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凤凰时尚网移动版

首页 > 资讯 >

一个传统农业县的脱贫之路(3)

  党员责任岗并非空架子。“按照支部明确的1+2+N模式,一名党员要带动两名入党积极分子,然后再带动更多村民,大家一起学技术,跑市场,奔小康。”刘秋口村党员刘洪涛说。

  有33年基层工作经历的县委副书记王建中说:“这场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为广大党员干部提供了又一次大规模走进群众的难得契机,我们没有理由不珍惜。”

  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这是共产党员的初心。

  自强不息的奋斗之路

  荆家庄乡,红军将领董振堂的故里。在他的老宅里,“克己助人、爱国持家”的祖训被高高挂起。

  董振堂纪念馆、振堂路、振堂公园、振堂中学……在新河,董振堂的影响无处不在。传承红色基因,造就了新河人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秉性。

  在新河,每个贫困的角落都活跃着自强不息的身影。

  循着缝纫机的嗒嗒声,记者来到这个乡王府村贫困户苏海辉家。不大的院子,三间老房,被51岁的苏海辉拾掇得整整齐齐。

  苏海辉患有小儿麻痹后遗症,只能蹲着用手撑着脚缓慢挪动。村里给他办了五保户,苏海辉本可以靠政策兜底脱贫。

  但苏海辉骨子里有股不服输的劲儿。扶贫干部每次问他有什么需要,他都说:“这双手好用着哩,想再干点啥。”

  扶贫工作队帮他联系去乡里学了配钥匙的技术,苏海辉触类旁通,又自学了修鞋和修拉链。每到本村和周边村子赶集的日子,苏海辉都会开上三轮车赶过去,风雨无阻。

  看到其他贫困户给眼镜盒厂加工布袋,苏海辉找到村里说,我也能干。“这活得蹬缝纫机,你咋干?”村支书刘起振不解地问。

  说干就干。苏海辉找来老式缝纫机,花95元淘了一个小电机,改造成可以用胳膊肘控制开关的电动缝纫机,加工速度一点不比别人慢。

  “我最喜欢村口幸福是奋斗出来的那条标语,自食其力就是幸福。”苏海辉露出强者的微笑。

  在新河,很多贫困户都有与命运抗争的故事。

  对付兴庄村村民付海强来说,不幸像一堵墙倒下来,让人躲避不及。大女儿患先天性心脏病,小儿子是脑瘫,自己又突发股骨头坏死,失去劳动能力,一家人的生活只靠妻子打零工支撑着。

  正当整个家庭陷入绝望之时,驻村扶贫工作队联系教育部门,将付海强的妻子安排到一家幼儿园工作,免费让儿子入园,既有一份收入,又能照顾孩子。付海强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可以拄着拐杖行动了,因为有修车技术,他在汽车检测场找到了工作。

  “天无绝人之路,贫穷并不可怕,只要肯干就有好日子过。”付海强说。

  脱贫攻坚不是坐享其成,而是不懈奋斗的新起点。

  县委书记李群江说:“新河的脱贫攻坚,就是一部不断唤起自立、坚定自信、升华自我的发展史。”

  打造立体产业体系,发展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建设精致小城市,未来的新河将呈现另一番模样。

  这是脱贫攻坚的实践缩影,也是一个时代的生动剪影。党领导人民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激昂澎湃的奋斗之歌正响彻中华大地。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