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凤凰时尚网移动版

首页 > 生活 > 娱乐 >

《革命者》故事细节经得起检验

  《革命者》故事细节经得起检验

  电影《革命者》正在热映,目前票房突破了1亿元。为了塑造一个真实可信的李大钊形象,主创们采用了“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原则,在大的历史事件上,影片做到了高度还原,完全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而在一些具体的细节上,主创们充分发挥艺术性的想象,在尊重人物性格和当时历史环境的前提下,做了合理化的描摹。有观众表示,“在看《革命者》之前,自己对于李大钊先生的了解更多停留在历史课本中,但是这部影片让我看到了一个鲜活生动的李大钊,他仿佛就站在我的眼前,握紧拳头,告诉我要勇敢,要坚强,中国的未来大有前途,我被深深打动了。”

■真实再现墓碑重见天日

  影片一开始,就是一个风雨交加的日子。1983年,在李大钊三个孩子的注目下,李大钊深埋地下的墓碑重见天日,墓碑上的字重新描红,被大雨洗刷的红色颜料从墓碑流下,为影片定了沉郁悲怆的基调。

  “这是一段真实的历史”,监制管虎这样说道。

  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惨遭反动军阀杀害后,由于时局混乱,李大钊的灵柩在宣武门外妙光阁一放就是六年,直到1933年4月23日,才被安葬在了香山脚下的万安公墓。

  《革命者》中重见天日的这块墓碑,是当时北京地下党组织和群众冒着生命危险,在安葬李大钊时送来的。“这块墓碑是由一辆骡车拉来的,车夫送到以后什么也没说就走了。”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在《回忆我的父亲李大钊》一文中这样写道。

  据李大钊生平事迹专题展文字资料显示:这块碑为艾叶青石质,高183厘米,宽46厘米,厚16厘米。碑首刻有一颗红五角星,五角星中央刻有黑色的镰刀斧头。碑的正面竖刻“中华革命领袖李大钊同志之墓”几个红色大字,背面刻有碑文。

  李大钊家属再三考虑,认为在白色恐怖笼罩的北平,将这块墓碑树立在李大钊的墓前,可能会殃及灵柩安全,最终决定暂时将此墓碑随灵柩一同埋入墓地,待条件允许时,再重见天日。

  监制管虎表示,由于没有留下当年的影像,一开始主创们希望拍摄纪录片风格的片段,来记录李大钊墓碑重见天日的那一刻,但后来觉得这样做不合适,最终选择了现在的方式,将整个过程用剧情片的风格拍摄下来。

  ■还原陈独秀发传单场景

  《革命者》中有一场陈独秀站在新世界游艺场的五楼上向游客抛撒传单的戏,这场戏在之前的很多影视作品都出现过。

  这场戏的真实历史是:1919年6月11日晚8时,陈独秀出现在当时北平南城的新世界游乐场。他身穿西服、头戴白帽,西服兜内装得很满,手里提着一个方包,包内装有印刷物品数百张。

  当晚,陈独秀与胡适、高一涵等安徽同乡相聚后,到了晚上10时,陈独秀来到五层屋顶花园开始散发传单,随后被捕。

  导演徐展雄表示,《革命者》中的陈独秀,不但穿着打扮上都是严格按照当年的文字记载来拍,就是影片中出现的哈哈镜和台球厅,都是“经过了严格的考证来拍的。”

  ■一比一复制“0001”号绞刑架

  《革命者》中的高潮戏是李大钊视死如归走上绞刑架的过程,当年这具绞杀李大钊的绞刑架,如今安放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展览大厅里,被命名为“0001”号。

  1950年,中国革命博物馆筹建时,主要负责人之一的王冶秋,心心念念一定要找回它,最后果然找到了,被编为“0001号”。

  《革命者》剧组采用了1比1还原法,将这具绞刑架复制。导演徐展雄这样解释用意,“这架刑具,是李大钊牺牲的见证者,没有这场牺牲,换不来我们以后的胜利,也没有后来的新中国,我们现在享受的所有美好生活,都是用革命者们的牺牲换来的。”

  电影《革命者》中,李大钊在就义前被剃了光头。徐展雄说,这应是影视作品中第一次真正还原了李大钊被行刑时的形象。李大钊存世的最后一张照片,由当时一名记者拍摄于行刑前,照片上的李大钊被剃光头且未戴眼镜。因此,《革命者》中就设计了剃头、采访和摘眼镜等情节,跟历史真实高度贴合。

  《革命者》剧组走进北京大学跟学子们交流时,《觉醒年代》的导演张永新也来观看电影,他在映后表示,自己对影片中李大钊先生家的一架钢琴印象深刻。这架钢琴,很好地展现了李大钊性格的一个侧面。

  此外,影片结尾处,革命者们齐声高喊的入党誓词,是1927年10月由毛泽东亲自撰写的,这也是目前所见的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入党誓词。后来的入党誓词经历了数次变化,但不变的是“永不叛党”的忠诚和“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初心。

  ■诗意化想象让人物更具浪漫情怀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