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景战争史诗剧《跨过鸭绿江》热播 总编剧余飞讲述创作经历(3)
时间:2021-02-22 09:07 来源:互联网 作者:COCO 点击:次
那以后,他又遇到了瓶颈期,“这种时候需要有非常好的心态来支撑日常的储备和创作储备,如果没有足够的耐心、健康的心态,很可能无法熬过漫长的等待期。” 直到《跨过鸭绿江》《巡回检察组》两个类型不同的戏一出来,很多久不联系的同学朋友给余飞打电话,都觉得余飞的创作有种“上了一个台阶”的感觉。“如果说第一个阶段是听人话完成任务,第二个阶段是拼命地研究技巧,到现在的第三个阶段,我是开始走向生活了——《跨过鸭绿江》《巡回检察组》都是有生活、有大的立意,还有完全不同的故事结构。”余飞说。 余飞希望自己以后能够多出“信息量更大的复合型剧”,“像《巡回检察组》,它既是一个话题剧,也是一个行业剧,还是一个悬疑推理剧、一个家庭伦理剧,那么它为了推广最高检的一项制度,是不是可以说它还是个广告剧?实际上它完全是复合型的。为什么有人说开始看起来有点慢,那是因为信息量太大了,所以有时候接受不过来就觉得慢。我是要‘逼着’观众认同,重新让他们‘勤快’起来,跟着一步步看下来,这样才能体会到观剧的快感。现在,我就想把复合类型的剧做扎实。” 无论环境怎么变化 对好内容的需求从没有变过 近些年,由于IP爆发,网台的整合等诸多因素,给传统编剧行业带来巨大的冲击。很多人都问过余飞同一个问题:在行业的寒冬里、疫情的冲击下,是怎样抓到着力点的?他笑了,“我也曾经特别担心,中间都想过是不是要转型?是不是要去改编IP?是不是要降点价?但是稍微犹豫过一段时间以后,很快就定下心来,我觉得无论这个行业怎么变化,好内容肯定永远是主体,是有需求的。怎么在好内容上下功夫才是最重要的。其实想明白这个行业的基本规律以后,心里还是有底的。” 想清楚以后,他不但没降价反而做出了涨价的决定。有趣的是,“涨价以后活儿也没变少”。对此他直言不讳:“我的创作手法没有受大IP、大数据、市场、收视率的任何影响。我还是研究我的那一套,把编剧技巧做到极致,把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极致。然后就是等待一个好的题材,来了之后就抓住它,找到自己的兴奋点和吸引眼球的关注点,结合起来,再辅以全世界最流行的创作手法,整合到一起让它自洽。” 入行二十多年,余飞体会最深的是,虽然影视行业的大环境经常在变,但实质性的东西是没有太大改变的,对好内容的需求是从来没有变过的。“放眼去看,我们每年都出很多有艺术价值的作品,能触及到社会深处。我觉得不用考虑太多的外部问题,重要的还是要练内功。无论多窄的空间,都可以起舞。只要划出道道,多窄的空间里面都是一个大千世界。” 余飞自言性格很直,有什么事都直接简洁地处理。为了维护编剧在影视行业里的权利和地位,他坚持发声,一度成为行业里的“意见领袖”之一。在他看来,编剧是影视行业的基础。说到海报上的编剧署名问题,他坦言:“影视行业谁都缺不了谁,但是有个先后,编剧是第一个,有了他,后面才有别的。这么说并不是要彰显编剧有多高级、有多重要,大家都是一样重要,没有谁更重要,或者谁更不重要,但是基本顺序不能颠倒。编剧署名,这没什么可质疑的,它是一个最起码的公序良俗”。 我的人生非常简洁 就走了那么几步而已 生活中的余飞没有什么爱好,几乎天天都是工作,他坦言是几十年生活压力带来的自律。“原本也有很多爱好,上学时练过体育,唱歌也不错,学校比赛还拿过奖。但找到写剧本这条路,就把别的东西放弃了,也没什么可遗憾的。”从农村走出来,到今天,他始终都有一种紧迫感,“就觉得要抓紧时间往前冲,要做得更好、做得更多。” 余飞写东西老爱在外面,不管是酒店大堂还是咖啡厅,他就愿意看着来来往往的人工作。他自言对身边的各种事物非常敏感,“我不会去行动,但我会记住、会想象。比如说坐公交车时,旁边的人踩我一下,我挺生气的。然后他瞪了我一眼,我也没敢说啥。但是下了车我就会一直想,怎么跟他打起来,怎么扭打到派出所,出来后他怎么挑事报复,最后我俩‘华山论剑’一起跳下悬崖……我会一直想,想很久很久。而且我从小就喜欢这样想,不是故意的,就是忍不住会去这样想。几十年习惯了这样想,对搞创作倒是有益,生活中当然有时难免尴尬。”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