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凤凰时尚网移动版

首页 > 资讯 >

中国丝绸博物馆年轻馆员和他的伙伴们复原了汉代织机,还用它(2)

中国丝绸博物馆年轻馆员和他的伙伴们复原了汉代织机,还用它

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的西汉提花机模型

2014年,由中国丝绸博物馆牵头,联合成都博物院、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等科研机构,还原了汉代提花机的结构。在此基础上,制作了3D展示系统,并按比例复原了两台原始大小且可操作的提花机。现场织出的锦缎,也把2000多年前的织锦技术摆在了今人眼前。

中国丝绸博物馆年轻馆员和他的伙伴们复原了汉代织机,还用它

中国丝绸博物馆年轻馆员和他的伙伴们复原了汉代织机,还用它

中国丝绸博物馆年轻馆员和他的伙伴们复原了汉代织机,还用它

龙博在织还原出来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简称“五星锦”)

“正是有了织布机器,才保证了繁荣的丝绸贸易,让源源不断的丝绸可以像货币一样,在丝绸之路上流通。”龙博说。

提花织机的厉害之处,在于它可以通过上万根丝线,为织机编制并存储一部类似现代计算机的“二进制”编码。工人在纺织时的“穿综”,就相当于对花纹进行编程,最终织出有图案的锦缎。

国丝馆工里最年轻的一代

龙博的老家在湖北英山,这是一个与“丝绸”有着密切关联的地方。

英山,地处大别山深处,是鄂东桑蚕大县。“蚕吐丝、蜂酿蜜、树结油”,“抬头桑遮目,走路桑绊脚”,都是对当地早年农业产业结构的反映。早在新中国成立前,英山的桑蚕业就享有盛名。上世纪80年代,全县种桑面积曾高达13万亩,年干茧产量达750万公斤,农村几乎家家养蚕。

龙博的祖父家,就种桑养蚕,它们相伴了他整个童年时代。也许正是因为这样的渊源,考大学时,龙博报考了纺织工程专业,本科毕业后,又攻读了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硕士专业。

2012年,龙博研究生毕业后,到了国丝馆工作,成为馆里最年轻的一代。他参与的第一个大项目,就是这台织机的复原工作,为其进行三维建模。

1995年新疆尼雅遗址出土了“五星锦”,现收藏于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为国家一级文物,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的64件文物之一。这件国宝有五种不同颜色织就的星纹、云纹、孔雀、仙鹤、辟邪和虎纹,花纹之间贯穿“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文字,可以说代表了汉式织锦最高技术。

“五星锦”在杭州得到复制

去年5月,“五星锦”在杭州得到了复制,复制它的织机正是这台复原的老官山汉墓织机。

中国丝绸博物馆年轻馆员和他的伙伴们复原了汉代织机,还用它

中国丝绸博物馆年轻馆员和他的伙伴们复原了汉代织机,还用它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的细节

龙博说,在丝织品中,你会发现,绫绢纱绸缎,都是绞丝旁,唯有“锦”是金字旁,足以说明“锦”,贵如黄金。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