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宋朝开国皇帝](3)
时间:2019-03-06 21:40 来源:互联网 作者:Kim 点击:次
乾德三年(965年)正月,北路宋军突破剑门险要,大败蜀军,俘王昭远,继占领剑州( 治今四川剑阁)。东路刘廷让军突破巴东咽吭夔州( 治今四川奉节东白帝),连克万州( 治今四川万县)、开州( 治今四川开县)、忠州( 治今四川忠县)、遂州( 治今四川遂宁)等地。两路直逼成都,孟昶举城投降,后蜀灭亡。 平定江南
荆湖、后蜀灭亡后,南唐、吴越臣服,只有南汉皇帝刘鋹拒绝附宋。开宝二年(969年)六月,赵匡胤以右补阙王明为荆湖转运使,做出战物资准备。次年九月初一,命潭州防御使潘美为贺州道行营兵马都部署,率十州兵长驱南下,中间突破,直趋贺州( 治今广西贺县东南贺街)。潘美声言沿贺水东取南汉国都兴王府( 今广东广州),以诱歼南汉军主力。等到刘鋹派大将伍彦柔率舟师溯郁江、贺水西上增援,宋军伏击获胜,杀伍彦柔,占领贺州。 十二月,进至韶州( 治今广东韶关),南汉都统李承渥率兵十万于莲花峰( 今广东韶关东南)下,列象阵迎击宋军,宋军以强弓劲弩破阵,占领韶州。 开宝四年(971年)正月,宋军攻克英( 今广东英德)、雄( 治今广东南雄)三州。二月,进至马径( 今广东广州北),以火攻破南汉招讨使郭崇岳六万军,继攻陷兴王府,刘鋹投降,南汉灭亡。 宋灭南汉后,南唐后主李煜表面上臣服以求自保,暗中却备战以防宋军进攻。赵匡胤志在统一江南。经两年准备,于开宝七年(974年)九月命宣徽南院使曹彬为异州西南面行营马步军战棹都部署,偕都监潘美,统领十万大军出荆南,调吴越军出杭州( 今浙江杭州)北上策应;并遣王明牵制湖口( 今属江西)南唐军,保障主力东进。 十月十八日,曹彬率军顺长江东下,水陆并进,攻破池州( 治今安徽贵池),占领采石( 今安徽当涂北)。 于十一月中旬,在采石架通长江浮桥,保障大军渡江,继续向东推进。 开宝八年(975年)正月初三,宋军破溧水( 今属江苏),继与十万南唐军激战于秦淮河( 今江苏南京西),大败南唐军,直逼江宁( 今江苏南京)城。在西路王明军和东路吴越军配合下,全歼南唐神卫军都虞侯朱令赟所率十万援军,于十一月二十七日攻破江宁,李煜投降,南唐灭亡。 离奇去世
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赵匡胤召其弟赵光义饮酒,共宿宫中;隔日清晨,赵匡胤暴死,享年五十岁。谥号英武圣文神德皇帝,庙号太祖。 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四月二十五日,葬于永昌陵( 今河南郑州 巩义)。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加上尊谥为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 关于赵匡胤的死,《湘山野录》有“烛影斧声”的说法大行于世,认为赵匡胤是被意图篡位的赵光义谋杀。 赵光义为了证明自己即位的合理性,提出了世所未见的“金匮之盟”一说,说赵匡胤生前承诺母亲杜太后,日后将帝位传给光义。 为政举措/赵匡胤[宋朝开国皇帝] 北宋初年,国家处于四分五裂的局面之下,北有契丹和北汉、南有南唐等国家。赵匡胤在位期间,采取“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战略,使国家逐步走向统一。同时通过采取“收其精兵,削夺其权,制其钱谷”的三大纲领,巧妙施行的“杯酒释兵权”、“削弱相权”、“罢黜支郡”、“强干弱支”、“内外相维”、“三年一易”、“设置通判”、“差遣制度”等措施加强中央集权,进行政治、经济、军事改革,革除了五代弊政,使国家呈现出和平、安定的局面。 政治• 中央集权
宋朝的政治机构,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分列为政事、军务和财政三大系统,相互平行,分别由皇帝直接统属。另设御史台等机构。地方权力集中到朝廷后,又进一步集中于皇帝。 (责任编辑:admi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