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如何破圈,唤醒新视觉时代审美共情
时间:2021-08-27 11:16 来源:互联网 作者:阿刁 点击:次
舞蹈“破圈”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结合的优势效应,不仅可以激发舞蹈艺术的活力,而且为开拓潜在的舞蹈观众群带来更大的可能。如何让“舞蹈”产生持续的吸引力,寻求不同场域之间“突围”的“度”,创作者们需要沉下心来思考和探索。 七夕之夜,龙门石窟的伎乐天造像“复活”,伎乐天手持阮、横笛、排笛、箜篌、腰鼓等乐器,如天女散花般环绕在以舞者骆文博主演的伎乐天周围轻盈起舞,伎乐天的乐舞从延绵的历史穿越时空隧道,“惊醒”了龙门石窟的伎乐天与金刚力士。7位金刚力士姿态各异,或二手握拳,或单掌行礼,或庄重安详,或不怒自威。金刚法王在众金刚力士的托举下尽显气宇非凡,寓意着雄健的精神,护佑这一方土地幸福安康! 当伎乐天与金刚合而为一,美好盛景憧憬着世人最美好的祈愿,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交相辉映,虚与实、静与动、高与低的对比体现着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趣味,真是一次独特的“七夕奇妙游”,七夕之夜的融媒体舞蹈《龙门金刚》以高科技的手段,使舞蹈浸入到历史时空的场域中,艺术审美的“象外之象”与观者的心中之美达成一致,强化了艺术的视听效果。 近来,舞蹈与融媒体的结合, “高冷”的舞蹈重回“大众”的视野,引发了“舞蹈破圈”的文化效应。舞剧《孔子》《杜甫》刷爆网络的《采薇》《丽人行》,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登上春晚的《晨光曲》,以及河南卫视的《唐宫夜宴》《祈》《龙门金刚》……“舞蹈破圈”逐渐成为融媒体热词,启发不同领域艺术家们不断思考,如何以舞蹈的方式讲好从传统到现代的中国故事,唤醒新视觉时代的审美共情?这是极有魅力的文化艺术探索之旅。在这个旅程中,舞蹈与多个文化场域间积极互动与对话,不断寻求着主流文化艺术新的内容和话语表达方式;这是让更多的观众有机会了解和接触真正的舞蹈艺术的过程,特别是获得青年群体广泛认同的过程。 “文物活化”穿越时空:“破圈舞蹈”的接受美学 从《唐宫夜宴》中“唐宫小姐姐”的初次亮相上看,那丰腴憨厚的体态、活泼调皮的个性,以及“打卡上班”的舞蹈过程,活化了唐代乐舞俑的艺术形象,勾连起当代青年“打工人”的日常,“文物活化”穿越时空,不就是如今身边的你我她么?再看《祈》“水中洛神”那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舞姿,在水波光影之间串联起敦煌壁画中飘然若仙的“飞天”形象,是每一个中国人心中至善至美的“化身”……这两个“破圈舞蹈”的成功,背后折射出的文化动因正是当前备受年轻人追捧的“国潮”“国风”热,即传统文化热。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不同的时期和地域,都有特定的文化符号,这些符号如同文化密码,隐喻着不同历史和文化的图景,并表征着人们对其产生的文化认同和审美共识。当中华传统文化成为一种时尚,文化自信为文艺创作主打“国潮”风提供了接受美学的基础。 随着社会进步、时代发展,人们的艺术欣赏方式和审美趣味也在发生改变。传统文化的当代呈现,既要保持其美学精神,又必须与时俱进、别开生面。传统文化一直存在,是什么让它“热”起来的呢? 首先是探索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唐宫夜宴》等系列“破圈舞蹈”,一改以往严肃、正统的传统文化的叙事风格,将传统文化以更加年轻化、趣味化和艺术化的审美方式进行幽默诙谐或视觉震撼的展演模式,贴合了青年群体的文化品位与审美偏好。 其次是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传统文化需要借助最新科技的手段的推动,将传统的剧场艺术融合电影、电视的观赏体验,以一种舞蹈影像的新艺术形式,在跨平台、在融媒体传播下,形成多维互动主导的“参与式文化”。例如舞蹈《祈》(《洛神水赋》)正是利用了舞蹈影像的优势,在水中将“飞天”的舞姿艺术化地完成,无数次地剪辑让演员与情境美轮美奂地融合,人们通过舞蹈影像的聚焦,可以轻松捕捉到每一帧画面的艺术美感,从而达到与观众的审美共鸣。这种舞蹈影像犹如万花筒,可以实现剧场艺术无法完成的美学情境,将人们带入一个如梦如幻的精神世界,给大众独特的审美体验。在这种“参与式文化”下,人人都可以化身为“唐宫小姐姐”进行“二度创作”,走入博物馆,进行线上、线下的直播互动,抖音、B站的同款舞蹈持续发酵着热度;人人也可以化身“飞天”,在影像作品中完成角色转化……传统文化借助融媒体串联起古今、虚实,大众通过自身的艺术实践参与和延续了舞蹈“创作”,从而拓展了新的舞蹈文化空间。这是传统文化热助推“小众”共情的成功,从而引发“大众”传播共鸣的效应。 《融》的浸入式“舞蹈风暴”:所到之处,皆为艺术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