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华为、腾讯,“深圳三杰”的殊途同归(3)
时间:2019-07-23 05:04 来源:互联网 作者:Kim 点击:次
有媒体评价说,不同于一般的金融公司领导人,平安集团董事长马明哲是一个地道的“科技迷”。他几乎比平安绝大多数人先用上微博,最早就用上了微信,也很可能是第一个把黑莓手机的移动应用引入中国金融机构的人。2009年苹果发布iPad后,马明哲又要求高管们在日常工作中使用,推行移动办公,甚至拒绝内部的纸质文件签字。 从2008年开始,平安IT部门开始实现公司化运作,平安科技成立。2013年,平安主动构建移动互联、云、大数据等IT能力,筹建金融大数据平台。2016年,平安启动业务转移,将精力投入到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更前沿的科技创新研究。如今,科技已经成为平安的金融中枢神经,全方位赋能金融业务。 肆 去年8月,参加第十二届中国工程管理(智慧城市)论坛的院士专家专程赴腾讯、华为、平安三家企业的总部进行调研,了解深圳在智慧城市领域的技术和研究成果。 深圳是国家第一批新型智慧城市试点城市,建设了统一的城市综合信息数据平台,并实施了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海洋、智慧社区等一系列惠民工程。 目前,腾讯智慧城市服务已与全国150多个城市建立了广泛的合作,涉及智慧城市、警务、交通、医疗、教育、出行、新零售、商圈等多个生活社交场景。华为也已经将智慧城市作为重点业务投入方向之一,华提出了“智慧城市神经系统——城市运营中心”的概念,将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与城市场景深度融合。而平安也已经在115个城市中,推进着自己的200多个智慧城市服务。 而在前一年,来自全国各地的25家中小银行高管50余人,走进平安银行、探访腾讯、问道华为,一起探讨了“未来银行·智慧金融”的课题。
平安银行在2016年就制定了全面向零售银行转型的战略目标,通过大零售业务创新SAT智能化服务模式,加速打造平安特色的智能化、移动化、专业化的零售银行。而腾讯金融业务则包括了财付通、理财通、腾讯征信、通讯与彩票业务以及微黄金等。看起来和金融业务毫不沾边的华为,其实也有华为企业BG金融系统部。 现在看来,这都是非常有趣的时刻。三家成立于不同时间,从不同行业切入的小公司,在几十年后,一同成为了智慧城市建设的样本公司,在金融、零售、医疗等行业协同、交锋。而且,它们都不约而同的把自己定位为平台,提出要“赋能”其他行业。 “各行各业在未来的数字化转型中,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的转型升级,才是真正的转型升级。”马化腾说,“我们并不是抢别人的饭碗,反而给它更好更新的工具,让他们能做得更好,这里面有大量的新的创业机会。” 平安集团联席CEO陈心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提到,平安要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开放的平台,在金融、健康、车、房、智慧城市等方面形成自己的生态圈。因为金融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人们不是为了贷款而贷款,是因为要买车,要买房,想消费,是嵌进生活场景。 在今年的股东大会上,平安的董事长马明哲提到,过去10,平安用科技让金融业务的竞争力快速提升。现在,平安还有另外一个重要任务,未来10年将践行“科技赋能金融、科技赋能生态、生态赋能金融”的战略基调,要通过科技实现对内主营业务的夯实,对外不同圈层的赋能。 “构建生态的出发点是为了全方位、深入场景去服务客户,同时获取刚性的流量和入口,提升竞争力,也为国家和社会提供服务。在此战略之下,平安形成了金融、医疗、房产、交通、智慧城市五大生态圈,持续探索金融科技与医疗科技领域。”陈心颖介绍,现在,整个集团32家公司,其中11家是科技公司,有9.9万科技人员。 目前,平安在众多领域也已经展现了自己的技术能力。比如,去年9月份,香港金管局上线了一个支持区块链技术的贸易融资网络,连接了渣打等21家银行。而平安打败了埃森哲、R3等公司,成为了它唯一的技术提供商就是平安。 三家公司殊途同归,依托科技的力量,成长为“深圳三杰”。在当下风云际会的全球竞争的十字路口,他们的成长中的关键时刻,或许为回答中国企业何去何从这个问题提供一点参考与借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