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梦沃野织锦绣!春天来山东 看乡村振兴的故事(2)
时间:2019-08-12 14:35 来源:互联网 作者:Kim 点击:次
“以前我们种庄稼只有一份收入,现在像玉米秸秆这样的下脚料也成了宝贝,生产出的木耳大都出口到国外,离岸出口价高达每斤28元,多被用到韩国泡菜、日本料理上,成为货真价实的‘黑元宝’。”村党支部书记郭德彬感叹道。 把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的二三产业尽量留在农村,把整个农业产业链的增值收益、就业岗位尽量留给农民,山东农村不断涌现互惠共赢的利益共同体。57岁的双河村村民郭兴波收入便由一份变为双份。“年龄大了,外出打工没人要,单靠几亩口粮种植粮食致富行不通了。”土地流转后成为产业工人,郭兴波为森阳农业食用菌大棚提供放膜、拉光、通风、降温服务,不仅不用风里来雨里去,每天还可稳赚100多元工资,年增收超过2万元。 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力,就要提高农业供给质量。标准化的落地应用,可从源头上保证瓜菜品质,进而引领蔬菜产业向高端化、品牌化发展。2月16日上午,寿光市崔岭西村现代大棚园区内,棚主崔江元正在拨弄着他的手机。他可不是在玩,而是在用手机“种菜”。崔江元的大棚是寿光最新的“第七代”大棚,已经全面实现了智能化,大棚里的温度、湿度、采光等各项指标,都会实时显示在手机终端上,并可通过物联网调节控制。 作为全国惟一国家级蔬菜产业发展平台,设立在寿光的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被市委书记林红玉形容为“千载难逢的机会”。今年寿光要抓好新规划建设的18个重点园区,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建设高端现代园区,逐步实现所有园区一个标准生产、一个品牌销售、一套体系监管。 生态美、环境优,将绿色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乡村振兴的金扁担,一头挑着绿水青山,一头挑着金山银山 环境好了,生活才能更好。良好的人居环境,是广大农民的殷切期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绿色发展,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扎实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完善农村生活设施,打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支撑点。 山东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2018年,山东制定《省级美丽乡村考核办法》,省财政资金投入5亿元,遴选500个村开展省级示范创建。 正月十五,在北京工作的文娜回到了淄博市临淄区朱台镇西单村看望家人。“现在水泥路宽敞,村容村貌也大为改观,农村和城里的差距越来越小。”说起村里的变化,文娜很有发言权,“以前进村那条路,是名副其实的‘水泥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厕所是‘一个土坑两块板,三尺土墙围四边’,还得提着裤腿角子,孩子们都不愿回来。” 良好的人居环境既给农民生活带来健康、提升幸福感,又给农村带来新气象、新面貌。山东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当头炮”之一,聚力打赢打好这一场硬仗:立足现有条件,区分轻重缓急,以垃圾污水治理、改厕和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着力补齐短板,加快建设美丽乡村,确保“一年提标扩面、两年初见成效、三年全面提升”。 作为全省农村旱厕改造试点区县,临淄区的“厕所革命”已悄然掀起。农村旱厕改造“三分建、七分管”,维护管理是保证改厕效益的关键。在进行旱厕改造的同时,临淄区还催生出了一条全新生态产业链。 “现在有专门的收集车,一个电话就上门服务,非常方便快捷。”西单村党支部书记单提华告诉记者,村里高标准建设了管护机构,服务范围覆盖10个村、2000户左右,镇财政按每年每服务一户35元的标准给予补助。 抽出的厕液如何处理?“以前一般会根据农户需求,把厕液运送至田间地头或者种植基地,用作肥料进行冲施。现在主要是送到处理站集中处理,进行二次利用。”朱台镇农委副主任边希军说。 环境美了,钱袋子鼓了,日子过出了幸福感。旱厕改造后,以前在村里处处可见的粪堆、垃圾堆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干净整洁的街道,每逢节假日,越来越多像文娜这样在外闯荡的年轻人都爱常回家看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