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的“八百壮士”中,有不少师资研究生未毕业,年仅20多岁,就开始担任系主任、教研室负责人和重要教学科研职务。一批批新生代科技工作者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爆发力和战斗力
1962年,一则消息让整个哈工大颇为震惊,甚至成为当时高等教育界的轰动新闻——年仅26岁的吴从炘从助教破格提升为副教授。理由是,在每周讲课16小时的教学任务下,吴从炘发表了6篇创新性数学论文,教学和科研水平为人称赞。
然而,吴从炘的提升却招来不少批评、质疑和反对。时任校长李昌做出坚决回应:“吴从炘是哈工大的光荣,不是哈工大的耻辱。”他坚信,任用青年教师,才能增强大学的生命力和竞争力,必须开拓一条后继有人、不空心断气的发展道路。
“选苗子,拔尖子,压担子,搭梯子,摘桃子。”正是坚持这样的用人理念,当年的“八百壮士”中,有不少师资研究生未毕业,年仅20多岁,就开始担任系主任、教研室负责人和重要教学科研职务。据统计,到1957年,学校先后提拔副教授13人,其中年龄最大的为37岁;1962年评定副教授40名,平均年龄为34岁。
依靠这些新生力量,哈工大迎来第一个黄金时代。而后,哈工大一直保留这样的传统,积极培养、大力提拔、大胆使用青年教师,任人唯贤,不拘一格,不搞门户之见,不讲论资排辈。如今,哈工大已经建立一整套吸引、培养、选拔、使用青年人才的有效机制,学校师生团结合作,包容互助,迎来“团队、成果、人才”良性互动局面,成为“东北人才高地”。
1995年,年仅29岁,被破格晋升为当时全校最年轻的教授,1996年被任命为航天学院副院长,1997年又成为当时全校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1999年成为航天学院院长……这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常务副校长韩杰才的成长轨迹,也是一位青年教师在哈工大的成长缩影。在韩杰才看来,体制新了,机制活了,一批批新生代科技工作者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爆发力和战斗力。
来者可敬,后生可畏。勇攀高峰,舍我其谁?正是传承了这种基因,越来越多的哈工大人加入新一代“八百壮士”的行列。
去年5月21日,“龙江二号”微卫星与嫦娥四号任务“鹊桥”中继星一同升空,成为全球首个独立完成地月转移、近月制动、环月飞行的微卫星。这颗微卫星是由哈工大自主研制,其团队成员除了几个教师,大都是“90后”学生,平均年龄不到24岁,被称为“中国航天最年轻的队伍”。
“龙江二号”星务管理分系统设计师、1991年出生的邱实说:“青年要有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身在航天队,我们的任务就是置身大地,决战星海。”
“八百壮士”精神薪火相传
一批批年轻的“八百壮士”茁壮成长,既有心中有百姓、脚下有泥土的扶贫干部,也有远赴艰苦一线的研究生团队;既有返乡创业的优秀少数民族学生,也有放弃高薪毅然从军的热血男儿……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