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习主席身边的老兵们(3)
时间:2019-08-02 16:01 来源:互联网 作者:COCO 点击:次
“我一辈子不吸烟、不喝酒,也不参与应酬,大家都知道我的原则是‘一切按文件办’,所以都对我很放心。”至今,还有很多老同事感激王於昌当年的秉公办事。 现在知道了王於昌服役期间的辉煌战功,大家对他的敬重,就更增添了一份崇敬。然而,每当有人说他是大功臣,王於昌就急得直摆手:“我不是什么大功臣。在部队受了20多年教育,我永远是人民的子弟兵。” 这个信念,源自王於昌幼时的经历。 “在旧社会,我家是全村最穷的。”那时候,王於昌的父亲在地主家当长工,全家近10口人就靠2亩薄田过活。 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展开。王於昌家一下子分到了10亩地,他的父亲还当上了农会主任。 “我对党有着很深的感情。如果不是共产党建立了新中国,我们家也不可能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翻身。”从屡立战功的优秀军人,到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营业员,数十年来,王於昌始终坚守了一名党员的初心和本色。 “宁愿死在绿化事业上,也不死在病床上” 吃过早饭,老兵王成帮穿上旧军装,背起水壶干粮,拿着植树工具,从库尔勒市区的家中出发,搭1个多小时公交,赶往郊区的苗圃基地。 公交车向前行驶,途经穿城而过的孔雀河。从狮子桥到建设桥的河段,两岸柳树摇曳。这些柳树有一个与老兵共同的名字:成帮柳。 “成帮柳”是新疆巴州地区唯一以人名命名的树种。给柳树取这样一个特别的名字,是当地老百姓对王成帮为绿化事业所做贡献的特别褒奖。 早在参军入伍时,对种树的执念就已经深埋王成帮的心底。 1956年,20岁的王成帮从甘肃参军来疆,服役于原陆军某师十团。 第一次离开家乡,来到遥远的边疆,汽车在戈壁滩上颠簸的那17天给王成帮带来极大震撼。一个概念在他脑海里生发:“在新疆,树是人们生活的命根子。没有树,人就不能生存。” “新疆需要树,这里的人民需要树。”作为一名人民子弟兵,王成帮给自己布置了一项额外任务——利用训练间隙种树。 为了保证树种发芽,王成帮曾用嘴尝土,以此判断盐碱地的含碱量,确定科学的种植方法。 为解决树苗来源不足的问题,他在戈壁滩上不断试验扦插繁殖方法,并将其传授给当地老百姓。 担任师副参谋长后,在组织部队训练的间隙,王成帮依然坚持种树。他带领官兵和驻地的阿格乡栏杆村村民栽下的10多万棵树,早已成为库车县却勒塔格山下的一道风景。 退休后,王成帮放弃了回家养老的安逸生活,选择继续投身新疆绿化事业。 1993年,王成帮来到新疆塔里木石油勘探开发指挥基地,作为一名不要工资的“临时浇水工”,一干就是9年。期间他带领民工改造基地水井10口,修建蓄水池13个,为基地节约资金200多万元,植树150多万株。 结束塔里木石油勘探开发指挥基地的植树工作后,王成帮回到了妻子张春英工作的库尔勒市,在市园林局继续干起了义务绿化的工作。 2005年,王成帮被确诊为肺癌晚期,医生说他“最多只能活半年”。 即便在医院接受治疗期间,王成帮也不忘打电话安排种树的事情。刚接受了一个多月的治疗,他就急不可耐地提着箱子回家,继续赶往苗圃基地种树。 他在日记里写道:“宁愿死在绿化事业上,也不死在病床上。我要坚持到生命的最后,为这块绿地奋斗到生命的最后。” 王成帮一心惦记着种树,病痛被抛在脑后,病情奇迹般地没有继续恶化。 这些年来,王成帮在库尔勒植树育苗近百万株,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的绿化情况。而这一切的初衷,只因王成帮时刻铭记着他作为党员的初心。 小时候,王成帮跟着母亲四处乞讨为生。直到1949年9月17日那天,他听大人们说,“民乐县解放了,共产党能让我们过上好日子”。 很快,王成帮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悲惨的童年总算结束,他也记下了共产党的恩情。 参军第一年,王成帮就光荣入党。从在党旗前宣誓的那一刻起,他决心这一生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他在这片土地上植树60多年,不求任何回报。有人称赞王成帮是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他说:“这是老百姓给我的最高荣誉。”(段江山) 图①②③④⑤分别为张富清、朱再保、崔道植、王於昌、王成帮。 (责编:王吉全、胡洪林)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