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十二集:天下为公行大道(2)
时间:2019-03-12 03:41 来源:互联网 作者:大棒槌 点击:次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个“朋”实际上就是人群的意思。我们知道,有一句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那么这句话的本意是说,那些志同道合的人,从各个方向、从各个地方会聚到自己的身旁,难道不是一件非常高兴的事吗?所以我们说,在孔子的时代,人们就已经意识到了一个问题,要做成一件事,特别是要做成一件大事,必须要有志同道合的人。只有志同道合的人和自己在一起,做起事情来那才是幸福的,做的事情才是有价值的。 孔子他的弟子据说有三千之众,这些弟子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性格,年龄差异也都比较大。年龄最大的弟子,可能是年龄最小的弟子父亲一辈的人。那么这么多的学生,情况很多元,类型也不一样,孔子采取的方法是有教无类。通过有教无类的方法,通过一种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气魄,孔子把他们聚拢在自己的杏坛周围,形成了当时教育的一种盛况,也为当时培养了大批的人才。所以我们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既是一种对朋友的呼唤,一种对朋友的欢迎,也更是孔子在当时召唤人才的一种气派。 孔子不仅说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而且他对具体交什么朋友,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比如说,他认为,交朋友要多交益友,少交损友,要多交那些对自己真诚相待的人,要多交那些对自己在知识、道德和品格方面有帮助的人,而不是去结交那些走歪门邪道,同时心术不正的人。孔子还认为,交朋友应该以诚相待,要有信用。他的学生子夏就说过,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事实上,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当大家谈到交朋友的时候,使用的很多成语和俗语,都是当初孔子和学生们使用的。孔子还主张交朋友要重义轻利,以友辅仁,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什么意思呢?真正的君子交朋友,靠的是道义,靠的是共同的理想和信念;而小人交朋友,只是以利益来作为衡量,以功利来作为衡量。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样一句孔子的名言,为我们展示了中华民族对待朋友,对待与我们友好的国家,对待与世界各国和各个民族之间的一种交友的价值观。 那么习近平主席用这样一句话,实际上就是向世界各国的人们,摆明中国和世界人民交往的立场和价值观。世界各国的人们来到中国,与中国合作,与中国交流,我们要敞开我们的大门,和世界各国人民交朋友,只有在这个过程当中,才能够真正让世界人民认识中国,也让我们更加地了解世界。 思想解读人王杰: 古人说“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说的是交朋友要交那些生死相托的朋友,交那些真心的朋友,交莫逆之交,交刎颈之交。其实国与国之间也是这样,诚实相待,不能够以大欺小,以强凌弱,这种交往应该是超越了利益、超越了地域、超越了时空,更拥有长久的这种价值,更有这种持久力。 主持人康辉: 《论语》当中还有一句话,大家也非常熟悉,就是“德不孤,必有邻”,那么康震老师,在您看来,国家是不是也真的和人一样,只要你有德的话,就会必定有邻有友? 经典释义人康震: 对,古人讲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国与国之间交往肯定是有利益的。但是在利益之上,如果失去了这个道,我们古人说的“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如果没有了这个道,没有了这个德,没有了价值判断,没有了价值准则,那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完全是赤裸裸的利益的关系,那这个关系是混乱的,而且也将失去秩序,也难以持久。 主持人康辉: 我们现在正在推动构建的新型国际关系,就是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就是要让我们的益友、诤友的朋友圈变得越来越大。那接下来,我们继续请王杰教授,来给大家讲中国的主场外交,我们这个朋友圈是如何做得越来越大的。 思想解读人王杰: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体现了中国人民敞开宽广的胸怀、广交天下朋友的一种良好的愿望。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富有、最强大、最文明的国家。唐朝时期的中国当时实行科举考试,它允许外国人在中国科举考试。这样的话就吸引了很多的外国人到中国来求学、为官。在新罗国,有一个叫崔致远的人,就是其中的一位。 崔致远12岁来到中国求学,经过科举考试,考上了进士。你想想在当时,多少中国的学子想参加科举考试,想考个进士都不容易,但是一个外国人考上了,非常不容易!那么崔致远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崔致远在28岁那一年回国了,那么他回国以后,他一个很重要的使命,就是不断地传播中国的文化。崔致远可以说,在唐朝和新罗国这两个国家之间建立起了一座友好的桥梁,为唐朝和新罗国之间的友谊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责任编辑:admin) |