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照耀中国》:在全民共创中画出主旋律最大同心圆
时间:2021-05-13 10:14 来源:互联网 作者:阿刁 点击:次
“我要为我们的祖国写一首歌……《歌唱!祖国》背后的秘密,等你来发现。”系列短剧《理想照耀中国》每一次卫视刚播完,剧方官微便上线“营业”,不仅与网友互动交流观后感,还主动开讲,拆解25分钟剧情里那些隐喻深刻的细节设计。 站在观众视角,以普通观众的心理在观剧中鉴剧,在鉴剧中学史,这是《理想照耀中国》正在尝新的传播方式。事实上,该剧从创作的起点,便与观众与网友一路同行。为了呈现更生动、更真挚、更具感染力的中国梦故事,主创团队在策划之初大胆创新,通过网络进行全民征集选题;在故事创作阶段,经由15组分集导演的不同风格,实现了百花齐放的艺术表达;如今与观众正式见面,25分钟短剧过后的同步“微课堂”,既强化了剧中所涉“四史”知识,也丰富了观众的艺术体验。 带着清新的时代之风,《理想照耀中国》不仅以30分钟讲完一个故事的诗选剧形式开辟了主题剧创作的新模式,更将创作与传播视为一个整体,在“全民共创”中尝试画出主旋律的最大同心圆。 开放式故事征集,以朴素的人、具象的事切入大时代 业界用“极限创作”来形容《理想照耀中国》的诞生。因为40个选题聚焦40组人物,40个故事贯穿百年荣光,如此宏大主题、宽频的讲述视角,拍摄时间竟只有76天,且从最早一个单元开机的1月31日到首播的5月4日,不足百日。 怎样突破种种“不可能”?总导演傅东育拆解了看似极限速度背后的“共创”模式。◆下转第九版(上接第一版)去年8月,一项特别活动在网上开启,《理想照耀中国》核心团队向全社会征集选题。从海选到300余名专业编剧和普通网友的投稿进入初选阶段,最终选定40个优质选题。同一时间,各组分头采访原型人物、相关人士,查阅史料逾千万字,召开线上线下剧本会议超200次。层层筛选、“全网”参与,既是从“革命时期、建设时期、改革时期、复兴时期”不同的阶段里撷取历史的闪光片段,又何尝不是在甄选最能凝聚、传递、触动观众情感的动人瞬间。 傅东育说,因为一切从互联网开始征集,所以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会有更多年轻群体关注这次创作;因为集群聚智,如今的40个故事,不求全景式书写百年,亦不聚焦领袖,而是立足具象的事、朴素的人,在宏观中发现细部璀璨,以共情引领观众切入大时代。 以已播故事为例,首个中文全译本《共产党宣言》的翻译者陈望道,包括第一部党章在内、一批中共重要文献的守护人张爵谦与其子张人亚,为一群人的梦想而奋斗的国家女子柔道队男陪练刘磊磊,新中国第一位个体工商户章华妹,《歌唱祖国》的词曲作者王莘,取得诗词大会冠军的外卖小哥雷海为,六年攻克胡麻岭隧道173米难题的当代“愚公”夏荔,三十载驻深山守护滇金丝猴的科学家龙勇诚等,他们依次是故事的主人公。按时间分,《真理的味道》发生在1920年,《磊磊的勋章》是2001年至2017年间的现在进行时,其间《守护》《歌唱!祖国》《纽扣》《你的眼神》《173米》《生命有诗》跨越1927年至21世纪,互有交错。这种跳脱了时间线性的故事排布看似无序,却契合流媒体时代的受众规律:各故事分则独立、合则一体,形散而神聚,既能让观众按播出顺序进入各个年代,也可为互联网用户开辟新的视角重组叙事。导演称之为“开盲盒”,“在建党百年的主题创作里,《理想照耀中国》是奇葩一朵。它摒弃了传统方式,用一种不设限、不沉重的方式,聊聊我们的理想”。 当微博上的网友这样解读,“‘理想照耀中国’不以时间设限,今天的年轻人与百年前一样”,这部“全民参与”的主题剧已找到了知音。 共享式创作到陪伴式导赏,在对“理想”的共识中走近历史 40个故事15组主创,艺术风格的多样性与电视剧的完整性似乎是创作时很难调和的一体两面。但在傅东育看来,除了对现实主义创作态度、情感之真、年轻态这三方面的追求需要一致,除了对“理想”“中国”“百年”拥有一样的热血,其他在美学手法上的百花齐放,完全是被推崇的。“15组导演每一组都看过全部40个选题,每组填报五个‘志愿’。即便最终敲定的故事无法与各组首选完全对应,但每一位导演都会无私地贡献自己的想法。”傅东育说,就是在这种近乎“共享式”的团队创作中,每则故事都彰显出了极致风格。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张桐:压力来自敬畏和执着
- 下一篇:《号手就位》:偶像化的叙事策略如何丰富了军旅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