的答案是:“是上帝派我来赚钱的,所以,我要把荣光归于上帝。”在生命的最后十多年,卡内基成立慈善基金,成为美国历史上捐赠建设图书馆最多的人。在“钢铁大王”的名号之外,又有了“美国慈善事业之父”的称誉。 没有史料显示,作为新教徒的卡内基读到过《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不过,他的实践却无意中印证了韦伯的观点。 04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第一次被翻译进中国,是在1985年,韦伯写作此书的整整80年后。 那个时代的中国人,正被集体地卷入一场激荡的改革开放运动,商业及企业家成为时代新的主角,传统的价值观体系濒临崩溃。那些先富起来的人们,都跟当年的卡内基一样,面临内心的意义拷问。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为什么互联网科技公司都在裁员?
- 下一篇:沙特王储:沙特阿美最早将于明年进行IP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