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斗逐夢江蘇書寫高水平全面小康時代答卷(2)
时间:2019-08-06 20:14 来源:互联网 作者:席子 点击:次
江蘇建設高水平全面小康社會的重點在蘇北、難點在農村,最大短板是低收入人口。這裡連續實施多輪大規模扶貧開發行動,成為東部地區率先基本消除絕對貧困的省份之一。
在江蘇省宿遷市中揚鎮永周荷塘種植合作社,當地村民展示收獲的小龍蝦(2018年4月18日攝)。萬畝淺水藕套養小龍蝦是當地富民增收、精准扶貧的特色產業。新華社記者 李博 攝 按照目前省定年人均6000元的扶貧標准,到今年3月江蘇還有近58萬貧困人口,將兜牢低收入人口的基本生活底線,真正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對有勞動能力的,著重在產業就業上下功夫﹔沒有勞動能力的,政策保障兜底。
在江蘇省宿遷市宿城區中揚鎮扶貧產業園,工人在吉龍塑膠制品江蘇有限公司的生產線上搬運沖浪板(2018年1月18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博 攝 共商脫貧計,攜手奔小康。近3年來,江蘇在精准扶貧、產業發展、園區建設等領域共實施援藏項目178個,助推拉薩全市提前實現整體脫貧。始終把幫扶支援作為重大政治任務落實好,江蘇推動援藏、援疆、東西部扶貧協作等對口幫扶支援合作持續走在全國前列。
江蘇援藏項目——林周格桑塘現代農牧產業示范園(5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博 攝 踐行新發展理念,江蘇大力推進綠色轉型,護航綠水青山,建設更加均衡、協調、可持續高水平全面小康。
7月16日在江蘇南京拍攝的位於老山國家森林公園南麓的旅游特色鄉村“不老村”(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 李響 攝
7月16日在江蘇南京拍攝的利用採石場宕口廢棄工地進行生態改造、建設中的蜂巢酒店(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 李響 攝 在7月5日舉行的第43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成功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填補了我國濱海濕地類型遺產空白。在寸土寸金的長三角發達地帶建立保護區,源於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深刻理解。
在位於江蘇鹽城東部沿海的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一隻白鷺飛過樹梢(6月26日攝)。7月5日,第43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世界遺產大會)在阿塞拜疆巴庫舉行,會議審議通過將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該項目成為中國第54處世界遺產。新華社記者 李響 攝
在江蘇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麋鹿在濕地生活(2017年11月14日無人機拍攝)。位於江蘇鹽城的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主要由潮間帶灘涂和其他濱海濕地組成。新華社記者 季春鵬 攝 灌雲縣臨港產業開發區,經過多輪環境整治,轉而重點打造藍色海洋經濟、綠色生態經濟和開山島紅色文化名片。 踐行新發展理念,源於對發展初心、發展規律的深刻認知。針對群眾反映突出的教育問題,系統謀劃推動教育改革﹔針對過江通道少、蘇中蘇北高鐵滯后等交通短板,實施交通強省戰略,未來的“交通圖”讓人心動:到2035年基本實現一日聯通全球、半日通達全國、2小時暢行全省、各設區市1.5小時抵達南京。
2018年12月29日,歷經26個月封閉維修的南京長江大橋公路橋恢復通車(2018年12月29日攝)。新華社記者 季春鵬 攝
圖在江蘇鎮江拍攝的建設中的連鎮鐵路五峰山長江大橋(5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響 攝
“和諧號”列車駛入江蘇連雲港站(1月5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博 攝 (责任编辑:admi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