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凤凰时尚网移动版

首页 > 资讯 >

金九银十降温系列:温州炒房的崛起与失落(3)

在温州农村,有一股令人咋舌的“金融力量”—老太太。她们其貌不扬,却是村里公认的资金枢纽,讲信用、有地位;谁有闲钱,都会到老太太那去登记寄存,利息高、有保障。

借钱融资数百万,老太太召之即来、挥之即去,正规金融机构繁杂冗长的审批手续到了老太太这里,只需要一个熟人电话便可搞定,被戏称为“老太太银行”。

这些老太太一度把持着温州农村的金融命脉,借钱利息则高达20%,非寻常人敢借。然而,一旦遇到具有更高利润的炒房生意,这些钱就成了脱缰的野马,肆意奔腾。更有媒体和房产商专门组织所谓的“温州太太看房团”,为这些手握重金的太太们提供最新最快和最周到的炒房服务。

温州还有一种以家族或同乡集资参股的方式,参与到史无前例的炒房盛宴中。上至机关干部、企业老板,下至工薪白领,纷纷掏钱,以口头托付的形式委托给牵头人,让他四处豪买。

这些牵头人可不是一般人,他们见识不凡,不仅懂得观察各个城市的城市规划、政策风险、楼盘地段,还会特别考察当地的二手房市场,估计有无炒作空间、退出机制,绝不做无谓冒险。

而一旦看准,便会迅速出手,联手杀价后又联手提价。这种集资炒家最看重风险,有时候为了快速获利,甚至会直接转手卖给其他炒家,赚的就是个万无一失。

据温州市有关部门统计,2011年上半年全市民间资金高达7,000多亿元,民间借贷规模在1,200亿元左右。而据中国人民银行温州中心支行调查显示,温州有89%的家庭或个人、59.67%的企业参与民间借贷,其市场规模达到1,100亿元。

同时来自温州官方的文件也证实,当地民间借贷规模占民间资本总量的1/6左右,相当于温州全市银行贷款总额的1/5。

2010年的温州GDP也才2,926亿,换言之,民间借贷的规模已经超过GDP的三分之一,在全国都是绝无仅有的。

庞大的民间金融体系为炒房提供源源不断地资金支持,而随着房价的不断上涨,巨大的财富效应使得温州人如痴如醉,前赴后继,乐此不彼。

然而,这始终是游离在体制外的金融系统,庞大而又缺乏监管,个中关系更是错综复杂,仅仅依靠温州人的熟人社会网络维持运转,犹如一个巨大的多米诺骨牌,只有中间一块牌倒下,巨大的崩盘就在所难免。

终于,2011年下半年,受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和国家房地产宏观调控影响,以“炒房团”著称的温州市爆发了一场民间债务危机。不少个人和私营企业主因过度炒房而遭受资金链断裂的重创,借钱还不了、借钱不想逐渐呈高发态势。

2011年9月,一批涉足民间借贷的中小企业和担保公司的扎堆倒闭,企业老板因不能偿债而潜逃或自杀,企业关门,员工失业;民间借贷纠纷案件激增,案件数同比增长25.73%,涉案金额50多亿元,同比增长71%。

据里昂证券的民间借贷调研报告,温州的民间未偿贷款总量可能已经高达8,000亿元到10,000亿元,且预计年内有10%-15%的未偿贷款将变成坏账。随后,债务危机还向银行业传导、蔓延,温州的金融业及区域经济元气大伤。

灵活、投机、爱抱团、熟人网络、民间金融体系,一个个曾经让温州人驰骋全国,带来无尽财富和荣耀的东西,最后却变为洪水猛兽,践踏温州房地产、制造业、还有很多温州的企业主和个人。

四、结语

有人说,温州大势已去,实业衰落,地产业也一蹶不振,16年那一波房价大涨,也没有温州什么事。这一点,恐怕没有谁比李军体会得更深刻了。

在2010年高位入手一个锦玉园的豪宅单位后,尽管随后的温州房价崩盘,但李军仍然坚信房价会有一天升回来,坚信房子是最能保值增值的资产,所以一直都没有出售。

但今年,他改变信仰了,以当初一半的价格(5万/平)卖了这套豪宅,给出的理由也很简单:

“8年了,当年打小日本都胜利了,我这套房子却还没能回到原价位,人生还有多少个8年?不等了。”

问他套现之后还会不会投资投资房地产,他坚决地摇摇头:

“现在的温州人都往外跑,有钱的本地人10个有8个都跑到上海、北京、深圳(楼盘)这些大城市居住,那些外来打工人口,因为温州实业遭受重创,也都走的走,散的散,没有人口支撑,你说这房子还能往上涨吗?”

“虽说现在温州房价只有高峰期的一半,但这两年大拆大建,土地供应又多了不少,再想通过炒房赚大钱,很难了。”

因为没有用太大的杠杆,李军算是那场民间借贷危机中的幸存者。然而,温州的地产和民间借贷崩盘是他心中挥之不去阴影。

这些年,他也在反思,商人和企业家到底有什么区别?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