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红承认《大宋宫词》开头“激进”了 愧疚台词出现低级失误
时间:2021-04-13 13:37 来源:互联网 作者:席子 点击:次
李少红 无怨无惧群嘲至 似曾相识“宫词”来 2018年,电视剧市场正处于IP改编、得“大女主”得天下的双重风口。当时,有不少声音希望重拍至今保持着9.1评分的《大明宫词》。但作为该剧导演的李少红拒绝了:她觉得有蹭商业热度之嫌,更重要的原因是她坚持女性视角创作,“如果换一个角度来讲《大明宫词》,就不是我熟悉的了。” 那一年,李少红最终选择拍摄民间传说中“狸猫换太子”的主角,宋代传奇女性刘娥的故事。实力派台前幕后阵容,导演擅长的女性叙事,一贯精致独特的美学表达……《大宋宫词》从开机到开播一直被寄予极高期望。 但是,从万众期待到全网群嘲的戏剧化转折,《大宋宫词》只用了开播一晚。其一是剧情仿佛开了八倍速狂飙:赵恒王妃生子遇地震、宋太宗赵光义与四弟赵廷美因地震被埋、刘娥搭救赵恒与其相爱、刘娥与家人走散并小产、赵恒长子被刺死、刘娥被宋太宗赐死……你以为看了个全剧长片花,实际上它就是第一集的内容。高密度剧情中又夹杂着大量倒叙、闪回,让很多观众不知所云;其二是在快速递进中人物显得扁平缺乏逻辑,包括刘娥与赵恒的相爱、刘娥的圣母光环等等;其三是台词单薄套路,缺少应有的韵味,甚至出现“父皇自幼喜欢三弟”这样的低级语法错误。开播不足一周,《大宋宫词》的豆瓣评分从6.1滑落至3.8。 很多人不明白李少红为何会“失手”至此。即便剧集进行到中段,越来越多的声音开始为这部剧“发声”,认为它对历史剧拍摄,特别是怎样从女性视角看待历史变革是一次有益的表达。但在新媒体传播时代,碎片化、话题式的传播方式,使《大宋宫词》失去了与观众从容对话的机会。 这是一个遗憾的现实。但令人意外的是,在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时,李少红导演却始终流露着创作者的豁达。她没抱怨也不甩锅,坦然反思了自己的失误,也透露着坚定和理性。 对话 直面批评 开头“激进”了 忽略了观众接受过程 北青报:第一、二集节奏非常快,即便市场上确实存在所谓“前五集定生死”这种情况,导致目前电视剧普遍将开局节奏收紧,但《大宋宫词》情节紧迫感仍然造成观众很大不适。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呈现效果? 李少红:我可能确实有些激进了。《大宋宫词》故事信息量很大,60年跨度,叙事任务非常艰巨。要把人物关系、历史相关因素讲清,又想用电影化的叙事方式而不是电视剧平铺直叙来表现,就想在开头尽量保留信息不丢失,后面通过不断回溯,来一点点捋清脉络。开播前又紧急对篇幅进行调整,客观上无法整盘一点点修剪,只能用最快方法完成压缩。我当时就想:能不能找到一个什么样的方法,在面对观众的时候,能够尽量保住所有我们认真拍摄出来的这些信息,给一个最全面的、更能够体现故事面貌的版本。但是目前的呈现,对观众来说信息量确实太“爆炸”了,这是我需要总结的经验——我跟这部剧相处了三年,所有细节都烂熟于心,却忽略了观众需要一个接受的过程。 面对争议 观众开始或许不适应 有信心让大家慢慢接受 北青报:怎么看待目前对这部剧的争议? 李少红:(台词)被挑出错真的很愧疚,一直在懊悔为什么一帧帧看了几千遍竟然没看到!至于风格上的批评我有思想准备。其实作者式的叙述就要面对争议。争议对我来说很正常。我记得《大明宫词》开播当天下午,播出平台领导还给我打电话说要撤播,除非把关于武则天男宠的部分全部拿掉,我们通了两个多小时的电话……播出半年后争议还非常大,什么不像古装剧、台词听不懂等各种批评声音,根本不像现在都是褒奖。服装也不是一上来就觉得美,“有伤风化”的指责也是狂轰滥炸。只是当时没有自媒体,反馈渠道少,不像现在这么快这么直接,但评论界里是炸了锅的。后来,有一篇文章第一次用“另类”来归纳了这部剧,认为它的作者式讲述、美学和女性化的历史观虽然都不是主流的,但是可以允许和接受的。一个“另类”一下子平息了这场争论。后来的《橘子红了》也有类似从争议到大众接受的过程,所以这次《大宋宫词》的经历对我来说多少有些相似。它一开始的作者叙事或许令观众惊慌失措,但我有信心在大家看完和理解了创作思路之后,可以慢慢接受。 作品视角 客观讲述女性立场 反宫斗替女性发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