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女的故事》跑偏 渐成慢版《神奇女侠》
时间:2021-05-14 05:14 来源:互联网 作者:Kim 点击:次
◎唐山 经历了一年多的等待,剧版《使女的故事》第四季终于上线。在豆瓣上,影迷给已播出的4集打出了惊人的9.0分——这已超过第一季8.8分的得分。 第一季因与原著高度契合,深得原著粉们的欢心。从第二季起,剧版《使女的故事》开始跑偏,虽节奏、画面、表演等依然在线,但不必要的戏剧冲突,使它开始向好莱坞飞奔。到第三季时,已现颓势。于是,第四季不得不去填前面挖下的、天大的坑——究竟要原著意义上的《使女的故事》,还是好莱坞意义上的? 从结果看,第四季也引起不同的声音: 这一季完结吧,求求了。 不要再拖了!让我看到加拿大的铁蹄踏碎基列国的大地吧! 和当年的《越狱》一样,用狗尾续貂都不足以形容后面的烂。 停在第二季多好啊…… 显然,在“爽”面前,阿特伍德不堪一击——原著已被彻底颠覆,人们看到的、记住的、期望的,不过是“愤怒+故事”。 两性尚未平等,历史可能倒退 《使女的故事》名为科幻小说,实为“悬测小说”——它描绘了一个恶托邦:受环境污染影响,生育变成稀有资源,为应对危机,基列国横空出世,在那里,女性不再允许拥有私人财产和个人自由,所有尚有生育能力的女性都被收为“国有”,她们被集中起来,成为使女,其实是“可以行走的子宫”,她们的全部工作是帮基列国的主教们生儿育女。 从《弗兰根斯坦》到《动物农场》,从《1984》到《我们》,这是一个漫长的文学传统,不断提醒读者,一旦落入理性迷狂,我们就会以美好明天为借口,坦然扼杀当下。当有人开始操弄永恒、必然、一切、献身等等大词时,很可能就意味着:集体悲剧即将来临。 《使女的故事》涉及的议题并不新颖,但阿特伍德的创造性体现在视角转变——从女性主义的角度,重新审视恶托邦的可能。由此发现,我们曾坚信,两性平等已成现代社会的底线价值,男女权利差异基本被填平,这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但事实上,这只是一个脆弱的平衡,人或许只是表面上的平等。 男性接受平等,更多是策略意义上的,而非价值意义上的。在今天,男性可以“女士优先”,可以“好男不和女斗”,但很难做到真正在人格上去尊重女性,检讨内心深处男权文化留下的伤痕。当灵魂未得疗愈时,只靠习惯而维持的平等,其行不远。 毕竟,我们都沉浸在“女司机”“女人是感性动物”“女人缺乏理性”“女性需要照顾”之类偏见中,如果女性只是“他者”,是“与我不同”的人,那么,一旦遭遇危机,她们就可能被优先牺牲。 人类远未摆脱两性不平等的渊薮,一切完全有可能卷土重来。 地狱是如何建造出来的 在小说《使女的故事》中,阿特伍德的才华体现在她对线性叙事的反叛,因此创造出一个异常丰富、驳杂、有无数解释可能的文本,勾画出基列国如何一步步将女性变成使女。 一方面,基列国确实遭遇了严重的生态危机,人类能否存续,已成疑问。另一方面,主教们主动贩卖焦虑,将生态危机解释为信仰危机,是人类集体丧失信仰后遭遇的天罚。这种解释没有任何实证,不过是演绎逻辑,却抚慰了人性中的愚昧——以为解释了世界便掌控了世界。 在生活中,处处可见这样的“解释家”。在他们眼中,一切都有答案,事事逻辑相通。只要不怀疑、不实验,他们就会像惰性气体一样,被批量制造出来。 所以,基列国不允许人们阅读、学习,时尚杂志成了违禁品,谁敢拥有,就可能被判重罪。基列国的主教们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社会契约:你接受规章,就等于你接受了违反这些制度后的处罚。 处罚在基列国是如此普遍,甚至成了“家常便饭”——使女逃跑当然要遭鞭笞;性生活不检点可能被处死;顶撞一句管理者,或者眼神中流露出一丝不满,都可能招来酷刑。更可怕的是,使女也被体系定义为惩罚者——她们必须用石头打死罪犯。 基列国还发明了一套独特的文化,将强奸使女的恶行包装成神圣的受孕仪式,随着耻辱感、自尊、反抗意识、骄傲感等逐渐被磨去,使女们的自我就丧失了——她们不再反抗,将一切视为义务和责任,甚至主动配合。 应该说,剧版《使女的故事》在这一点上最契合原著,在似乎拖沓、重复的操作下,阿特伍德真正想说的是:这不是将来式,而是过去式。男性文化主导的几千年中,女性不是一直在承受着这样的命运吗?她们没有选择权,没有爱的自由,没有“我之为我”的基础,她们只能强颜欢笑,接受男性强加给她们的一切。 罪恶就在每个人的心中,不仅男人如此,也包括女人。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无畏舍得 成长尚无答案
- 下一篇:即使是张艺谋出手 谍战片仍不及谍战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