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留守儿童,舞蹈家夏冰倾情创作《巴山豆》(2)
时间:2021-02-08 15:22 来源:互联网 作者:Kim 点击:次
看到孩子们经过自己的努力而产生的变化,夏冰老师心里多少有些欣慰,也产生了巨大的责任感,于是一个更加具体的想法慢慢清晰——那就是用舞蹈的艺术方式去把留守儿童的状况表现出来,进而让更多的人关注他们,了解他们,帮助他们。 夏冰老师清晰记得几年以前一位高中同学爬山吋,拍下一组留守儿童照片给夏冰看,这位高中同学也一直在关注着留守儿童的状况,拍下了很多极具感染力的照片,这些照片同样给夏冰老师极大的内心触动。当时夏冰老师还向这位同学保证一定要把留守儿童的故事编成舞蹈搬上舞台。 创作反映留守儿童的舞蹈的想法一直在夏冰老师的心里萦绕了大概有四五年的时间,一直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切入点和创作灵感,加上忙于其它创作,一直就没能开始创作。直到2019年初,夏冰老师在与彭水娇阿依艺术团合作时,向团里的音乐作曲家廖元德老师表露了这个想法,于是廖元德老师向她推荐了《巴山豆》这个童谣。 巴山豆童谣声韵活泼、意境清新、朴实无华,一下子就把夏冰老师带入孩子思念母亲的那种感觉,积聚在内心深处的创作欲望一下子就激发出来,当即决定就用《巴山豆》为主线来进行创作,并邀请廖元德老师为舞蹈编曲。 创作过程是艰辛的,哪些具体的意象要真的用舞蹈的形式准确完美的表现出来,真的很难。从开始一个情节一个情节的策划、一个动作一个动作的设计,无数次研究、修改,随着创作的深入,作品日臻完善,夏冰老师积压在内心已久的沉淀得到了充分释放……情感、情怀、责任、呼喊……都在舞蹈中爆发了。 从着手创作到彩排完成,断断续续先后用了七八个月的时间。在整个过程中,夏冰老师被自己的创作感染了,舞蹈演员们也被感染了,每一次排练都会忘我的深深的投入其中……她们仿佛都是在排自己,演自己,舞自己。 待创作完成,已近2019年末。夏冰老师受任担纲2020年彭水大美苗乡“奋斗新时代,携手奔小康”春节联欢晚会总导演,夏冰老师仅用20几天的时间,就以彭水的风土人情为主线,精心奉献了一场集歌、舞、音、诗、画为一体的精彩的晚会节目。也正是在这台晚会上,夏冰老师正式推出了倾注了她几年心血的《巴山豆》。 二 《巴山豆》舞蹈解析 《巴山豆》表现的主题是一群苗族的留守儿童们在一个老爷爷的照顾下,他们的野性和孤寂让老爷爷很无助,在政府和国家的关爱下,孩子们进入学校受到教育和关心,也受到了爱心工程的关爱,孩子们逐渐变得活泼、可爱、健康,开朗的过程。 《巴山豆》童谣在舞蹈中的运用独具匠心,非常巧妙。夏冰老师让巴山豆童谣成为贯穿始终的一条线,更成为表现人物情绪变化的重要手段,一个童谣不同调别,每一次由不同的出场人物唱诵都会有不同的感觉,也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 第一段表现老爷爷带着一群没有父母在身边的孩子们的生活状态,爷爷边劳作边唱着《巴山豆》,表现着艰辛、苍老和苦涩。顽皮的男孩子们相互打闹、懒惰不愿意上学,让爷爷苦恼不堪。在第二段中《巴山豆》童谣再次出现,这是孩子们对远方母亲的思念,表现了孩子们的孤独和无助。第三段在校园里美育课中,孩子们和爷爷一起打着竹竿舞、拍着篮球、欢腾活泼的唱着《巴山豆》。 结构上,整个舞蹈分为两个部分,前半部分是孩子们留守的状态反映,由于整天和孩子们在一起,孩子们的淘气和撒野,让老爷爷苦不堪言,在毫无办法的情况下,也只能和孩子们一起翘首企盼孩子妈妈的回归。后半部分是在校园里接受美育德育教育后的改变。老师们被赋予母亲的身份给予了孩子们母爱,而校园就像一个温暖团结的大家庭,孩子们在“妈妈们”的关怀教育下像早晨的太阳张开笑脸,欢快地成长。 “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这首新童谣的出现,是整个舞蹈的转折,音乐由此变得轻松愉悦,节奏变得加快,舞蹈动作也变得活跃有气势,同时配合加上了书本、竹竿舞、篮球、等道具的运用,让留守儿童重回校园,不再孤寂的画面彻底改变了。孩子们活跃起来,笑脸又在天真的脸上绽放,爷爷老师也都变得和他们一样年轻,欢快,享受着团聚、和谐、美好的生活。老师带领大家朗诵这个全国人民妇幼皆知的新童谣,为留守儿童的走进校园接受教育做了最贴切最有意义的铺垫和引领,可以说是整个舞蹈的一个亮点,起到了点睛的作用。新童谣和老童谣承上启下,相得益彰,相映生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