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凤凰时尚网移动版

首页 > 生活 > 娱乐 >

全景战争史诗剧《跨过鸭绿江》热播 总编剧余飞讲述创作经历(2)

  余飞记得特别清楚,小学二年级,还没有学作文,语文老师让同学们用“帮助”造句。他用“帮助”讲了一个故事,写了满满一页纸,“一大早起来我去上学,走到路上看到一个老奶奶在提水,我就帮助她怎么把水提回家。开头结尾,起承转合都有,我们老师特别惊讶,还把这个拿去给我妈看。大概我从小就意识到,自己在写作上有所擅长,以至于很早就坚定了用写作谋生的决心。”

  1996年,余飞考上了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来到北京读书。他特别感念把他招进文学系的恩师朱向前,当时他并没有特别拿得出手的作品,朱向前老师还劝他不要耽误时间参加考试了。但他固执地去北京参加了考试,成绩其实并不突出——因为当时主要是看发表的作品,考试只是对常识摸一下底。但他回去之后紧急写出了一部中篇小说,并把这篇小说和以前的习作全都打印好,装帧得像一本书一样寄给了朱向前。爱才的朱向前老师当时是文学系的系主任,在他的力争之下,文学系破格录取了余飞。这完全改变了他的命运。

  “走在校园中,与无论颜值还是能力都非常出众的同龄人一起生活,让人总能保持一种特别亢奋的状态,不得不说,当年系里的文学气息、艺术创作的氛围特别好,我甚至觉得,进了这个环境,哪怕什么都不干,只要呼吸里面的空气就能成长。”余飞觉得大学时代对自己起到的决定性影响,是开阔了眼界和胸怀,心更自由了,理想上升到更广阔的空间。他印象很深,上课经常能见到各种各样的大家,“我们能亲耳听到像莫言老师这样重量级的大家讲课,而且是极其寻常的。”让他感到特别新奇与震撼的是,“这些大家对很多事情的看法,常常是完全相反的,讲的课甚至相互矛盾。这也给我们提供了用不同的视角去看世界的方法。”

  余飞还记得,刚入学时电脑还很少,他是文学系第一个拥有电脑的——一台巨大的、用软盘当存储工具、用英文软件进行创作的台式机。让他兴奋的是,“只要坐几站车,就能到中关村,可以不停地换我的电脑,由台式机到笔记本电脑,再换新的笔记本。我记得当时中关村那儿还是小平房,一有新的笔记本推荐,我会马上跑去拿旧的换一台新的,至少在那儿换了几十个笔记本。”

  转折与质变

  竟然是因为恋爱

  大学毕业后,心里装着文学梦的余飞和同学们的想法都差不多:先挣点钱,再回头去写小说。他坦言后来做编剧是一个很自然的事,也特别感念当时带他入行的徐晴老师,“他是电影学院毕业、学电影的。他当时在做一些戏,我那时想先试一下,结果试一下就觉得还行。后来发现影视行业也挺好的,而且跟文学也有共通的地方。”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网络的突飞猛进,影视行业慢慢成为让人更能看到有成功的可能性的地方。

  如果说有什么命运的转折,抑或是内在的质变,余飞语出惊人:应该算恋爱。当时的场景他至今历历在目,“大约在2006年,我和一群编剧因为同一个项目跟甲方老板一起开会,一下就对其中一个女编剧一见钟情。”如同孔雀开屏一般,他想要拼命展现自己,“没想到激发出了巨大的潜能,我记得特别清楚,当时做的是一个警察题材的系列剧,每一集对我都是一个小考试,每一集我都设计出特别独特的结构,人物、创意什么的也都特别新颖,那段时间,在创作上有一种顿悟的感觉。”

  在余飞看来,那次恋爱产生的化学反应,是他剧本创作生涯中非常关键的转折点,“之前的创作中,我都是跟着别人走。但那一次,真的让我知道了什么是好,也知道了怎么去向这个好。”

  不久后,余飞独立署名的作品《永不消逝的电波》受到广泛关注,还收获了第23届全军电视剧金星奖,以及第28届飞天奖。后来跟管虎导演合作的一年,也让他在创作观上受到极大触动,“当时写一部名为《外乡人》的电视剧,那是关于社会百态的描写。虽然那个剧不是很成功,但是给了我一种全新的创作认识,能明显感觉到这个导演给我打开了另外一扇门。”

  从“听人话完成任务”

  到“走向生活”

  再后来的十多年间,随着时间的推进和自我训练的成熟,余飞明显感觉到自己研究编剧技巧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尽一切新奇的创意、角度,去遵循这种技巧的过程,是近乎一种信念感的存在”。

  余飞认为,在《剃刀边缘》这部剧里,自己达到了技巧尝试的个人顶峰,“当时是从许伟才的小说里抽出一些人物事件,我一边写详细的分集提纲,许老师一边写剧本,大的架构和整个氛围人物都是我重新设计的,到了最后十集,连剧本也是我自己写的。在编剧技巧的研究过程中,那个戏是我个人关于技巧运用的一个极限,尤其到结尾,一点没往下掉,整个情节的设置,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到最后完成得比较好。”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