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工大“八百壮士”中,有不少人曾怀抱“科学救国”的理想远赴重洋求学,在各自领域取得开拓性突破,成为哈工大各专业的创始人和奠基者
20世纪50年代末,随着苏联专家陆续撤离,哈工大一度出现“教授荒”。这800多名年轻教师便成为学校主力,顶住压力迎难而上,承担起全部教学科研任务。
为满足国家工业化发展需求,哈工大按照行业、甚至按照企业工种设置专业,如金属热加工学科的铸造、锻压、焊接、热处理,机械制造学科的机床、刀具等,甚至有的专业名称与工厂车间同名。
在这种教育体制下,哈工大在短时间内培养出一批理论基础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强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分配到工厂后很快就能适应工作要求。哈尔滨工业大学原党委书记吴林说,当时的哈尔滨电机厂、鞍钢、一汽等等,各大工厂都活跃着哈工大毕业生的身影。哈工大因此被誉为“工程师的摇篮”,“厂校协作红旗飘,满城都说工大好”,这句广为流传的顺口溜就是当时最真实的写照。
哈尔滨工业大学原副校长强文义说,作为新中国高等教育的样板,哈工大适时调整教育科研方向,一方面致力于培养新中国工业企业、科研院所急需的高级管理与技术人才,同时也为高等教育、特别是理工科高等教育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做出重要贡献。
哈工大“八百壮士”中,有不少人曾怀抱“科学救国”的理想远赴重洋求学,在各自领域取得开拓性进展,成为哈工大各专业的创始人和奠基者。
我国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奠基人之一陈光熙,10年勤工俭学,换来5种专业特长和3个工程师学位,学有所成后回到祖国怀抱,创办了哈工大计算机专业;
著名物理学家、教育家洪晶,两次赴美求学辗转回国,成为哈工大光学学科创始人,培养出我国第一个光学博士;
抱定“爬也要爬回祖国”的信念,徐邦裕后来成为我国首位进入国际制冷学会的空调制冷专家……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国防科技工业战线楷模、中国科学院院士马祖光也是哈工大“八百壮士”的杰出代表。在国外做访问学者期间,他发现了“钠双原子分子第一三重态跃迁”新光谱,这是国际上首次观察到这一谱区的荧光辐射。这是他连续两年吃下150斤挂面,一直泡在图书馆和实验里换来的。
更令人吃惊的是,回国时,除了衣服和鞋子,马祖光的行李里只有一大堆笔记本和为实验室购置的小型仪器,不见一件洋货。他还把省下来的外汇全部上交给了国家。
“人家的条件再好,都不如把自己的国家建设好。我们现在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使出最大的力量建设自己的国家。”马祖光生前说。
在哈工大,马祖光像很多人,很多人像马祖光。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周玉说:“时代在变,职责在变,但爱国的初衷、为国的付出不变。心系天下、以身许国,是广大知识分子一贯的崇高追求和强大的精神脊梁,哈工大‘八百壮士’用自己的行动去践行。”
“规格严格,功夫到家”
“懂就懂,不懂就不懂,不存在弄虚作假。这就是我们培养人才的原则,宁愿不要自己教出的学生全部及格的虚名,也要为培养合格人才把好关”
在哈工大校史馆里,一张张手写笔记整齐陈列,如同印刷体一般标致工整,没有一处涂抹,每条分数线的长度都相等,就连加号、减号都是用尺子比着写,将“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精神诠释得淋漓尽致,令往来参观者惊叹不已。
这些手稿正是出自“八百壮士”之手,是他们给学生留存下来的一手学习资料。
作为哈工大“八百壮士”之一、我国形变热处理研究奠基人雷廷权的学生,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学院教授杨德庄说,从老师那会儿起,学校就非常强调教师要过“三关”,即教学关、科研关、水平关,学生要掌握“三基”,也就是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基本技能。
全国模范教师、哈尔滨工业大学环境学院教授何钟怡曾师从王光远、黄文虎等多位哈工大“八百壮士”。他回忆说,老先生们总是能把抽象枯燥的公式和概念变得形象生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向学生娓娓道来。缜密严谨的逻辑思维、精辟透彻的分析推理和条理清晰的概括归纳,让学生既掌握知识,更学会方法。
对待教学如此认真,要求学生又该有多“严”?
哈工大“八百壮士”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俞大光曾被学生们称为“铁将军”,他教授的“电工基础”被称为“老虎课”。一名学生曾回忆说:“有时全班竟没有一个人得‘优秀’,因为他要求学生不仅会做题,而且还要能讲出道理来。”
那时,哈工大期末考试采用口试,学生当场抽题作答。有一位班长平时成绩很好,在进行电工技术口试时忘了一个数学符号,口试老师连问了三遍,他都说没问题,结果考试成绩不及格。从那以后,这个班的学生再也不敢粗心大意,这位班长后来也成为了著名学者。
“懂就懂,不懂就不懂,不存在弄虚作假。”时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的李昌说,“这就是我们培养人才的原则,宁愿不要自己教出的学生全部及格的虚名,也要为培养合格人才把好关。”
“天宫二号”总设计师朱枞鹏是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工程与力学系毕业生。他说,读研究生时,自己的研究领域在国内尚属空白,国内外可参考的教材非常少。他的导师、哈工大“八百壮士”之一刘暾便将编好的讲义用钢板刻印蜡纸,油印后一张张装订成册。撰写毕业论文阶段,刘老师要求论文全部手写,于是大半年的时间里,他把200多页的论文一遍遍修订、改写……正是当年经受的“磨炼”,为他日后从事航天事业践行严、慎、细、实的工作标准奠定了扎实基础。
一代代哈工大“八百壮士”,就是在这样的熔炉里锻造出来的。这样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吃得了苦、受得了累,不管分配到什么样的厂矿企业学校,进办公室就能画图设计,下车间就能抄起家伙干活儿,到学校就能拿起书本教书育人。
信任青年大胆使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