漾濞:站在新起點逐夢新時代(3)
时间:2019-06-24 03:03 来源:互联网 作者:大棒槌 点击:次
本報訊(記者 博達 通訊員 鄧麗華) 近年來,漾濞彝族自治縣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脫貧攻堅、“三項工程”、“三園兩創”等工作,堅持用好“講擔當重擔當”指揮棒,把干部放到攻堅克難一線錘煉品格、轉變作風,把基層當做“賽馬場”歷練人才。 2018年以來,全縣共抽調36名堅持原則,能扛重活、能挑重擔、能打硬仗的干部到棚戶區改造、“兩違”整治、征地拆遷、大漾雲高速路建設等重難點工作一線“頂著干”﹔下派119名事業心責任心較強、業務素質過硬的干部到脫貧攻堅一線“帶頭干”。 “全縣經濟社會發展關鍵在人、關鍵在人才,要選准選強干部、用好用活人才,必須樹立鮮明的選人用人導向,用好“講擔當重擔當”指揮棒,注重從一線從實踐中選拔任用干部,在干部管理中做到嚴管與厚愛結合、激勵與約束並重。”漾濞縣委組織部部長陳學偉介紹,縣裡注重把在攻堅克難一線中“頂在前面干在難處”,政治過硬、素質優良的干部發現出來,選拔任用勇於擔當、善於作為、實績突出的干部。2018年以來,全縣共提拔任用38名在基層一線表現突出、敢闖敢干的干部。 “在工作中,我們注重用好容錯糾錯機制為實干者‘保駕護航’,同時通過鄉科級領導干部負面清單收集管理制度加大對干部的監督管理,倒逼干部履職盡責。”漾濞縣紀委副書記施雪貴介紹,縣裡強化監督執紀問責,從嚴從細發現問題線索,依規依紀懲處不干事不作為的干部。2018年以來,共對消極懈怠、不擔當作為的干部進行免職、2名干部被降職並作了職務調整、8名干部進行問責,對駐村工作隊員召回1名、約談39人,達到懲處一人警醒一批的效果。 在正向激勵與反面警醒的同時,漾濞縣還出台了干部管理考核辦法、脫貧攻堅特別考核辦法,通過完善日常考核、分類考核、近距離考核的干部考核體系,進一步考准考實干部,充分發揮選用“講擔當重擔當”干部的指揮棒作用,在全縣營造出重點工作爭著干、急難險重頂著干、基層一線奮發干、轉變作風主動干的干事創業氛圍。 萬畝藥材鼓起村民腰包 站在漾濞彝族自治縣富恆鄉石竹山頂上,順著石竹村黨總支書記常暾手的方向俯瞰山下,隻見一墒墒、一溝溝剛發芽的黃精和正開花的紫丹參,山地裡村民們正在忙碌著。“看,我們村已經種上了一萬多畝中藥材”。眼下的石竹村,真成了名副其實的中藥材種植明星村。 5年前的石竹村是一個山區民族貧困村,全村共有4個村民小組245戶1107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有46戶193人,村民收入主要靠種植玉米、洋芋、苦蕎等。2014年,在精准扶貧政策的推動下,村黨總支率先提出充分利用林下資源,創新探索林下中藥材種植模式。第一批中藥材由黨員帶頭試種了近百畝紫丹參。經相關機構檢測,該片區種植的丹參酮類及丹酚酸B含量非常高,其他所有指標都符合種植規定。在成功探索種植模式的基礎上,由村黨總支、駐村干部及合作社集中推廣。短短5年時間,全村中藥材種植面積迅速擴大到上萬畝,老百姓從種植中藥材中嘗到了甜頭。 “5年前,石竹村是富恆鄉6個村中最窮、最偏遠的一個村,村民人均收入不到3000元。5年后的今天,通過中藥材種植,戶均收入已達5萬元,人均收入9600多元,村民收入翻番,變成全鄉第一。”常暾感慨道,“通過5年來的發展,從傳統種植玉米、洋芋、苦蕎到生態種植中藥材,我們村整體的產業結構實現了全面轉型升級。”曾是建檔立卡貧困戶的村民常彪說:“我家自從加入村裡的合作社,在核桃樹下種上中藥材,一畝收入4000多元,平時在合作社打工每月也有收入,再加上養豬、雞以及丹參花蜜等,現在全家每年能有4萬多元收入,日子越過越好。”48歲的常富紅介紹:“我家有5口人,其中4個是壯勞力,家裡山地有20余畝,過去一家人一直守著這片綠水青山,生活卻過得入不敷出,現在,在村黨總支和合作社的帶領下種植中藥材,生活好起來了,錢袋子也鼓起來了。”記者 博達 通訊員 文/圖 (責編:徐前、朱紅霞)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