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凤凰时尚网移动版

首页 > 资讯 >

一个传统农业县的脱贫之路(2)

  在新河,76个扶贫工作队仍奋战在脱贫一线。通过“网格化区块式”管理,新河将扶贫工作队分为6个片区,把扶贫成效与年度考核挂钩,形成了驻村干部争着干、抢着干、比着干的浓厚氛围,打造出一支支“不走的工作队”。

  探索,实践,奋进,鏖战……新河交上了一份令人刮目相看的脱贫攻坚答卷——

  贫困村全部出列,累计脱贫39510人,全县综合贫困发生率降至0.73%,2018年财政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农民人均纯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均保持两位数增长。

  县长李宏欣说:“集聚各方力量共同向贫困宣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新河脱贫攻坚实践中得到充分证明。”

  尽显担当的引领之路

  脱贫攻坚战场上,每一个农村党组织都是坚强的战斗堡垒,每一名党员都是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开路先锋。

  “脱贫的主是农民,扶贫的主体是干部,赢得这场战役,必须用最能干事的人干最难的事。”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高华锐说。

  坚持党的领导,强化组织保证,新河靠什么?

  尽遣精锐,打造能征善战的队伍——

  走进新河镇六户村,眼前一条笔直的柏油路贯穿全村。

  “这条路看着好,修起来可真难。”村支书张森强瘦高个,鼻梁上架着眼镜,说起话来略显腼腆。

  去年党支部换届时,32岁的张森强当选书记。正在脱贫攻坚战的节骨眼上,这个小年轻能带着乡亲们走出贫困吗?老书记张顺起捏着一把汗,村民们也带着怀疑。

  要想富,先修路。张森强争取到资金,准备把村里那条破烂的主干道翻修一下,但要清理村民占用的集体土地。

  张森强挨家挨户做工作。走访第一户人家,78岁的村民孟进国给了新支书一个下马威:“我家门口的台阶动一下都不行。”

  求老支书出面,老支书无功而返,张森强只能硬着头皮再次走进孟进国家的小院,苦口婆心做说服工作。

  那天晚上,张森强辗转反侧,一夜未眠。第二天一出门,看见孟进国正等着他:“小子,我是看着你长大的。你有能力,我也想通了,你就干吧。”

  路建成的那一天,全村老百姓竖起了大拇指,更认可了新支书。

  眼下,张森强和村里几个致富带头人一起,流转出20多亩地,打算建一个设施先进的大棚搞真菌产业。他说:“我和党员先示范,如果成功了,带着大伙儿一起干。”

  脱贫攻坚一线,是检验干部的“考场”。

  在新河,通过县乡干部双向交流机制,乡镇党政正职全部由善于抓脱贫的优秀干部担任。在76个贫困村两委换届中,像张森强这样有朝气、有干劲、有办法的一批年轻党员走马上任。

  能人回乡,发挥致富带头人作用——

  申家庄村曾是县里有名的乱摊子村,班子力量弱,村民脱贫也没有积极性。在外打拼多年回乡的史凤水当选村支书后,迅速把全村53名党员组织起来,一度涣散的党组织步入正轨。

  申家庄村有个规矩,凡是村里开会,必须点名签到。史凤水说:“这不是为了装样子、搞形式,脱贫攻坚考验着我们的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要让大家意识到责任。”

  曾经软弱涣散的党组织,如今是全速前进的“火车头”。

  史凤水组织党员带头成立合作社种植葡萄。一名党员的力量可以带动几户甚至十几户村民,合作社如滚雪球般日益壮大,如今种植面积已达上千亩,村民人均年收入超过5000元。

  过去,许多新河人为了生活和梦想,纷纷走出农村。现在,一批批能人陆续回乡投身脱贫攻坚,其中不乏共产党员。他们带回了开阔视野和创新思维,也带回了丰富资源和强大能量,成为反贫困斗争战场的一支生力军。

  创新模式,坚持抓好党建促脱贫——

  在刘秋口村,每个香菇种植大棚前最显著的标志是党员责任岗的牌子。村支书郝丽文告诉记者,村里提出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促进党建与产业发展的无缝对接。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