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州漾濞县:站在新起点 逐梦新时代(2)
时间:2019-08-07 12:00 来源:互联网 作者:Kim 点击:次
平坡村党总支带头成立的劝桥河弓鱼水产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由党总支控股,建档立卡贫困户将产业扶持资金作为本金入股合作社,合作社每年按不低于10%的股本金给予贫困户分红,本金长期留存,并聘请贫困户到合作社务工。合作社共入股产业扶持资金208.1万元,前期入股的7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累计获得分红17.48万元。这种方式不仅解决了部分贫困户就业问题,也使贫困户产业扶持资金得到有效利用,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村党总支通过利益联结机制带动群众和集体经济双增收,2018年,全县集体经济收入328.85万元,同比增长50.8%;人均年收入均超过3万元,46%居民的人均年收入超过5万元。 在党支部的带领下,漾濞全县共成立了266个农村产业发展专业合作社,引进了大理漾濞苍山石门关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漾濞景漾置业有限公司,培育了“云上村庄”光明村、“天开奇景”石门关等旅游品牌。通过发展特色生态旅游,100多户农户通过经营客栈、农家乐等实现增收致富,6000多人通过发展休闲观光、特色餐饮、特色农产品加工销售、商贸物流等配套服务业实现就业。 越过贫困的“箐口” 箐口,山高路远、坡陡箐深,既是村名,也是导致村民贫困“关口”的真实写照。由于交通不便、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落后等多种原因叠加在一起,造成太平乡箐口村贫困人口较多。2014年7月,全村共识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10户403人,综合贫困发生率29.37%。 为箐口村啃下硬骨头,脱贫攻坚战役打响后,县委书记杨瑜挂钩箐口村。 “杨瑜书记带领我们认真分析,深入研究。结合实际探索出了精准扶贫的‘2233’工作法。”太平乡党委书记吴绍斌介绍,“2233”工作法即达到贫困对象精准识别、群众满意度明显提升“两个目的”;把握数据真实准确、方法恰当有效“两个关键”;开好评定会、拟定会、议定会“三个评议会”;评议确定出“三类名册”。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箐口乡坚持‘精准施策、因地制宜、市场导向、农民自愿、绿色发展’原则,大力发展核桃产业,适度发展林下中草药种植和生态高山养殖,把绿水青山,化作了金山银山。”太平乡箐口村党总支书记苏新良说,“我们全村终于摆脱了贫困,老百姓找到了增收致富新出路。” 据了解,截至当前,箐口村核桃种植面积达3.5万亩,人均25亩,成为箐口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同时,积极发展以滇重楼种植为主的林下中药材种植产业,全村仅滇重楼种植户有100余户,种植面积就达200余亩,产值达2000多万元。 “同奔小康当记党恩,脱贫致富须靠自强。”走进箐口村下龙潭村民小组45号许贵珍家,大门口的这副对联颇具深意。这个于2018年脱贫的3口之家,正燃起新的希望。 “种了紫丹参4亩、重楼1亩、魔芋两亩。”许贵珍算起了经济账:2014年前,全家年收入不足6000元,2018年实现纯收入18000多元。 箐口村立足实际,着力在抓精准、兴产业、强基础、重引领等方面下足绣花功夫,全村面貌焕然一新,综合贫困发生率下降至2018年末的0.5%,真正越过了贫困的“箐口”。 走出“泥潭”的家庭 走进龙潭乡密古村底册村民小组蒙健康家,门口花台上的月季正绽放秀色,崭新的二层小楼在核桃树的绿荫下显得格外舒适。傍晚时分,这个6口之家除在上学的小女儿之外,其余5人均在家,忙碌一天,回家的第一件事便是燃起炊烟。 “2014年,密古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10户,我觉得蒙健康家是底子最差的一户。”龙潭乡密古村委会总支书记、主任苏光接过话头,“现在看来,他们家也是脱贫效果最好的一户。” 深入了解蒙健康的家庭后,记者深感这个家庭的不易:蒙健康的父母先天性智障,他和妻子多年生病,唯有两个孩子是健康人。 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县长左学政挂钩龙潭乡密古村并帮扶蒙健康等4户。 “县长第一次入户之后,看到蒙健康家的情况,自己拿出8000元帮助他家买了3头能繁母猪,并叮嘱我们一定要多关心、多帮助、多支持他,一定要让他家走出‘泥潭’。”苏光介绍,虽然蒙健康家特别困难,但是干活扎实,只要正确引导,就能走出贫困“泥潭”。 “我家的猪圈在后面一点。”蒙健康和妻子带领记者一行转过房子一角,指着四五间猪圈说:“这些猪圈都是苏支书带着村干部帮我们家修建的。”当下,最让蒙健康开心的是,最近几天,一头母猪又要下小猪仔了。“每头母猪两年下三次猪仔,每次10只左右。县长给了我们家3棵‘摇钱树’。”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