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互宝首例赔审案折射网络互助困境(2)
时间:2019-06-23 21:02 来源:互联网 作者:COCO 点击:次
一位保险业内并参与了投票的赔审员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机制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一是前期告知义务条例规定不够清晰,平台方拥有的解释权过大;二是后期判定的材料不明晰、赔审团准入门槛过低都进一步加大了核准难度。 在“团长的信”里,尹铭也给出了官方态度:相互宝是一个大病互助计划,4000多万成员聚集于此,为了让计划健康、可持续运营,相互宝必须设立加入、审核、监督的机制。若不讲规则,只讲“慈善”,互助计划很难走得远、走得好。 关于赔审机制与健康告知,他也提到,相互宝与赔审团机制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对于赔审过程中的突发状态、申请人感受、赔审后续帮助措施上,我们可以有更周到、更有温度的制度设置。也会对健康告知做出更清晰的界定,不满足赔审要求事件的捐赠通道也在考虑之中。 网络互助格局初现 剩下不到三分之一 相互宝的首例赔审案件虽暂时落下了帷幕,但网络互助的江湖还在激荡之中。 “网络互助经过近10年的发展,行业格局已经初步形成,能叫上名字或者有一定影响力的平台并不多。同时,各大流量平台纷纷入局,对于规模较小的独立创业公司来说,几乎没有任何机会存活下来。”保险行业资深从业人士李锦(化名)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说。 据李锦回忆,互助平台在2016年达到了高峰期,最多有超过300家平台加入,但随后经历了一次行业洗牌,最后剩下的不到三分之一。 他对记者梳理,目前会员数量上有一定规模,且有一定影响力的,也就五六家。例如,2011年成立的首家互助平台康爱公社,2014年成立的e互助,2015年成立的夸克联盟,2016年陆续上线的水滴互助、轻松互助、众托帮,2018年上线的相互宝,以及今年1月份滴滴出行上线的点滴互助。 记者统计各大互助平台官方数据发现,截至2019年3月28日,中国首家大病医疗费互助平台康爱公社,从2011年运营至今的7年多时间内,加入人数超过188万人。 由泛华金控投资的e互助,是抗癌互助平台,从2014年上线至今的4年多时间内,已经有超过340万人参加。2015年夸克联盟互助计划上线,至今累计有157万余会员加入。 2016年4月成立的水滴互助,因为有多家知名投资机构背书,两年多时间已经积累了超过7600万名会员加入。而同样在2016年上线的轻松互助,会员数也已经超过6000万人。众托帮2016年上线至今,累计约985万会员加入。 2018年下半年,蚂蚁金服推出相互宝,上线至今已经超过4500万人加入。 今年1月初,滴滴出行上线重大疾病互助计划“点滴相互”,上线三个月来,一共有45万余人加入。而其他互助平台的会员人数都较少。 李锦坦言,“相互宝和点滴互助都属于大的流量平台,且不是独立运营,即使不做商业转化,单是收取管理费就可以实现盈利。但如果是创业公司从头开始运营互助平台,几乎没有存活下去的机会,虽然能一直低成本运营,但用户量上不去的话,会员的分摊成本会越来越高,退出的人也会越来越多,直到最后被迫淘汰。” 两大盈利模式 哪种更合理 记者调查发现,各大互助平台的盈利模式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通过收取管理费来补贴平台运营成本,同时通过流量转化,对接保险公司相关保险产品获得收入,典型代表是相互宝和水滴互助;还有一种是,平台收取管理费,并通过流量转化来提供会员其他健康管理服务,比如众托帮。 在管理费收取方面,各大互助平台的模式又分为了两大类。 其中,以相互宝和水滴互助为代表的互助平台,管理费为互助金额的8%。也就是说,理赔金额越高,平台获得的管理费就越高,反之则越低。 众托帮和e互助为代表的互助平台,则是根据加入互助计划的有效人数和有效时间来收取管理费,会员越多,加入时间越长,平台获得的管理费则越高,反之则越低。 到底哪种模式更合理,一直都是业内讨论的焦点。 而李锦的看法或许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他分析称,“通过互助金来收取管理费的模式,从本质上是把互助平台和出险会员两者的利益进行了捆绑,而和大多数会员利益形成了对立。因为只有出险的会员获得了理赔,平台才能获得管理费,但这也意味着,其他未出险的会员将分摊更多的成本。”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互助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 下一篇:长沙一社区邻里认领“微心愿” 互助拥抱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