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九银十降温系列:温州炒房的崛起与失落(2)
时间:2019-02-28 11:26 来源:互联网 作者:大棒槌 点击:次
更糟糕的是,大量原本用于实业的的资金被抽调到房地产,实业基础逐渐被侵蚀。温州置信房产开发了一个项目,集结了250个中小企业主,集资37亿拍下黄金地段置信广场项目,这些企业主大多数来自眼镜、服装、人造革等行业。就连温州的大公司奥康、报喜鸟(002154,股吧)、人民电器等也都涉足地产,几乎每一个房地产项目背后都可以看到实体企业。 而就在此时,国家开始对房地产进行严厉的调控,遏制房价过快上涨。 2010年,国四条、国十条、九二九新政等一轮轮房地产政策开始出台; 2011年国务院继续加码政策压力,央行也开始释放重磅炸弹,截止2011年7月,加息3次(2010年以来共5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6次(2010年以来共12次)。 温州房价在2011年上半年迎来了快速凌厉的上涨之后,便毅然决然地转头向下。
来源:wind,远川研究 一年后,温州房价跌去20%,且下跌势头仍未停止。到2015年,温州房价较高峰期跌去近一半,锦玉园豪宅也从巅峰期的10万/平下降到4.5万/平,机场大道上的富人区香缇半岛、中梁府,从每平方米六七万元跌到了3万元左右,直接腰斩,伴随着房价一起跌落的还有温州炒房团和温州的制造业。 这些年,温州炒房团已经淡出了人们视野,倒是温州的工厂倒闭、老板跑路的新闻不断诉诸报端。
来源:网络 温州炒房团的兴衰,注定是中国房地产历史的一个重要标记。和当年的山西煤老板炒房一样,这是一群最初在实业中完成原始积累,逐步走向资本炒作的资本家,不同的是,温州炒房团有着独特的温州基因。 三、为何是温州? 这些独特的温州基因,我认为不外乎这两个。 1.灵活与投机 温州三面环山,一面向海,自古就是交通蔽塞之地,人均耕地面积仅为全国的1/4,被戏称为“七山二水一分田”。加上地处台海前哨,除了军事上受国家重视,经济建设基本不予考虑。 穷一直都伴随着温州,然而正因为穷,当改革刚刚透出第一线松动的光亮,温州人就蜂拥而上,他们已经没啥好输的了。 正是这种人性本能,使得温州人大胆肯干、敢闯敢试,并取得成功。然而,细看温州人的发家史时,又会发现,他们不过是在生活用品稀缺年代抢占制造业,商品房稀缺年代抢占地产业而已,可以说温州人骨子里只喜欢来钱快的生意,或者说温州人善于投机。 温州人为赚快钱,可以花尽心机,房地产的各类炒作手段,很多都出于温州人之手。 先集中拿下几个楼盘,然后统一出高价在二手市场挂牌,炒房团内部订立“同盟条约”,谁也不许低价出手,否则会被“清理门户”,甚至有人干脆在楼盘边开家地产中介公司,专炒高自家楼盘。外人只见房价飙涨,不知内在玄机,时间一长,渐渐也认同了高价。 在温州人眼中,一切都只不过是围绕金钱打转,行业可以常变常新,唯一不变的只有赚快钱的性格。 所以,当国家提倡走科技创新的发展道路,温州就跟不上了。直到今天,我们都看不到温州有什么出名的科技公司。这当中有大环境的因素,也有温州制造业自身的原因,但更重要原因的是,科技创新需要把大量资源投入到旷日持久的技术研发中,风险大,见效慢,这不符合温州人赚快钱的性格。 无可否认,灵活和投机,曾经使温州人抢尽先机,将赚钱效应最大化。然而,过度的灵活和投资,又使得温州人逐渐落下。 2.熟人网络下的民间金融体系 温州的地理闭塞和资源匮乏除了造就温州人的灵活和投机,也造就了温州人特有的爱抱团以及熟人关系网络,毕竟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只有团结一致,集中力量才能抵御灾难。 这种源于宗族血缘、乡情友情下的熟人社会网络,不仅增强了温州商人群体的实力,为温州崛起提供一个巨大的推动力,同时逐渐形成一个强大且封闭的信用系统,并由此衍生出了极具温州特色的民间金融体系。 (责任编辑:admi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